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郭梓林 > 正文
 

《大院深處》系列之十六:物生錢與錢生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18:33 新浪財經

  書評:《大院深處》系列之十六

  物生錢與錢生錢

    郭梓林的博客  專欄

    文/ 郭梓林

  喬致庸過去雖然也聽說過票號,但自從接管喬家生意,北上包頭,南下福建,直到去恰克圖之前,他都未曾與票號發生過業務往來。當他把茶送到了恰克圖之后,僅僅憑著一張小小的廣晉源銀票,就讓他順順當當地帶回了幾百萬兩銀子,終于大開了眼界,真正領會到了票號在商品交易當中的便利性和重要性:匯通天下關乎貨通天下。銀票不僅證明了一筆財產的數量,方便了商家的攜帶,更重要的是在它背后隱含著的無限商機。在商人的思維中,但凡予人方便之處,其中必然藏有商機。正如比爾·蓋茨的微軟產品,因為能給無數的電腦用戶帶來巨大的方便,所以,他和他的微軟公司,搶占了獲取全球巨額財富的大商機。微軟能夠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做成恰克圖的茶葉生意之前,喬家商號的主營業務方式,充其量只是易貨交易或是銀貨交易。其中,易貨交易又是最原始的一種商品交易方式。以銀錢為中介的銀貨交易方式,相對于易貨交易盡管是一大進步,但仍然是商品交易的初級手段。喬致庸前往包頭處理高粱霸盤危機,為了預防劉黑七這一類匪徒在半路打劫,只好將裝著石頭的“銀車”在白天趕路,而將裝有真銀的車隊安排在晚上趕路。中國古代的商人們就是靠著這種方式南來北往地做生意,何其艱難!其中的交易成本和路途風險之大,在現代人看來著實難以想象。

  經過十幾代人的長期努力之后,晉商、浙商與徽商終于在19世紀前后,開始了創建中國近代民間金融業的嘗試。他們靠著長期的商業信用積累,通過一批穩定的分支機構作為支撐,開始了各具特色的銀票匯兌業務。所不同的是,晉商開的叫“票號”,浙商與徽商開的叫“錢莊”。晉商之所以沒敢叫“銀號”,按照電視劇中廣晉源大掌柜成青崖的說法:是因為擔心“銀號”太招搖,而用“票號”的稱呼做起事來顯得低調一些。由此看來,在銀錢交易方面,那個年代的北方人似乎比南方人表現得還要謹慎一些。

  以銀票為中介的交易方式,有力地推動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商業發展,同時也表明更大范圍的信用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形成,因為,相對于易貨交易和銀貨交易,票貨交易是一個完全依靠信用來支撐的高級市場。要讓人們相信票號開出的一紙憑據,就等價于一筆真金白銀,在并不具備現代金融以國家為信用基礎的時代,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形成一個如晉商、浙商與徽商這樣穩定的商業圈,沒有一個長時間的商譽積累,那幾乎就是一個天方夜譚般的

神話。更重要的還在于,當時票號的一紙憑證,并不像現在的人民幣那樣,是由國家統一印制,其價值是由中央銀行提供擔保。

  進入現代社會,金融已成為“百業之首”。而在喬致庸生活的那個時代,由錢生錢也是所有商家的夢想,尤其是一些大商家的追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但凡具備了一定實力的商家,都會有金融夢。就連電視劇中那個從沒做過生意的江雪英,到包頭、京津、濟南走了一圈之后,也與喬致庸不謀而合,果斷地決定要進入典當業,做天下最賺錢的生意,這也是一種由錢生錢的生意。何況當喬致庸強烈地意識到貨通天下必須依賴于匯通天下之后,更是要義無返顧地進入金融業。喬致庸的命運也由此被牢牢地綁在了金融業這輛戰車上,并為此歷經坎坷,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后人留下一路風塵和一路悲歌。

  (2006年4月16日于中國井岡山干部管理學院433室)

  梓林:紙幣之于商業的發達可謂如影隨形。商業在中國自古發達,因而紙幣在中國也早已有之。據說,西漢時期中國就出現過具有紙幣性質的貨幣——“鹿皮幣”。而真正的紙幣則濫觴于北宋的四川,名為“交子”。最初的交子由商人各自發行。后來,為避免混亂,成都十六戶富商聯手組建“交子鋪”,共同發行交子。人稱“私交子”。

  私交子的發行基于私人信用,當發生企業倒閉等問題時,難免出現兌換困難,引發糾紛和爭執,影響社會秩序,遂有人建議取締交子。但當時有關官員慮及交子發行多年,“久為民便”,不宜取締,因而建議禁止私印,改由政府統一發行。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設立“交子務”,次年二月首發交子,人稱“官交子”,是為史上首創法定紙幣。北宋末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引得物價暴漲,民怨沸騰。北宋亡了,交子也隨之“歇菜”。

  后來的歷朝歷代都有紙幣發行。如南宋的“會子”,金國的“交鈔”,元代的“中統鈔”、“至元鈔”和“至正鈔”,明代的“大明寶鈔”,清代的“官票”(又稱銀票)和“大清寶鈔”等等。但這些紙幣大都流行不長。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濫發紙幣,致使紙幣失信,被民間拋棄。

  十九世紀的徽商和晉商再興紙鈔,說明商業發展對于信用的切實需要。它也顯示,中國的商人們在節約交易成本和提高經營效率上有著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如此利國利民的事情卻都虎頭蛇尾,以致當今中國人面對國外金融巨頭時,還得畢恭畢敬向人取經。真是憾事。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紙幣,作為一種信用制度,有益于經濟發展。同時,它還是一種公共品,由政府統一發行比民間私下發行更有效率。但這需要一個前提,即政府不搞機會主義——不濫發紙幣。但是,在封建時代,政府都專制,民間管不住政府的印鈔機。因而,那時的政府,只要發行紙幣,最終都擋不住搞通貨膨脹的機會主義誘惑。當然,凡濫發紙幣的政府,最后無一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落個灰飛煙滅。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以致世界上最早發明和流通紙幣的中國至今沒成為世界性的信用大國和金融強國。

  可見,歷史上,中國人不笨,但中國的政府多笨。

  韓

朝華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