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陽謙:柏拉圖與精神藥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16:51 《長江》雜志
歐陽謙/文 在現有的學科門類中間,哲學無疑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問題最多爭議最多的學科。如果只是按照字面來解釋的話,在西語里面“哲學”(Philosophy)就是“愛智慧”的意思。這個意思字面上看起來很清楚,但是仔細琢磨起來就很空泛。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哲學已經成長了兩千多年。可總是有人在不斷地質問哲學:哲學是什么知識?哲學究竟有什么用處?這些問題不斷地重復不斷地翻新,始終伴隨哲學的左右。為此,有的哲學家干脆就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哲學是一種有用的智慧(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預測到來年橄欖大豐收,就暗地里大量收購別人賤賣的榨油機,待來年拋售出去而大發了一筆橫財);有的哲學家理直氣壯地表明哲學是一種本質的思考(如柏拉圖)和理性的批判(如康德);有的哲學家帶著傷感而將哲學定義為一種人生的體悟和價值的抉擇(如尼采和海德格爾)。時至今日,哲學面臨生存危機,似乎有一種快要衰竭的跡象。然而哲學是不可能消失的,因為人要生活下去,就必須要思想,要思想就會滋生出哲學。 誰需要哲學 常常遇到一些企業家談起哲學來總是激情滿懷總是心有所得,有時還會妙語連珠,讓人拍掌稱快。毋庸置疑,他們是真心地喜歡哲學用心地研讀哲學。為什么呢?為什么我們這些以哲學為飯碗的人反而對哲學少有感念呢?為什么我們這些正在研讀哲學的人反而對哲學缺乏激情呢?西方國家近來似乎也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哲學研究者們在高喊“哲學終結”這么一個很時髦的口號,另一方面是“哲學咨詢”(類似心理咨詢服務或者商業咨詢服務的哲學市場化應用)在社會大眾中間(如針對個體的哲學咨詢和針對團體的哲學咨詢)的行,哲學通過咨詢的形式確實起到了“思想服務”或者“思想治療”的作用。 想來想去,這些企業家對于哲學的喜好贊賞,或許是因為他們發現了哲學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服務”或者“思想治療”的獨門功夫。正是這些獨門功夫讓哲學具有一種特殊的思想魅力,這種魅力往往讓思考者欲罷不能。或許他們發現有了這些哲學的獨門功夫,他們就可以在商場上見招拆招。商場急需思考,于是哲學被他們用活了,孔子不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柏拉圖不再僅僅是一種理論觀點而是一種思想的方法。相反,如果我們的哲學只是存活在大學的院墻里面,如果我們的哲學只是停步在書本的字詞里面,哲學的活動空間只會愈來愈小,結果會變成哲學家們的自言自語和自娛自樂。要不然,在美國這樣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里面怎么會派生出“實用主義”這樣的哲學理論來呢?實用主義以“有用就是真理”而聞名,這個觀點乍聽起來是有些俗氣,但它確實向我們道出了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思想本來就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我們的思想因生活而起,我們的生活又因思想而起。 當哲學與你的生活發生了聯系,你就會覺得哲學是有用處的。只要你去思想,你就有了自己的哲學。不是每個人都要去當哲學家,但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哲學,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常常說,哲學起源于驚奇。小孩子們為什么總是喜歡提問題?那是因為讓他們感到驚奇的事情太多了。與其他動物相比較,人作為動物的奇特之處恰恰在于,人有一個發達的大腦,人的思想行為要多于本能行為。其他動物或許也能夠“思想”,但肯定沒有人這樣的概念化的思想。人性為什么這么復雜這么多變,也就是因為有了要命的思想。人發明了種種概念來推動和擴展自己的思想。哲學正是因為有了概念才得以產生的。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感受、體會、回憶、想象,最后都匯成種種思緒,正是這些思緒將我們的生活包圍起來。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整理清掃過濾這些思緒,讓它們沉淀下來變成生活的教訓和規劃。 顯然,經商(包括從政)面臨的風險變數是最多的,其中有市場的風險變數、有生意伙伴的風險變數、有時局的風險變數等等。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就變了,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原本的資金鏈突然就斷了……因此經商的人不僅要身體好胃口好還要大腦神經好,經得起商業航程的顛簸,至少要做到堅忍不拔收放自如。哲學可以調節大腦神經活動,所以受到思考者的青睞。其實,只要你是生活的積極思索者,只要你曾經有過起死回生的經歷,你就會慢慢發現深藏哲學其中的獨門功夫 哲學的獨門功夫 哲學看家的獨門功夫就是不斷地發明制造各種概念。哲學就是制造概念,這是當代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給出的一個定義。人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愿望,交流自己的感受經驗。這一切都需要語詞需要概念。可以試問一下:如果離開語詞概念,我們還能夠思想嗎?我們還能夠開口說話嗎?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文明素質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概念思維能力的養成。有文獻記載,一個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盡管就住在亞瑪遜河邊以打漁為生,可是他們就沒有發明“魚”這個概念,他們只好給河里所有的“魚”都取一個名字。