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清友:國際合作減排陷入了囚徒困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7:5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管清友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學者 經濟學博士 人類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近十年來備受各國政府關注的話題。因為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話題本身又充滿爭議。 大家都在擔心了,威尼斯可能要被海水淹沒了,而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已經消失了。未來100年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增暖1.1攝氏度至6.4攝氏度的預測,是由各國23個氣候系統模式58次數值試驗得出來的結果。但是,這些數學模式是否能夠準確反映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自然科學界仍有很多懷疑。一些研究機構就堅持認為,全球氣候的變化不過是地球自身冷暖周期轉換的結果,與人類自身活動無關。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生命周期長達50至200年,即使人類從現在開始停止排放,全球氣候也會由于溫室氣體的長期存在而發生變化。在未來的一個世紀中,全球地表氣溫持續升高之勢已不可避免。因此,減緩和適應這一趨勢乃是人類社會的當務之急,這要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更具有現實意義。但是,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問題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至今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之前,它有時只是作為資金和技術議題談判的一部分。當然,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適應性是兩個問題,強調適應性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而是說要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針對氣候變化在不同區域、行業的不同影響采取有步驟、有計劃的應對措施。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相繼完成的三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今年,IPCC公布了第四份報告。它匯集了當今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關于氣候變化的最新認識,明確了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現實。專家們預測說,從現在起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可能是1.8攝氏度至4攝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有90%可能是人類活動。 第二,氣候變暖將使部分人面臨死亡威脅,由于技術和財力方面的應對能力有限,那些最貧窮的國家受到的影響將最為嚴重。在非洲,酷熱將使登革熱、霍亂、瘧疾等疾病蔓延。 第三,欲將未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避免對人類生存環境、社會、經濟等各領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經濟上必定要付出一定代價。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水平為379ppm(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當量。假設能夠實現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濃度峰值控制在445ppm至710ppm之間,全球GDP最高可能損失3%,如果盡快采取有效的減緩措施,那么對GDP的影響不大。如果現有的減緩氣候變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幾十年內仍將繼續增加。 但是,由于各國在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的分歧很大,目前來看,《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目標難以實現。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應比1990年的排放量相應減少5.2%,并規定了15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溫室氣體限排任務及時間表。但此后的歷次會議都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的2008至2012年減排義務,只有歐盟大體與1990年持平,經濟轉軌國家由于經濟下滑減排了36.8%,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大大超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 國際氣候談判與合作一再受挫,使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演變成一場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國際合作陷入了“囚徒困境”。 發展中國家認為,氣候變化是由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進程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由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應由發達國家支付。發達國家則認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很難評估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很難評估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和效益,對適應措施降低氣候變化影響方面的作用了解甚少。 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有矛盾。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國聯盟強調應幫助他們實施具體的適應措施;石油輸出國強調由于發達國家采取減排措施對其造成經濟影響,強調支持石油輸出國的經濟多樣化;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強調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對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得問題更趨復雜。歐盟之所以能夠實現減排義務,主要基于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對歐洲影響很大。如果北大西洋暖流減弱或消失,整個歐洲都將受到很大影響,歐洲主要國家在減排問題上有很高的積極性和緊迫感。其次,歐洲主要國家能源消費已經從煤炭、石油轉向天然氣,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再次,歐盟東擴后,新加入的東歐國家由于經濟下滑為整個歐盟減排擴大了空間。最后,歐盟希望借助氣候變化問題提高自身軟實力,擴大政治影響力,搶占道義和國際規則制定的制高點。由于美國地處中緯度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較小,加上國內利益集團的阻撓,布什政府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相比之下,美國的一些州政府在參與減排方面走在了聯邦政府的前面。目前美國已經有5個州設立了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加州政府更是制定了減排25%的目標。 由于發展中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沒有就減排承擔規定的義務,這引起了一些發達國家的不滿。美國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的一個重要借口是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排放大國要承諾更多減排份額,歐盟也一直在強調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減排義務。減排也因此成為美中關系、歐中關系的重要議題。 新的全球問題急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來應對,這個新的全球治理框架在哪里呢?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