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鄒嘯鳴:人之初 性本私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10:18 新浪財經
鄒嘯鳴,鉛筆經濟研究社發起人、理事。現供職于江西師范大學,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90年畢業于陜西財經學院,堅信經濟理性是提升國人幸福程度的有效途徑。曾在《經濟觀察報》、《經濟學家茶座》、《權衡·新青年》等媒體發表多篇經濟評論文章。 11月27日-12月3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鄒嘯鳴。----編者按 人之初 性本私 12月1日 星期五 文/鄒嘯鳴 對于經濟學已經畢業了的人來說,我無非說了句“正確的廢話”。但是我認為:這句“人之初,性本私”在中國語境下意義卻很重大:首先,它基本上是理解市場經濟的鑰匙,其次,它肯定是糾正我們思維誤區的一個拐點。最重要的,這是幾乎所有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礎。 我知道有不少人不愿意認同我的這個觀點,他們寧愿讓自己“性本私”也要讓別人“性本善”。 有了孩子以后,他自然就成了我觀察“人之初”的對象了。 我也教他:有了蘋果什么的,要給叔叔、阿姨吃。他居然搖頭!而且態度堅決,不容商量———從不會說話時就會表態。 我著急呀:你小子怎么就不如人家孔融呢?人家四歲就“主動”讓梨,你也別差太遠了吧,讓老爸我寒磣———不懂教育方法。后來,這小子還真讓梨了,那是他通過多次的游戲以后總結出來的“潛”規則:先把梨給叔叔手里,然后眼睛盯著叔叔的眼睛:那意思你大人好意思吃呀?結果得到意料之中的高度評價“乖,真懂事”———關鍵是梨回到了他自己的手里。 記得原來在80年代初,有個討論風靡全國: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實今天來看,那根本就是一個“偽問題”,“善”與“惡”都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后天被教育的結果,是對各種經歷的適應性反應,都是經驗的結果。 不止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此,孩子普遍有這么個特點。我經常看見這樣的游戲:“到你家去搬冰箱哦”,那孩子一定邊哭邊擋住你的路。于是大人們都哈哈大笑。其實你有什么資格笑話孩子,如果到你家里去搬冰箱,你會愿意嗎?孩子的天真本性有什么值得嘲笑的? 有一次等公交,兩個母親都是懷抱孩子,注意力都在眺望遠方的公交車。孩子們之間發生有趣的一幕:男孩正啃香蕉,女孩手一伸,“奪”了過來,完全不講究衛生,自己就享受了起來:男孩自然哇哇大哭,女孩的母親趕緊道歉,一臉的內疚。這一幕非常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它正是在啟示著什么。 學西方經濟學,基本每本教材都在前面說明有個假設:本學科有幾個假設條件,其中之一就是:“經濟人”假設———人都是利己的,從而是理性的。開始我很懷疑———這些資本主義的教材,真是不打自招啊。可后來一想:也對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明古人都是承認人的利己的本性的。現在的人呢,不一樣了啊,意識形態的教育可不將人都改造好了嘛。改造好了嗎? “三輪車,跑得快,前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是啊,奇怪,反常的行為,違背人性,當然奇怪。 雷鋒的故事是我們每到三月五日就必須溫習的。其實雷鋒的節約行為大多是對“短缺”環境的適應性反應。那種反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完全不適應了。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樣,一雙襪子要穿九年,我們絕大多數的紡織制造企業都要關門。 利己為什么會受到批判?蓋因為我們認識上有個誤區:利己則一定損人。其實未必! 我們為什么喜歡宣傳“利他”?我看這本質上說明了我們的本性就是利己:人人都期望“揩油”。只要越來越多的人在“利他”,那么我們自己就在占越來越大的“便宜”。沒有雷鋒叔叔的“無償”理發,我就得去理發店交錢理發。所以我們就為雷鋒叔叔的“無償”叫好。政府也為雷鋒叔叔叫好,因為政府也想揩油:讓更多的人無償地奉獻,最好不要拿工資。你只要同意奉獻,我就給你一面錦旗,上面用黃色的字體繡上兩字,“先進”。后來這樣的游戲難以為繼,人們都想著如何揩油,這個社會的效率不下降才怪呢。這點已經時間和實踐證明了的,否則人民公社為什么必然解體? “性本私”才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利己”才是社會每個人奮斗的目標。其實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在自覺地“利己”著。你看植物,為什么都要向上生長?因為要爭奪更多的陽光,以利于自己的發展。人也一樣,都要竭盡所能地讓自己占有更多的資源,以利于自己或自己的家族或自己的民族甚至于自己的國家發展地更快。沒有誰會誠心期望別人或別人的家族或別人的民族或別人的國家比自己的發展地更快而興高采烈的。 洛克說:自由就是精神上、身體上能自我支配。人愛支配自己的行動和自己的東西,但又愛支配別人的行動和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兩者都來自“人愛支配事物”的欲望。小孩子搶別人的香蕉的行為就說明“人之初,性本私”。但是這是屬于感性層次上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會付出代價的。這一切孩子自己并不懂得。必須依靠后天的教育才能將這種感性行為上升為理性行為,孩子們必須慢慢懂得:支配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東西沒有錯,但必須抑制愛支配別人的行動和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行為才是理性的。也就是必須承認“別人的”東西及別人的行為自己是不能干涉的。必須承認“別人的”性本私作為條件。才能讓別人承認“自己的”性本私。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資源的使用也是在與時俱進的。開始的對資源的使用信奉的是“搶奪”、“偷盜”,從而引發戰爭。連綿不斷的戰爭讓人厭煩,讓人理解這樣的“爭奪資源”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到后來的“交易”占上峰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漸理性的過程。因為搶奪和偷盜會帶來報復和仇恨,以至于“雙虧”。可以肯定地將:建立在損人基礎上的資源占有總是不得長久和安心的。只有逐漸讓位于“利己不損人”的“交易”。交易的結果才是雙贏。而要進行交易,就必須產權明晰,也就是必須是私有制的條件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才有真正的“雙贏”。一句話:承認別人的,發展自己的。不能靠打架和打仗,只能靠交易。這才能使得每個人都有信心發展自己,通過交易讓每個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使得人類的總效益最大化。整個社會就在發展。所以說:“性本私”才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但是我們教育卻在真理的尺度上跨了一步: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讓梨”。這違背了人的本性的行為要在孩子還沒有判斷能力的情況下“先入為主”地接受。孩子怎么辦呢?他學習“潛規則”的過程就開始了:眼睛盯著大人,直至你將梨還給他為止。以后這種潛規則又得到衍變,現在外國人感覺:中國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但是無人感覺到問題出在哪里。人性是不可違背的,否則是要花代價的。 我是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特殊材料制作的人,但是我相信有信仰堅定的人。而任何信仰本身都是“后天”被教育出來的,雖然教育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一個問題必須明確:任何信仰都應該是自由的,這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如果信仰本身沒有自由,即使自己產生了懷疑也“不容質疑”,甚至是不敢懷疑,那么就是在逼人撒謊,就會讓人言不由衷,就只有潛規則當道,他們說的和做的就不可能一樣。所有的貪官基本都是在號召別人毫不利己的口號下累積錢財的。 人之初,性本私。官員也是人,脫不出這個窠臼的。對于官員,一個好的制度會讓官員變好,一個壞的制度會讓官員變壞。眼睜睜地看著身邊一個個同學和朋友成了“貪官”而被捕,心酸。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