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沈躍春:利己 利他及悖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 12:51 人民網—人民日報
沈躍春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人的行為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多年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囚徒悖論”,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警方抓到了兩個共同犯罪的嫌疑人,但由于沒有掌握足夠的證據,只得把他們隔離囚禁起來,要求他們坦白交待。因為不能互相溝通,面對招供還是不招供,兩個囚徒對如何作出于己有利的選擇猶豫不定。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家歐·亨利在其小說《麥琪的禮物》中講了一對生活窮困潦倒的夫婦的故事。為了能夠給對方送上圣誕禮物,妻子將自己一頭金發賣掉,為丈夫買了一條表鏈;誰知丈夫卻將自己的懷表賣掉,為妻子買了一套發卡。兩人出于愛心的利他主義行為,結果使雙方的利益同時受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麥琪的悖論”。 上述兩個故事,一個是“利己”導致的悖論,另一個是“利他”導致的悖論。這兩個悖論盡管內容不同,但都涉及在“利己”與“利他”的權衡中如何作出自己理性選擇的問題。然而,最符合個體理性的行為,卻不一定符合集體理性。這說明,在社會生活中,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個體理性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那么,如何處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關系,避免陷入悖論的困境呢?問題不在于否定個體理性,而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種激勵兼容機制,促使個體理性實現,并達到實現集體理性的目標。 這兩個悖論故事,還使人聯想到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寫的兩部重要著作:一部是《國富論》,另一部是《道德情操論》。前者從物質利益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經濟觀;后者從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人們通常認為,斯密的這兩部著作是同樣偉大而又分裂的重要著作,因為它們都揭示了人性中“利己”與“利他”之間的矛盾。如果說《國富論》的出發點是利己主義、《道德情操論》的出發點是利他主義,那么,如何才能圓滿地解決經濟上利己與道德上利他的矛盾呢?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兩個斯密”之謎。 從“囚徒悖論”、“麥琪的悖論”到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及其悖論,都涉及“利己”與“利他”的矛盾。研究這些悖論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首先,正確地運用假設是科學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方法。任何理論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科學假設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來源于社會實踐和生活實際。假設不僅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現實性和辯證性。在科學研究中,應當避免提出虛假的、脫離現實的和以偏概全的假設。 其次,正確理解和處理“利己”與“利他”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個人行為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不可能是絕對利己主義或利他主義的。如果把“利己”或“利他”的抽象推向極端,要么視利己之心為與生俱來或一成不變的東西,要么把利他之心絕對化或永恒化,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利己悖論”或“利他悖論”,這既不合乎邏輯,也有悖于情理。 再次,重視經濟學悖論對人類理性思維提出的挑戰,探討悖論在經濟學理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任何理論都有自身的邊界。一個成功的理論,除了在其邊界內具有邏輯一致性外,還需要對現實世界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在斯密之后,“經濟人”假設受到各方面的批評和質疑,如“利他行為”對“利己行為”的懷疑、“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抨擊,以及“滿意利益”對“最大利益”的挑戰等等。這些批評和質疑,無疑都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和完善。 《人民日報》 (2007-04-13 第15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