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義平:經濟發展與人們的幸福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13:23 湖北日報網絡版
李義平 幸福是一種效用,是一種主觀評價。經濟發展能夠提升人們對幸福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潔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對閑暇的享受等等。總而言之,發展比不發展讓人們的幸福感要強一些。 既然經濟發展可以從總體上提高人們對幸福的感覺,那么為什么還有人不滿足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經濟發展雖然能提升人們對幸福的感覺,但經濟發展對幸福的貢獻卻邊際效用遞減。即第一個經濟發展單位,例如1000萬GDP如果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覺是10的話,那么,第二個1000萬GDP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覺是9,第三個1000萬GDP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覺就會是8……換言之,最初的經濟發展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較強,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情況呢?一個至為關鍵的原因是人們會自覺地、自動地調整和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抱負或新的欲望。例如,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能夠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看到簡單的電視節目就會覺得很幸福。然而,現在即使家家都有了彩電、甚至不止一臺彩電,人們的幸福感也不會增加多少,人們對電視節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期望值更高了。再如,長期的“大鍋飯”使改革開放最初的獎金著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感,然而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獎金帶給人們的幸福感已經極大地邊際效用遞減了。 人們的欲望或抱負是在不斷發展的,有了新的起點就會有新的期望和抱負,期望或抱負與現實情況的差距會降低幸福感。于是人們看到最初的收入增加會迅速地增加幸福感,但隨后的收入增加帶來的幸福感卻并沒有同收入同比例的增加、甚至有時反而會降低。 第二、即使持續發展經濟,提高個人收入,也還會產生不幸福的感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人們會有新的抱負,那么持續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幸福水平,能解決這些問題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但并不能完全解決。因為人們的目標不是單一的,除了追求物質財富之外,人們還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社會聲譽、社會地位等非物質目標。擁有物質財富不等于擁有社會地位等非物質目標。于是我們看到當物質財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物質財富對人們的幸福感覺的邊際效用遞減,人們有時會通過捐獻等換取社會對自己的承認,以達到效用最大化。如果這些非物質目標不能得到滿足,人們就會感到失望,就會降低幸福感。 第三、通常對于人們的幸福感影響最大的不是他的絕對收入水平,而是一個人與別人、特別是與身邊的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對收入水平和相對地位。哲學家羅素曾經描述這種傾向:“拿破侖曾羨慕凱撒,凱撒曾羨慕亞歷山大。我敢說,亞歷山大曾羨慕過未曾存在過的赫克里斯。因而你不能通過成功的方式完全消除羨慕,因為在歷史或傳說中總會存在一位比你更成功的人士。”這就是說,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樣,提高幅度較小的人也會感到不公平、不幸福。過去大家都住的是茅草房,現在我雖然住上了瓦房,但你住的卻是高樓,我的幸福感可能不但沒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以上分析的現象通常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容易發生的,通過重新回到大家都住茅草房,都不吃肉的時代去解決這些問題,幾乎任何人都不會同意,也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下,解決的途徑:一是繼續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得更大。當社會總體上更富裕的時候,解決問題的空間和回旋余地就大得多了。二是努力實現社會公正,使大家機會均等,各得其所。三是加強宏觀調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又能較為普遍地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四是使人們能夠均等享受政府的服務。五是引導人們逐漸適應新體制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標準,這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積極正確的態度。 稿件來源: 湖北日報網絡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