新浪財經 > 世博 > 上海世博倒計時一周年 > 正文
掛上幾抹“中國紅”的中國館
“燈芯絨”肌理樣板
世博網5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館的巍峨斗拱間掛上了幾抹“中國紅”。建筑、光學、材料、規劃、燈光、顏色等各路專家經過10個月的選擇、比較、論證、看樣,最終確定將4種顏色稍有深淺差別的燈芯絨狀垂直肌理的金屬紅板,作為中國館外部顏色“中國紅”的基本樣式。
去年7月起,如何為中國館扮上最適合的“紅妝”就成為建設中的頭號工程。通過5次科技咨詢會的討論,專家組粗選了22組不同材料、肌理、顏色的實樣,經多次論證,又將范圍縮小到4組肌理實樣,包括2組玻璃和2組金屬板,最后的場景實樣選定了帶肌理的金屬紅板。
2008年11月7日,中國館外立面樣板需求會議召開,隨后,多家幕墻企業將自己理解的中國肌理壓模到應征作品上,穿孔型、附加幾何型、雙層鏤空型、鉚釘型……中國館項目部的臨時板房外掛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紅板。在今年2月28日的世博局設計例會上,專家組從20多種不同肌理的金屬樣板中眾口一詞地選中了垂直燈芯絨狀肌理的方案。
同時,今年初,上海世博局局長洪浩與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的一次偶遇,又為“中國紅”帶來了革命性的飛躍。被譽為建筑“化妝師”的宋建明提議,中國館應以逐漸過渡的多種紅色渲染“中國紅”印象。在今年3月27日,迎世博倒計時400天當日,在中國館的工地上,世博局的三位局長與眾多專家一起敲定了這一方案。
于是,抽象的“中國紅”漸漸具體、清晰起來。
色階漸變 多紅同宗
一提起“中國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故宮紅”。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世博局局長洪浩坐車途經天安門廣場,于是問,“‘故宮紅’美不美?”同車眾多代表異口同聲,“美!”“那如果用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上呢?”正為“中國紅”發愁的洪局長再問。又是異口同聲,“不適合。”
宋建明解釋說,與中國館相比,天安門擁有了更多與“紅”的對比色,比如金黃色的屋檐、白色的漢白玉橋、灰色的大地等,因為有了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宮紅”的沉穩與傳統。而中國館的背景色就顯得有些單調,因而一味“克隆”,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故宮紅”雖不適合中國館,卻為“中國紅”提供了靈感。宋建明介紹,所謂的“故宮紅”并不是一種紅色,而是聚合了紅土、紅門、紅柱,以及橫梁彩繪上最鮮艷的那道朱紅,這些不同的紅,形成了“故宮紅”的整體概念。
于是,由若干紅組合成一個“中國紅”的概念應運而生。
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模擬時間和自然變化的因素,因層疊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國館的“外衣”勢必會絕大部分處于陰影下,同時,越往下,顏色就會顯得越深。上亮下暗的視覺反差,會令中國館顯得“頭輕腳重”,伴有輕飄飄的錯覺,而與中國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夠巍然不動的意愿相悖。為此,宋建明建議,橫梁上的“中國紅”應從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淺,顏色既統一又有微妙的變化。
這些色階漸變的紅被專家組由深至淺命名為1號紅、2號紅、3號紅與4號紅,其中,3號紅為“中國紅”的基礎色調。根據從上到下、由深至淺的排列,中國館斗拱最頂端一根橫梁將著1號紅,其下兩根為2號紅,接下去三根為3號色,最底端一根為4號色。同時,4根核心筒柱子也將著3號色。
燈芯絨紋 穩定紅色
在肌理圖形的選樣中,許多“漂亮”的圖案敗下陣來。記者在中國館項目部的樣板展區看到了類似“喜喜”字、回形紋與祥云圖案,相比最后選定的燈芯絨狀肌理,更具中國特色,為什么卻落選?
中國館項目經理姚建平解釋,這些圖案雖好看,但在中國館這么大面積的外立面上,就顯得十分瑣碎,只能稱之為是一種花樣,卻不是肌理。為配合雄偉的中國館,其“外衣”也必須顯出一種大氣的氣概,若是采用這些繁復的肌理,中國館豈不是穿上了件“印花棉襖”?
若是采用平整而沒有任何肌理的紅板,豈不更大氣?記者又問。
姚建平又以衣服作比喻,他說,誰會用一塊單調的紅布做衣服?反之,燈芯絨布就流行了很久,因為它簡潔的肌理使衣服更具懸垂感、光感與手感。
為了達到遠望近觀總相宜的效果,“燈芯絨”的間距也有所區別。掛在橫梁上的紅板因距離人們較遠,因而采用了寬4厘米間距的紋理;4根大柱需與人們近距離接觸,因而選用了3厘米間距的細紋理。
姚建平還介紹,燈芯絨狀肌理不僅為中國館穿上了更具質感的“外衣”,同時,也為原本張揚、跳躍、熱情、奔放的紅色賦予了穩重、大氣的印象。他舉例說,若是一塊平整的紅板,當太陽光照射到時,就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反光發白現象,即使染上最適合的紅色,也會前功盡棄。而燈芯絨狀肌理的凹部在陽光的作用下會產生陰影,隨之顏色加深成為紫色。同時,凸出部分仍顯示出其本來的顏色——紅。紅與紫的組合就成產生一種比較穩重、沒有反光的紅色。
將“燈芯絨”樣板平放,長城圖形隨之顯現。有專家也將此作以聯想:長城是中國古代防御的自我保護型工事,同樣,長城型肌理也可以視為保護中國館免受自然界風沙雨淋侵蝕的象征。
日夜更替 一紅兩觀
白天,游客們能看見的“中國紅”僅僅是太陽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燈光將顯現出在白天被“隱藏”起來的那部分“中國紅”。姚建平說,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國紅,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國紅。日夜更替間,“中國紅”也將隨之變化著。
5月11日晚,中國館外立面進行了首次夜晚燈光調試。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圓院士何鏡堂對燈光下的“中國紅”提出了顏色正、凈、亮、均勻,且分清水平具有立體感等要求。經過多個方案測試,從橫梁下方鋼化玻璃中透出的內射光與館外圍直接照射在外立面上的外投光成為最終選定的光源位置。
同時,考慮到69米高的中國館與同處浦東地區的其他標志性建筑的高度完全沒有可比性,專家組建議,在中國館頂部打出一批光束,稱之為“接天光柱”,來提高其視覺上的高度空間,增加中國館在夜晚的辯識度。為使光柱更具層次感,宋建明還建議,光柱亮度可設計成中間強、外圍弱的效果。
“近看能看清紋理,中看能隱約看到紋理,而遠觀,看到的則是整體漸變的紅。”對于最終定下的“中國紅”,何鏡堂顯然非常滿意,他說,“建筑中很少用鮮艷的紅色,但這個特殊的‘中國紅’建筑,必將成為紅色經典!”
可以期待,繼故宮之后,中國館有望成為又一個“紅”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