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成鍵:能源領域的工作夠我們做100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 13:12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成鍵 亞太地區國家對俄羅斯而言,是僅次于歐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觀的市場。特別是中國,能源消費增長最快,而資源保障則嚴重不足。隨著俄羅斯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與中國改善和提升關系的戰略意義,對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表現出高度的興趣與支持。目前這種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與中國利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相聯系即是這種觀念的重要表現。俄中兩國不僅在能源供求上具有很大的互補性,而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經濟優勢,兩國良好的政治關系為能源合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合作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導致了能源需求,特別是對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國內,石油產量增長緩慢,而石油消費增長迅速,從而導致石油進口量連年大幅增長,使中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預計其依賴程度將很快超過50%。巨額的石油進口以及對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快速提高,使中國的石油消費嚴重地依賴于國際市場。而油氣產需失衡已是一個嚴重影響中國未來戰略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油氣資源,保證國內供應以及實行進口渠道多元化,遂成為中國解決產需失衡問題的最佳辦法。 目前,中國面臨的石油安全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石油消費對外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二是石油運輸的安全性脆弱;三是東亞周邊國家中幾個石油消費國已形成一種競爭關系。中國迫切需要開辟石油進口的新通道。由此,中俄油氣合作是中國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近年來,盡管中國努力使進口來源多元化,但仍舊嚴重依賴中東石油。2005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原油數量占其原油進口總量的61.1%,這使中東成為中國石油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而中東地區上空卻籠罩著動亂和戰爭的風云。與此同時,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也在迅猛增長,2005年從非洲進口石油量占其進口總量的30%。而關鍵是上述兩個地區石油進口的運輸都必須經過水道狹窄的馬六甲海峽——美國全球戰略中明確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因此“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國家能源安全必然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在中國海軍實力還不足以保衛海上油輸路線的前提下,中國不得不減少對波斯灣石油的依賴,以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手段來保障自己的安全。除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外,中國企業石油庫存量過低,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國內正常的石油市場體系均存在嚴重缺陷,在國際石油定價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因此,由于上述因素,使得中國石油供應的不安全系數在世界各大國中是比較高的。 俄羅斯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亞地區、遠東和東西伯利亞,這三個地區都臨近中國,因此中俄之間的石油合作在經濟上具有很大的現實性。從中國的地緣安全角度來看,中俄石油合作的意義勝于中國與中東的石油合作。歷史上俄羅斯曾經一度是一個對中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現在俄羅斯與中國一樣,皆為面臨巨大外來挑戰的大國。對中國而言,“俄羅斯作為北方大鄰國,永遠是中國國家安全必須考慮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在中國感到來自東方、東南方向的安全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能否借重俄羅斯的力量以維持在亞太地區對某些國家的均勢,對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在其西線受到北約東擴的擠壓、南緣局勢又不穩時,在安全方面亦存在著對中國的需求。從經濟上來說,俄羅斯現在仍很困難,同中國發展能源項目將進一步穩定俄羅斯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為它在經濟上融入東方打下基礎。同時,俄羅斯要依靠外國投資來幫助其保持石油產量的增長,俄羅斯盼望中國為其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及其由能源驅動的經濟所急需的資金。 俄中兩國油氣供需具有互補性。俄追求出口多元化,以能源外交振興國力,中國尋求來源多元化,通過保障油氣供應安全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俄中兩國加強能源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礎。2006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會談中稱,能源合作是俄中關系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有多個合作方向;俄中兩國有自然形成的互補性,雙方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普京在2002年12月出訪中國時還曾坦言:“能源領域的工作夠我們做100年。” 油氣戰略 中俄兩國開展能源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俄石油企業向中方提出修建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地區石油管線的建議,兩國開始磋商在天然氣和石油領域的具體合作事宜。俄對此項能源合作愿望迫切,甚至把相關圖紙都準備好了,但由于當時國際市場油氣價格偏低,國內石油能自給且有部分出口,因此中方興趣不大。 1996年以后,中國能源壓力越來越大,在中俄能源合作上,中方也越來越主動。當年4月,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華,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中俄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議》,將中國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引進石油和天然氣作為雙方會談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中俄雙方首次開始以能源為主的大規模經濟合作。雙方欲以能源合作為龍頭推動兩國經濟發展,夯實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基礎。隨后,在兩國首腦定期會晤機制下建立了能源分委員會,具體負責兩國的能源合作事宜。中俄雙方在能源合作分委會領導下,開始就鋪設從俄通向中國的輸油、輸氣管道問題進行磋商,并簽署多項協議,正式確認了中俄原油管道項目。