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彭澎:也說人均GDP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0:32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彭澎 人均GDP是近來傳媒關注的問題之一。人們認為從重視總量GDP到重視人均GDP,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問題是:考量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時,如何體現出非戶籍人口的貢獻?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不一致的情況下人均GDP又如何計算?到底應如何看待人均GDP?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維爾福特·金和密切爾最早開始了國民收入統計的研究,并就是否計算家庭主婦的收入有過爭論。1934年美國商務部第一次提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并對國民生產凈值與國民收入作了區分,后來,每年都公布美國國民收入。有的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沒有國民收入核算,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是不可思議的。實際上,各國因對GDP的計算方法、資料收集和處理技術的不同,以及調查資金的充足與否,都導致了GDP統計與實際經濟增長的差距。為此,又出現了用“購買力平價”(PPP)和“綜合國力”等來評價國家實力的方法。加之收入差距的擴大,還有人主張將國民收入分配問題超越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納入社會學的研究范疇。 統計人均GDP時,各國統計方法往往存在著不統一的問題。就中國來講,人口數可能是最大的問題。各國對社會人口或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口在統計范圍、統計對象上是存在差異的。但是,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流動人口,這增加了人口統計的難度。改革開放前,中國各地區的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幾乎相等。如今的流動人口有一部分在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為常住人口的組成部分,即所謂的外來人口或暫住人口。 就人口輸入較多的城市和地區來講,問題可能出在常住人口的統計上,尤其是以領取暫住證來統計暫住人口是不準確的。在這類城市,既然GDP總量計算了外來人口的貢獻,人均GDP不計算他們顯然不合理。現在一般是將非常住人口按“臨時戶口”和“暫住證”兩類來分,如果將擁有暫住證的計入常住人口,沒領暫住證的外來人口的貢獻又如何體現呢? 就人口輸出較多的城市和地區來講,問題可能出在戶籍人口的統計上。這些地方可能戶籍人口數大于常住人口數。在這類城市和地區,GDP總量沒有計算流出人口的貢獻,而人均GDP卻要把他們分攤進去,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要公平地計算常住人口,無論是以半年以上還是以一年以上為標準,現在未計算進去的外國人、港澳臺僑人員都應該計算進去。由于珠三角不少城市暫住人口登記率和辦證率在50%-60%,各個城市的“實際人口”與公布的各種人口數據都是有差距的,而且“實際人口”普遍大于“常住人口”。 現在,當提到一個城市的人均GDP時,人們談得最多的是與自己收入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近來人均GDP的討論引發了許多普通人的關注并以自身收入水平來衡量的重要原因。以廣州為例,據官方公布,2006年廣州人均GDP超過7800美元,而職工平均工資為36273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850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7700元。從近年來的增長率來看,人們的收入增長是低于人均GDP增長率的。這說明人均GDP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似乎與人們的收入關系不大。 其實,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從生產階段、分配階段、使用階段來分別計算,三個階段的經濟總量應該是相等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采用生產法、分配法和支出法來計算。一個城市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涉及消費、投資、出口等多個方面。當居民收入增長率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時,只能判斷為投資、出口等增長率較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也就是說,人均GDP反映了經濟發達狀態,但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通常人均GDP增長會反映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上,但增長率不會是相等的;甚至在某一時期,GDP增長,居民收入還可能下降,或者城市居民增長的同時,農村居民收入卻減緩了或下降了。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就是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經濟增長速度,投資而不是消費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這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所必須加以關注的。 無論是購買力平價也好,還是綜合國力也好,筆者發現各種計算方法和評價方式都沒有離開人均GDP。鄧小平同志在具體描繪“三步走”實現現代化戰略時,將小康社會的人均GDP確定為800-1000美元,將實現現代化時的中等發達水平確定為人均4000美元。可見,在他看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現代化的主要衡量標準。2000年,在中央要求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背景下,廣東省制定了現代化的十項標準,其中第一項即是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本人也認為,人均GDP是現代化的門檻,如果沒有這一條,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但是,即使達到4000-5000美元的人均GDP,也才算是實現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標準。世界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初曾把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達到7620美元作為高收入標準;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將9700美元作為高收入標準,當時在這一標準上的恰好就是韓國;2000年高收入國家標準是9266美元。因此,以亞洲“四小龍”等所謂“新興經濟體”作為我們追趕的目標來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應是現代化的國際標準。 站在現代化的門檻上并不等于就跨過了這道門檻。光是GDP或GNP并不能說明現代化的全部內涵。除經濟現代化之外,還有制度現代化、人的素質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等。即使以廣東省的十項標準來看,除人均GDP外,還有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信息化綜合指數、平均預期壽命、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入學率、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環境綜合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只有這些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指標都達到了,我們才能跨過現代化的門檻。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人均GDP這道“硬指標”作為“門檻”的意義。 (作者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