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長安講壇第64講,長安講壇總第195期,做客專家是論壇成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他演講的題目是:中國三大戰略與規劃—教育、人才與科技。
以下為演講實錄:
媒體來源:新浪財經因此實際上,我們的人才,在中國我稱之為本身他有巨大意義,那么返過頭來,由于他有正外部性、外溢性,他也會產生我們說的規模效應。你就說算毛澤東,毛澤東所產生出的《毛澤東思想》,這對中國幾億人、十幾億人,都會產生出我們剛才說的正外部性,所以任何一個人才,有了中國這樣大的舞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個有用就在于它的規模效應。我們能不能從這個角度來,對人才做一個深入的理解。
我們怎么來認識人才、教育和科技,我們提出兩個簡單的公式,以便使它的三者之間形成一個很穩定的,我們稱之為三角形,相互關系。首先我們假定人才生產函數,就是一個P,它相當于人才概率,函數就是一個t,與總人口的T的乘積。我們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當t一定的時候,比如人才的概率是1%。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人才就為人口的增函數。假定我們人口規模是一定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辦法提高概率函數,就是t,很顯然人才也會更多。那么大家就要問t這個概率函數,是什么決定的,我們認為是人力資本投資,是教育、是健康,包括人力市場等等各個方面。因此人才總量就成為這兩個參數的一個乘積關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只要進行人力資本開發,它很快形成超大規模的我們說人才隊伍,或者說人才規模,這是一個公式。
第二個公式,我們就稱之為人才產出函數,我們用Q來定義,它是什么含義呢,它是指你創造的經濟價值,比如GDP。你的科學價值,你發表的科學論文,我在后面會用很多數據來分析,包括SCI、EI,SSCI等等這些刊物。
第三我們稱之為就是技術價值,突出表現為譬如說專利申請、專利授權,特別是那些具有自主開發性質的基礎專利。我們后面會來做一個介紹,也包括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所以我說中國需要張藝謀式這樣的人物,不是太多了,是太少了。將來還會出更多的張藝謀,就是和這個都是相關系。
那么返過頭來,我們來看人才產出函數是由什么決定的?是兩個參數,一個和我們的人才總量是有關系的,就是前面那個公式—T。第二個是人才效應,是指我們人才的勞動生產率。為什么我有這個體會?就說我因為跑到全世界這些大學都去過,我到那就要問一個教授帶多少學生?每年培養多少學生?又寫了多少Paper。包括如果你要是搞工程,可能還有專利,包括科研經費等等,我們來觀測,就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同樣的一個教授,很顯然,西方的國家相對就要高一些。
在這里我們就要討論,是什么來決定了人才生產率,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和R&D的投入是相關的。如果我們把清華大學和MIT做個比較,就看的比較清楚。此外還和我們所說的競爭性程度是有關系的。今天上午我們學院還在討論,所謂績效怎么和其他的收入、或者報酬掛鉤。這本身這個制度的引入,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這種競爭壓力,也使得你的勞動生產率不斷的提高。
因此能不能這么講,也就是Q的上升,就是要與我們的R&D的投入有關,也反應了我們R&D投入的一個結果。因此這兩個公式雖然很簡單,但是它把教育、人才和科技,有機的結合起來。
我們來看一看,鄧小平同志是怎么說的,在1980年,他就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提出了中國改革的三個標準,他是怎么的呢?他是指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可以用一個catch up指數來看中國經濟總量相當于美國經濟總量,這條曲線要上升,已經被證明了。第二個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他強度更切實,關于這個方面,我曾根據“十二五”規劃的制訂過程,專門有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在網上很容易看到我這個問題的一個分析和討論,就是我們更加強調更切實的民主,我們稱之為叫公共決策民主。第三個就是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可以說現在我們已經做到更多了,就是更優秀還差一些,因為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沒有其他的獎,所以我們這一方面還是不夠的。
因此實際上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不缺人才,可能更多的是缺更優秀的人才,那么對此鄧小平同志,在30多年前就指出,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點,有的要長一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他當時講這個話的時候,我會給同學們去講,我們在什么指標方面和美國差幾百倍,什么指標和美國是差幾十倍,盡管鄧小平不清楚這些數據。我們作為事后諸葛亮了,我們現在清楚了。但是當時能夠這么講出來,并且提出三個標準。我作為一個教授,研究完了以后我感到驚嘆。這就是鄧小平同志他本身具有那種獨特的,我稱之為政治遠見。我們后面會論證他這個觀點。確實我們也能夠必須達到,后來的事實所證明。
因此鄧小平提出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恰恰是我們現在被忽略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到底是用西方標準、西方語言、還是西方的其他模式來衡量呢?還是按照什么樣的方式?他說的很清楚,他給予了非常明確的回答。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我今天講的課所有的政治結論,都論證了他這段話。但是不做這些研究,你看到這個話,一看就過去了。這就是做研究和不做研究是不一樣的。做深入研究和做淺浮的研究又是不一樣。我后面會講這個結論。
30年之后,也就是說在4月24號,胡錦濤同志在清華百年校慶的大會上講了這段話,我也有幸參加了這個大會,回過頭來我們去理解他所說的一些含義,和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是直接相關的,他是怎么判斷世界的基本形勢呢,是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三個大。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可以說這個變革是越來越有利于中國,有利于中國迅速的崛起,而且中國的崛起將改變了世界這樣的一個格局。他指出特別是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這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主動,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抉擇。他的結論是什么?對中國而言是什么?他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可以說上面我所談到的這兩個公式,就是把這三個要素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便于作為我們分析認識中國三大戰略規劃的一個分析框架。而且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拿出三大規劃。去年正好是這個時候,當時陪的是朱校長在芝加哥大學中午午餐,邀請我就中國三大規劃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因為在當時教育規劃和人才規劃沒有公布,我也不好說太多的數據,就點到為止。更多的是講科技規劃,也令當時的芝加哥大學的校長和我們說的同行,也感到非常震驚,他們非常羨慕中國有這樣一個前瞻性的、戰略性的三大規劃,這是我的一個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