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做客新浪EMBA頻道《商學院院長系列訪談》,就如何挖掘本土化深度,開拓國際化廣度,讓商學院在追求中不斷成長,在學習中持續創新發表看法。他還表示,商學院從學術角度扮演為政府出謀劃策的角色,為社會輸送優秀企業高管和政務人員,以商學院人才優勢不斷回饋社會,給學員終生受用的財富,奠定媒體來源:新浪財經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本期嘉賓朱曉明簡介:
朱曉明,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及管理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至2003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主任;2003年至2008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8年至2011年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以下為訪談實錄:
新浪財經:歡迎走進商學院院長系列訪談,今天我們有請到的嘉賓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中歐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定位,是最中國的國際商學院、最國際的中國商學院,那么中歐是如何體現這個定位的?它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朱曉明:中歐最新定位的是“中國深度、全球廣度”。這個定位完整地描述了中歐所追求的目標,要在本土化中開掘深度,在國際化中開拓廣度。這種深度、廣度表明中歐既要在差異化競爭中不斷地進取,同時也要在自我超越中不斷深化。用兩個“度”來取代過去的兩個“最”,多一些包容性,少一些商業性。
新浪財經:那這兩個“度”具體體現在哪里呢?
朱曉明:這個定位具體體現在中歐的課程設置、學院背景、教授團隊和教學方法的持續創新。
新浪財經:剛才您也提到了中歐的本土化和國際化,那么中歐如何做到國際化和中國化融合的?是如何在國際化中帶中國特色的?
朱曉明:先說一說我們的國際化。中歐的MBA的學員是全英文的考試入學,全英文授課,全英文的作業和考試,同時他們有1/4的課程到海外進行交流,也就是他們有機會到沃頓、INSEAD等去交換學生。EMBA課程當中也有國際班,類似于像MBA這種課程。我們的教授有68%是國外的外籍教授。本土化也是中歐的一個特色,雖然有不少外國的教授,可是他們所采用的案例相當一部分都是中國本土的,我們的MBA學生在整個學業過程中將要學習100個案例,而EMBA將要學習200個案例。這些案例的采寫和研究對象在本土化結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朱曉明:關于商學院的案例,中國過去差不多都是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的。中歐商學院自從2001年成立了案例室以后,我們編寫了不少中國的案例,累計到目前大概是260多個案例,所以我們現在有一部分用哈佛的案例,一部分就用中歐自己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