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1日電(記者季明 吳宇 許曉青)5月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正式進入倒計時一周年的“世博時間”;創下世博會歷史上參展規模新紀錄的這次盛會,將在未來一年內成為中國吸引世界目光的又一重要因素。
6年前上海贏得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的時候,沒有人預想到它會在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舉行;到了今天,上海世博會已被寄予純粹展會以外更高的期望——重現幾屆最為成功世博會的歷史,成為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蕭條的助推器。
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博會就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在世界經濟大蕭條陰影下舉辦的那次博覽會,吸引了將近2300萬人次與會,直接和間接地向當時的美國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極大地鼓舞了人們戰勝危機的勇氣與信心。
而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會,預計將吸引7000萬人次的游客,對上海當年GDP增長的拉動約為5%,對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門票、餐飲、旅游紀念品等直接收入將接近110億元,交通、住宿等間接旅游收入將達800億元,同時也將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
正是看到了上海世博會所帶來的廣泛“世博效應”,因此盡管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但在是否參與上海世博會這個問題上,態度卻不約而同地一致,確認參展的23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至今尚無一家參展方正式提出退展。
就在倒計時一周年之際,巴基斯坦的“現代拉合爾古堡”、以色列的“海貝殼”、具有多元宗教特色的穹頂建筑印度館、由15棵“大樹”組成的挪威館等一系列世博展館或公布方案,或奠基開工。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報名建設的自建館中,已有近一半的自建館陸續開工。
參展方中還出現了這樣的呼聲--越是金融危機,越是需要參展。在金融危機中展示國家形象,提升民眾抗擊金融危機的信心。
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發展演化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對于世界的貢獻作用日益明顯;而在國務院出臺關于“兩個中心”建設的意見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成為中國國家戰略。
“兩種因素的綜合,使得上海在此次應對危機中的表現具有全球意義,上海世博會因此對于世界更加具有吸引力。”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教授說。
上海的吸引力在剛剛結束的2009年上海車展上得到了印證。在全球各大車展紛紛“瘦身”的情況下,今年的上海車展卻創造了參展商、展出面積、觀眾人數等多項歷史之最:短短9天的展覽吸引了超過60萬人次的觀眾,為明年的世博會做了一次小規模的熱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上海世博會組委會主任委員王岐山說,要通過舉辦上海世博會,為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企業提供一個展示創新成果的平臺,增進世界各國的理解與友誼,反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
上海世博會荷蘭館總代表魏偉勵說:“荷蘭將信守承諾。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縮減任何預算的打算,我們將盡一切可能把荷蘭館展示在世界面前。”
統計顯示,目前非洲全部53個國家中已有50個確認參展上海世博會,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從來沒有或已多年沒有參加過世博會。
根據中國申辦世博會時的承諾,中國政府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參展援助。依照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標準,相關發展中國家平均可獲得65萬美元的援助,非洲大多數國家都在受援之列。
此間經濟學家認為,艱難時刻,全球合作成為實現世博會美好主題的生動寫照,“越是艱難時刻,越顯合作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