中俄能源合作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近年來,中國從俄羅斯和前蘇聯國家進口的石油數量穩步增長。 此外,俄中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也取得較大進展。目前雙方已確定了向中國修建兩條輸氣管線的方案,一條經西西伯利亞向中國西部省份供氣,另一條從科維克金到中國東北,將來還可能通達朝鮮半島。 隨著俄對華石油和天然氣輸出的大幅增長,以及目前已經展現出的廣闊的未來合作前景。建設一條連接俄羅斯石油產地和中國消費市場的石油運輸管線提上了俄中兩國能源合作的日程。 2001年9月,中國與俄羅斯在圣彼得堡簽訂了對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道建設項目進行聯合經濟技術論證的總協定。按照最初設想,該輸油管道建成后,中國不但可以從俄羅斯和中亞進口石油,而且由于這一管道繞過了美國主導的海運線路,即使在海上石油供給癱瘓時中國遭受危害的可能性也會減小。 然而,就在中俄有關單位緊鑼密鼓地進行安-大石油管線的前期準備工作之際,俄羅斯方面卻亮起了“黃燈”。2002年俄聯邦安全委員會會議,改變了原計劃于2003年開始鋪設的安加爾斯克-大慶石油管道,并把這條石油管道線路的終點改建在俄遠東的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會議初步決定放棄俄中雙方已經簽署的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道協議,改而鋪設通向俄羅斯遠東的輸油管道。 安-大線節外生枝,直接的原因是日本也以俄羅斯石油為競爭目標。后經過多方論證,俄政府最終確定了從伊爾庫茨克州至濱海邊疆區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運輸方案。根據新方案,這條管道將從貝加爾湖以北150公里的地方經過,部分線路緊鄰貝阿大鐵路,這將大大降低該管道線路的運營成本。 如果單純地從經濟和建設角度看,安加爾斯克-大慶管線無疑是最佳方案。但是俄政府支持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方案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遠東石油管線事件折射出俄、中、日能源關系上的復雜性、敏感性。面對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相背離、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相沖突的局面,如何善加處置,合理應對,贏得最大利益,對俄羅斯政府的確是一大挑戰。表面上看,中、日兩國都對俄羅斯的石油資源產生興趣的確讓俄羅斯在這種利益博弈中居于有利地位,但從長期看,俄欲獲取最佳利益取決于能否促成一種利益共享或互補性格局的形成。此外,中國是俄羅斯長期的、穩定的能源合作伙伴,更是政治上的戰略合作伙伴,頻繁更改線路將不僅損害同中國的能源合作,而且將給中俄之間的政治互信帶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 障礙與機遇同在 在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的背景下,俄中唇齒相依,雙方攜手合作對維護彼此的戰略空間意義非比尋常。但俄中關系異常復雜,如果沒有具體的經濟利益支撐,那么俄中雙邊關系難以鞏固,其穩定性和持久性也會令人懷疑。近年來,俄中雙邊貿易有所增強,不過彼此投資幅度很小,貿易總量也不大。因此,俄中雙方應加強雙邊貿易,互增投資,加深彼此的依賴性,為俄中關系的發展奠定堅實可靠的物質經濟基礎。俄中油氣合作是最佳途徑之一。因此,中俄遠東輸油管道項目對兩國而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合同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否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的一個重要標尺。 隨著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戰爭持續展開,世界大國關系和國際秩序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全球能源關鍵地區,大國力量配置正在打破舊的平衡,向新的平衡格局過渡。美英繞開聯合國打響了伊拉克戰爭,對二戰結束以來所形成的國際關系體系構成了嚴峻挑戰,美國對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更是存在著確立美國“石油政治單極世界”的危險。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調控能力被削弱。而且,美國一旦獲得中東石油的支配權就將獲得對俄羅斯和中國經濟施壓的強有力杠桿。因此,俄中兩國在能源領域展開合作具有十分緊迫的必要性。兩國能源合作的潛力巨大,兩國經濟領域巨大的互補性決定了兩國可以找到互利性合作的途徑和方式,兩國能源合作的互利性將會進一步拓展兩國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從而為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從經濟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當然,中俄能源合作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俄方將雙方合作視為長期規劃項目,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合作來建設東西伯利亞油氣統一供給系統,從而帶動整個遠東經濟的發展;而中方卻視雙方合作為亟待解決的短期工作項目,要解決本國的能源危機和石油進口渠道多樣化問題。中國關注的是俄羅斯從上游到下游整個的石油產業鏈,但普京政府對于石油產業的規劃是“控制上游,開放下游”,同時俄羅斯還存在中央與地方在利益劃分上的一些矛盾,以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在石油合作方面,俄羅斯一直是中國除中東地區外非常重要的關注重心,而俄羅斯的關注重心則將歐洲國家放在第一位,美國放在第二位。 俄羅斯國內一些政治精英對于中國的發展一直抱有非常矛盾的心態。此外,作為儒教大國和以經濟發展為基本國策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信奉“遠親不如近鄰”的信條,堅持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周邊國家發展和改善關系;而俄羅斯 “遠交近攻”曾在其外交戰略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俄羅斯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依然對中國保持著警惕的心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總之,中俄兩國都將發展國民經濟作為政府的首要任務,又同時面臨著經濟全球化、能源安全、環境污染和恐怖主義的共同挑戰,兩國政府繼承和全面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意愿是毋庸置疑的,但合作的前提應當符合雙方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犧牲其中一方的利益所建立起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是不平等的,這種關系也不可能持久。因此,擺在兩國政府面前的一大要務就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兩國間新的戰略合作基礎與機制,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鑒于中俄之間政熱經冷的現狀,開拓兩國之間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是一件異常緊迫,同時也非常艱巨的任務。發展中俄在能源特別是油氣方面的合作不僅是新形勢下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也必將對于21世紀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鞏固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地緣與能源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