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兆豐:法與經濟學的緣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4日 02:51 經濟觀察報
薛兆豐 青年學者,經濟專欄作家 本系列不停地連載了6個月。按原計劃,我要以一篇“小結”來收尾。但現在考慮到三點:一是中國剛通過《反壟斷法》,并定于明年夏天實施,其間要制定大量的“執行指南”,并確定執法機構的細節,所以值得討論的話題會繼續涌現;二是讀者感興趣,好些來信說案例和文獻介紹還不夠詳細,希望知得更多;三是這個系列編輯成書的時間推遲,所以還用不著“收尾”。于是,我想將這個系列擱在那里,雖然暫停連載,但仍然隨時增補,直到出書為止。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真是這樣!本來是沒有“法與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是美國一群關心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的學者,包括那些在本系列里一再出現的戴維德、科斯、阿爾欽、德姆塞茨、布坎南、圖洛克、博克和波斯納等人,以其獨特的遠見、耐心、技巧和學識,有意開拓了這塊跨學科領域,并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源頭是戴維德 (A.Director)對反壟斷案的討論。1937年,還在攻讀經濟學博士的戴維德跑到英國,準備以英格蘭銀行的內部數據為材料撰寫畢業論文。但是,英格蘭銀行拒絕讓他接觸有關的數據。就這樣,他博士學位就這樣永遠耽擱下來了。在英國的那一年,他結識了倫敦經濟學院的著名經濟學家羅賓斯(L.Robbins)和普蘭特(A.Plant)。羅賓斯替戴維德寫了封份量極重的推薦信,讓戴維德回到芝加哥大學找工作。 怎么安置這位顯然才華橫溢,但沒有博士頭銜,所以很難放在經濟系的年輕人呢?最終,戴維德被委任為法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而辦公室則安排在圖書館的書堆里。正是這樣,戴維德才開始翻閱反壟斷案的卷宗。不難想見,在那個時候,“壟斷”和“企圖壟斷”可能是各門法律中與經濟學最沾邊的辭藻了。 戴維德很快發現,在一個個反壟斷案件里,法官的推論都是錯的。他閱讀,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反壟斷問題的分析框架。他的分析框架,很快又成為教員們認真討論的話題。反壟斷法教授李維(E.Levi)后來邀請戴維德一起上課,而時間分配是4:1。 李伯樂(W.Liebeler)是這樣記述的:“每個禮拜有四天,李維按部就班介紹法律,用法律思維的傳統方式,把案子一個個串聯起來,然后加以總結,從而解釋案情,并說明其中的合理性。四天下來,李維都這么干;而每個禮拜有一天,戴維德會給我們解釋,李維在前面四天講的都是胡說八道。他用經濟分析表明,法學分析根本站不住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G.Stigler)也這么描述他和戴維德的交往:“這種情況多得讓我真有點尷尬:我充滿信心地談論某個話題,說出我一直認為正確的觀點,但是雙方和和氣氣地進行半小時的蘇格拉底式交談后,我發現自己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經驗。他通過那種私下交流的方式給我的影響,要比我認識的其他人大很多倍。”不用說,戴維德也深深地影響了自己的妹夫——另一個諾獎得主弗里德曼 (M.Friedman)。許多年后,當人們問弗里德曼有沒有犯過錯時,弗里德曼回答:“我以前贊成反壟斷法,但后來發現它造成的危害要更大。” 圍繞著戴維德,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戴維德主編《法與經濟學期刊》,不僅刊登了科斯關于社會成本的名文,還最終把科斯請到了芝加哥大學。戴維德的學生紛紛出道,包括寫 《反壟斷悖論》的博克(R.Bork)、寫《反壟斷法》和《法的經濟學分析》的波斯納(R.A.Posner)、還有分析標準石油案的麥基(J.McGee)等。這些事件無疑都與“法與經濟學”的興起有直接的關系,但不能不提的是,在戴維德的許多學生當中還有個叫曼尼 (H.Manne)的。 曼尼通過辦教育,不僅把“法與經濟學”這門學科推向了全美的法學院,還推向了全美的法院。1971年,曼尼開始每年在羅徹斯特大學舉辦為期三周半的課程,請杰出的經濟學家給法學教授講 “價格理論”。到1974年,隨著曼尼轉到邁阿密大學,“法與經濟學中心”正式成立。到1986年,中心遷居到喬治·梅森大學,而曼尼則成為梅森大學法學院的院長,一做就是十年,至今仍是榮譽院長。 在過去數十年里,“法與經濟學中心”舉辦過大量講座,有超過400位聯邦法官自愿參加過學習,而應邀開講的經濟學家,則包括哈耶克、科斯、布坎南、圖洛克等人。弗里德曼當年在瑞典領完諾獎,回美國第一站,就是到該中心講課。阿爾欽始終是熱情的支持者,而他和亞倫(W.Allen)合著的經濟學教科書,則一直是講座的指定讀物。令許多人詫異的是,薩繆爾森(P.Samuelson)也非常贊賞該中心的所作所為,所以曾經連續17年參加講座。更有趣的是,在第一次講座結束后,法官們帶著疑惑的神情問:這是怎么回事?薩繆爾森教的經濟學怎么好像跟阿爾欽的一樣?(當然,作為阿爾欽教科書的譯者,我肯定他們兩人的教科書是不一樣的。) 該中心產生的影響有兩個:一,是現在美國幾乎所有法學院都配備了經濟學教授;二,經濟學思維顯然影響了美國法官的思維方式。據曼尼回憶,一位巡回法院的首席法官在課后的晚餐中,激動地談論著當天的課程內容,拍著桌子感嘆道:“我要知道×××為什么以前沒人跟我說過這個。”而另一位法官在第三次參加講座時說:“曼尼讓我頭一回明白,要得到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cost)的。” 以上故事,根據科斯寫的《戴維德》、吉弛(E.Kitch)寫的《真理之火:回憶芝加哥大學的法與經濟學》、曼尼寫的《法與經濟學在充滿敵對的社會里是如何傳播的》與《喬治·梅森大學法學院的思想歷史》以及布坎南和阿爾欽的憶述寫成。讀者朋友,寫這個“解釋反壟斷”系列,用掉了我這個夏天最好的時光,因為我希望類似的插曲也能發生在中國。值得高興的是,德姆塞茨和曼尼兩位教授,這個周末將出席北京一個反壟斷法研討會,并作主題發言。希望他們的到訪,可以激起國內對反壟斷法的經濟學反思。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