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軍:經濟學家自己的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6:09 經濟觀察報
張軍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prozhang.blog.sohu.com 從今天起,我將開始一個名為“改革記述”的系列專欄,目的是想回憶我曾經記得的那些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人物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事件講成故事,而對故事的敘述以我的眼光為角度,它多半來自我個人的記憶,雖然也在必要的時候查證一些事例。 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所經歷的變化包含了太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勝枚舉,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總覺得,三十年來,經濟學家在這個經濟變革過程中的感受和經歷應該是非常不同的。與其他社會科學家不同,經濟學家這個隊伍三十年來不停地從事研究、寫作、報告,堅持不斷地呼吁、討論、批評和上書。他們自己內部意見分歧、分裂、爭論和相互指責。這些事件和情節只有身在這個隊伍里才能觀察和體會到。而我的觀察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大學之時,而那個時候正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家參與改革過程的最精彩紛呈的歲月。我的記憶難以抹去。 從去年開始,我就思考和醞釀著動手寫一本記述這三十年間那些精彩故事、且又可以輕松閱讀的書。對書的模樣我做過多種幻想。今年初的一天,我在書店忽然見到一本剛剛出版的記錄量子力學發展史的翻譯讀物。我自大學時代起就喜愛閱讀物理學史,這本黑色封面的書吸引了我。我買了這本書,在閱讀中我看到了它的記述格式與寫作風格。它以事件的發生過程為主線,把重要的物理學家放到當時的事件里,同時又不放過對這些物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的簡化閱讀。這樣的寫法正合我意,我也希望嘗試寫出這巨大變革的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學家的精彩和個性,看了這本書,我似乎有了信心。 但我缺少的是時間。于是,我橫下決心,把這個夏天我在加拿大訪學的兩個半月時間全部用于這樣的寫作。到8月底,我終于寫出了3章,算是一個開頭,也是一個模板,F在要以專欄的形式改寫出來并繼續向前推進。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從加拿大回國前,我去美國見了謝千里教授。我向他提及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他很感興趣。他應一學術刊物的邀請正在撰寫論文,總結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對經濟學可能的貢獻。在謝千里教授的家里,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我們都傾向于認為,中國的經驗首先是驗證了很多經濟學的成熟的理論,也向很多已被接受的理論提出了疑問,但更多的是為經濟學家提供了可以為經濟學做出貢獻的機會。 我已寫完的內容是以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和1985年的“巴山輪會議”為中心展開的記述。在前一個會議上,中國的經濟學家,尤其是新生代經濟學人,為價格改革這個神經般的問題尋找可行的方式、設計方案;而在后一個國際會議上,如何理解和處理轉型初期出現的宏觀經濟失衡與通貨膨脹,成為了中國經濟學家向國外經濟學家當面求教的大題目。當我把這個故事告訴謝千里教授之后,他的直接反應是,中國的經濟改革就像一個活生生的經濟學課堂。的確,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也是一個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學習現代經濟和經濟學的過程。這個改革過程里面當然會有來自經濟學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自己的經濟學家(無論是老一代還是青年一代)從傳統書齋和經典作家的著作全集中走了出來,開始了直面真實的中國經濟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關于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貢獻有多大,就變成無謂的且已經沒有多少價值和意義的爭論了。 我自己從事中國經濟的研究已經多年,寫過不少研究論文,研究興趣也頗為廣泛。但除此之外,我還高度關注著中國經濟本身和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因為這個原因,即使我并沒有像在京的一些經濟學家那樣親身參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政策制定過程,但仍自認為是一個認真的觀察者,我從十多年前就開始記錄著自己的學術流水賬,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與中國經濟和經濟學家有關的事件與研究活動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也算是另一種參與和體驗過程吧。這個習慣讓我對自己所經歷的、看到的和參與的事情存留著良好的記憶。當我動手寫作這樣的故事時,我頭腦中的素材很容易就梳理起來。 回想起來,在中國經濟改革的頭幾年,特別1982-1987年這段時間,思想和學術領域的確異;钴S,不僅老年和中青年學者積極參與中國經濟改革的研究,而且他們與政府保持了相當緊密的關系并得到政府的積極推動與支持,形成雙方互動的最難忘的一段時間。 所以,我打算這個系列專欄的開篇就從1984在浙江莫干山召開的“中青年經濟學者討論會”(簡稱 “莫干山會議”)寫起;叵肫饋,這是我印象深刻和記憶比較周全的一年。這一年我念大三。我知道這個時期的前后,我所在的復旦大學的校園里活躍著一批在當時擲地有聲的年輕經濟學者。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知道了很多發生在當時的重要事件,他們大部分都參與了其中。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今天都已不再活躍在中國的經濟學界,有些在美國,有些在政府,有些成了相當有成就的投資家。 我選擇從“莫干山會議”開始這個系列的記述,還有另外一個考慮,我要在記述改革的歷程中,更多地講述經濟學家自己的故事。我想,從經濟學家以一個集體形象走上歷史舞臺的重要事件開始記述,應該是最恰當的。在“莫干山會議”上,上百位中青年經濟理論學者作為一個整體開始形成,走上了擺脫經典注釋性經濟研究的慣性軌道,成為活躍在中國經濟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領域的重要力量。我在這篇記述中寫到: “往事回頭,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以來,幾乎沒有一個學術性的經濟討論會議,會像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和1985年的‘巴山輪會議’那樣,讓經濟學界記憶那么深刻,讓與會者至今那么津津樂道。而且我認為,如果說“莫干山會議”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而‘巴山輪會議’則啟蒙了中國的宏觀經濟管理。當然,兩個會議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一群年輕人的命運!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