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無論從媒體,還是從市場,都能看到洋品牌家電的“超低價格”:在深圳某超市,一款松下微波爐只賣398元,比格蘭仕的微波爐還要便宜;在北京198元可買一臺LG空調;一臺LG微波爐售價只有199元······洋品牌家電創出了有史以來的最低價。
曾幾何時,動輒上千元、上萬元的洋品牌家電緣何從“價格天堂”跌入“價格盆地”呢?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就是“中國制造”帶來的“中國力量”。深圳商報記者王榮汪波
“中國制造”打遍天下
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越來越多的產品打上“中國制造”的字樣走向全球時,有人驚呼: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特別是中國家電以其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本土市場優勢以及后發優勢,給洋品牌帶來巨大的市場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中國本土市場,而且來自全球市場。如格蘭仕微波爐在占據國內市場的70%份額后,又搶占了全球市場的35%,逼得歐美跨國公司不得不加速其產業轉移;打得日、韓的家電企業丟掉海外市場后,不得不移師中國市場,推出超低價格與格蘭仕決一死戰。
“中國制造”給人的印象曾經是低檔品,含金量不敵“日本制造”、“韓國制造”,但是這種情況如今已發生變化。從國內權威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松下、LG等洋品牌在中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被擠壓到低端,其品牌的“含金量”正在大幅貶值。相反,國內名牌卻大舉搶占了中高端市場,如格蘭仕推出的數碼光波微波爐、長虹推出的精顯背投彩電,都是業內公認的頂級產品。借助技術升級的契機,“中國制造”的品牌日益變得響亮起來,中國正在成為高附加值的復雜技術產品的制造中心。“中國制造”正在以嶄新的形象凸現“中國力量”。
業內人士認為,一大批以格蘭仕、長虹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全球市場上的導向產品。這意味著,今后只能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才能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
“一切都是中國制造”
美國《財富》雜志以《一切都是中國制造》為題發表文章指出,10年前,中國還以出口玩具、紡織品等低廉產品為主,現在已成為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的可靠、穩定生產者。國際著名策略專家、麥肯錫駐日首席顧問大前研一在《中國沖擊———怎樣同強大的中國打交道》一文中指出,“從經濟方面看,不必說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本已具備同世界各國平等交易的基礎。現在中國已在數個領域占據了世界第一市場份額。比如,格蘭仕是世界上微波爐生產、研發能力最強和生產成本最低的企業,長虹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企業,這類大企業還在相繼出現。中國在今后10年里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將不容置疑。目前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國德國和日本將很快被中國趕超。”
過去,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最容易犯的病就是“水土不服”,不識中國國情、行情、人情,放不下架子,狹窄的高端策略在中國市場很難奏效。于是,松下開始轉身,打響洋品牌價格戰的第一炮;默默無聞的“GOLDSTAR”開始變臉成為“LG”,放棄歐美市場,將中國龐大的市場作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這些遭遇挫折的洋品牌在逐步克服“水土不服”的同時,開始精心策劃所謂的“中國化”、“本土化”戰略。首先從戰略上將自己“包裝”成是一個“中國企業”,而不是“中國的外企”;其次從戰術上,實現所謂的“生產本土化、產品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決策本土化”。
洋品牌遭遇“包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首席咨詢師施煒認為,在本土品牌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洋品牌正在遭遇本土品牌的“包抄”:一、洋品牌縱然來中國建廠,但其管理模式決定了其管理成本不可能低于本土企業;二、國內流通渠道的分散、動態性決定了洋品牌一時半會不可能擁有本土企業駕馭渠道的能力;三、人的因素不可小覷。
施煒以國產手機在進口品牌的夾縫中所占的市場份額迅速攀升為例,說明本土企業營銷隊伍的龐大力量。施煒給本土家電企業支的招是:一、家電市場是全球化市場,同跨國公司競爭就必須成為跨國公司,展開全球競爭;二、中國本土市場已成為眾多洋品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中國本土企業必須保持清醒,用足成本、渠道、速度優勢,將洋品牌擠出組裝環節,不給其獲得喘息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