正是因為缺少更具概括性的思想概念,影響了他們文化的發展。平常我們說一個人有文化有水平,首先就看他是怎么說話的,看他是怎么使用概念的。一個人的思想是否有深度有廣度有見地,除了必要的邏輯嚴密性之外,就主要看他有沒有自己的獨特概念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說服別人能夠動員別人,就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比別人掌握更多的概念。其實當一個企業家,就相當于做一個領袖。領袖的基本素質是什么呢?或許主要就是制造概念的思想素質了。因為老板要經常對下屬員工講清自己的想法和目標,對客戶伙伴講明自己的意圖和計劃,他不能總是停留在經驗層面,他必須站得高必須有戰略,也就是必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概念。事實上,你在商界做得愈大,你制造概念的能力就要愈強。 哲學還有一個獨門功夫就是扭轉我們的思維習慣。習慣可以是好的東西,也可以是壞的東西。思維習慣是一種由經驗和觀念養成的思想定勢,它使得我們的思想及其行為完全按照一種不變的軌跡滑行。時間長了,思維習慣就會變成一種惰性,變成一種偏執。人為什么不愿意求變?人為什么害怕陌生的東西?除了怕吃苦和不愿冒風險之外,原因就是一旦思想已經固定下來,就不想去改變也很難去改變。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路數。這種路數往往限制了人的眼光,形成了一種固執己見的生活態度。我們可以說固執己見是一種主見,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偏見。偏見恰恰是思想最大的敵人。無論是做商業領袖還是做政治領袖,如果不掃除自己的偏見,就很難應對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就像女人生孩子需要“接生婆”一樣,我們思想的推陳出新也需要一位思想的“接生婆”,這就是哲學一貫主張的“超越性”觀念。當我們接受了流變思想和創造進化論之后,就能夠適應眼前的種種變化。昨天,你還相信事情發生的偶然性;今天,你可能要接受必然性的法則了。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每當觀念變了之后,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就是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哲學的第三個獨門功夫就是不斷地告誡我們是無知的。如果從思維的角度看,自以為是和以偏概全可以說是人性最大的弱點和毛病了。我們常說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正是自己解不開的種種心結。我們中國有一些老話,就把自以為是叫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還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洞穴比喻”,說的是一群人被限制在一個洞穴里面不能動彈,長時間地背對洞口,只能看見外面陽光從洞口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結果這些人以為墻上的影子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了。當這些人走出洞口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們反而不能接受陽光下的真實世界。一個人能不能跳出自我中心的陷阱,取決于他是否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我這里要特別鼓吹“無限性”(Infinity)這個觀念,因為當我們的心里裝進了“無限性”之后,我們會變得虛心一些。世界如此復雜,我們始終也認識不清;人生如此多變,我們始終也把握不住。當我們自以為是無所不知的時候,我們就會犯大錯誤而渾然不知;當有權者自以為是全知全能的時候,災難往往就會降臨到民眾的頭上。 哲學還有的一個獨門功夫就是能夠充實我們的心靈。人的心靈世界太深太寬,不知哪里是底哪里是邊。人的身體需要很容易滿足,因為它是具體的實在的;人的心靈渴求則很難得到滿足,因為它是虛無的漂浮的。哲學與宗教藝術一樣,都是人心所必需的。宗教可以排除生死的恐懼和安排來生的幸福,藝術可以發泄生命的本能和狂放的激情,哲學則可以滿足心靈深處的形而上學的渴望。因為心靈的緣故,哲學偏好永恒,偏好應有,偏好理想,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康德的“永久和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只有理想才可以填充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覺得很有奔頭。依照當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一就是要有獻身的目標和對象,不然人的生活是沒有動力的,是沒有著落的。人心偏好寧靜。這種寧靜當然不是虛空的寧靜,而是有了目標的寧靜。所謂的“終極關懷”,就是說人心需要一個安頓。如果說宗教用“天國”來撫慰人心,那么哲學要用“本質”來穩定人心。當我們說世界的本質就是不斷變化的時候,世界的混亂也能讓我們心安理得了。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得多好:“我總以為自己已經抵達了港口,可總是發現自己又被拋回了大海”。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感覺,我們在商場上的拼拼打打起起伏伏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景象。我們的生活永遠都在路上,永遠都在出發。在路上,哲學可以當作你前行的拐杖,可以當作你攀高的梯子,也可以當作照亮你旅途的光源。 (本文由歐陽謙專為本刊寫作,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專家)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