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學者隨筆 > 正文
 

夏業良:不要把經濟學家群體妖魔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1日 09:37 文匯報

  夏業良

  作為一名經濟學教師,近兩年我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為本科生一年級學生講授《經濟學原理》,為碩士生和博士生講授《制度經濟學說史》,此外還與其他幾位教 師共同為本科四年級學生開設了《經濟學名著選讀》,即由幾位授課教師分別選擇有代表意義的經濟學文獻,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安排內集中講解并引導學生討論發言 和相互評議。

  我選擇的文獻是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的《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這本書篇幅不大,具體分為:“經濟學研究的內 容”、“目的與手段”、“經濟‘量’的相對性”、“經濟法則的性質”、“經濟學法則與現實”和“經濟科學的意義”這六章。羅賓斯聲明此書是由一位經濟學家 為其經濟學同行而寫的著作,他在該書的第一版序中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此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力求明確經濟科學研究的內容和經濟科學法則的性質。二是試圖 說明這些法則作為解釋現實的指南和政治實踐的基礎所具有的局限性和意義。

  雖然閱讀量不算太大,但是我要求發言的學生盡可能多地利用

圖書館和互聯網絡進行檢索,整理出一個簡略的發言提綱。結果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從有些學生的發言提綱中可以看出他們涉獵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并且選擇了他們各自有興趣并且能夠借以發揮的討論主題。

  在學生的發言中他們比較集中地認識到“選擇機會”的重要性,同時對經濟學定義的寬狹、假設和局限條件的范圍與意義、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局限性與適用范圍、經濟學方法論的辨析與爭論等諸多方面展開了討論。

  作為20世紀30年代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軍人物,萊昂內爾•羅賓斯教授在經濟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他對經濟科學的定義得到當時最廣泛的關注,直至今日他 的重要闡述仍然影響著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和絕大多數經濟學家。他在《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第二版序中指出,價值判斷超出了實證科學的研究范圍,并且他堅 持否認比較個人之間的效用在科學上是正當的。羅賓斯力圖把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截然分開,力圖把經濟學與道德哲學截然分開,但是他否認自己是在鼓吹經濟學 家不關心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所有事情或活動。

  他在書中正式闡明了自己的態度:“我所主張的是,表述方式要更為精確,思考范圍不要過于 狹窄”。“所有這一切并不是說經濟學家不應就倫理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如同主張植物學不是美學,并不等于說植物學家不應對花園的設計有自己的看法。相 反,我們企盼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進行長期而廣泛的思考,因為只有這樣,在需要他們解決問題時,他們才能對各種既定的目的作出評價”。

  從所謂“羅賓斯經濟學”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經濟科學研究的是人類行為在配置稀缺手段時所表現的形式”,還是“經濟學是把人類行為當作目的與具有各種不 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間的一種關系來研究的科學”的定義都強調了稀缺性這一基本局限條件,因此,如果給定各種不同的用途或者目標的多樣性,人類行為將始終面 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

  因為人們的天然稟賦和所面臨的局限條件不同,并且個人的偏好與效用之間存在著差異,經濟學并不能給出惟一正確的選擇,而更多的是著力于幫助人們進行選擇之前的分析和判斷。因此說“經濟學是一門有關如何在局限條件下進行選擇的科學”這一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人們在進行選擇時不可能完全不涉及規范經濟學或價值觀的問題,既然社會中的人總是生活在既定的倫理道德規范之下,人們在做出選擇決策時往往無法完全擺脫 道德或傳統習俗的影響和壓力。因此選擇之道可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問題:在資源配置選擇時是否需要作出規范經濟學的判斷和 思考?個人選擇與公共選擇如何界定和區分?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利是否會發生矛盾沖突?如果發生矛盾沖突又怎樣予以協調和平衡?

  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迫使我們在研究和分析當今

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時更加慎重地加以考慮。經濟學中的選擇分析和現實世界中的選擇決策永遠不會完結,因此經濟科學得以在實踐的需求推動下持續拓展。

  近年來,通過經濟學家群體的不懈努力,許多經濟學的原理和術語已經為社會大眾所關注和熟知,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哲學視野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其他學科所借 鑒。作為當代中國的“顯學”,一方面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空前顯赫,經濟學科的發展獲得了百年不遇的良好時機,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壓力和挑戰。社會 各界對經濟學家專業水平和政策建議方面的期望、要求,乃至對經濟學家的個人修養和道德水準的期望也在不斷上升,“經濟學家”的桂冠已經越來越不堪重負。

  事實上,作為社會生活中具體存在的個人,經濟學家們也必然面臨著他們自身的選擇問題:面對社會上對經濟學家的各種需求,經濟學家個人可以支配的時間如何 才能達到最優或者次優配置?有些研究或社會活動在經濟上是有較高收益和回報的,而有些研究或社會活動則是經濟收益較低,甚至是沒有什么經濟收益的。但是有 些積極的社會公益性活動又能給經濟學家帶來良好的聲譽和公眾的信任,因此那些已經告別了“小康階段”的經濟學家并不總是對經濟收益斤斤計較。還有一些研究 或社會活動可能是經濟學家個人的偏好或特定情結所在,即便明知是既無名又無利的,圖的就是要追求某種境界或了卻某種心愿。

  我之所以要 如此剖析經濟學家個人的選擇思考,是希望大家千萬別把經濟學家看作“圣賢”,從經濟人理性的角度上說,經濟學家大多滿嘴都是“價格”、“成本”、“收 益”、“機會成本”、“比較利益”,遠不如哲學家那么高深玄妙,不如文學家那樣激情灑脫,不如法學家那樣循規蹈矩,不如倫理學家那樣高尚脫俗,不如社會學 家那樣廣博隨意,不如歷史學家那樣深沉厚重,不如數學家那樣邏輯一致,不如曲藝家那樣風趣幽默……。說白了,經濟學家也就一吃飯謀生的職業。

  現在經濟學家的人數突然增多,也是社會選擇的結果,因為需求量大,好處不少,所以許多人愿意站到此隊列之中,如果以后越來越多的“屎盆子”都扣到經濟學 家身上,什么經濟學家“話語霸權”啦,經濟學家“誤導產權改革”啦,什么“經濟學家當獨立董事只拿錢不懂事”啦,什么“經濟學家搞大學改革越搞越糟”啦, 大概用不了太久,經濟學家的龐大隊伍就會有所收縮。因為社會輿論和市場需求會發生調整或自我矯正,如果經濟學家的預期收入也明顯下降,可能就會影響到經濟 學專業的大量招生,那樣就會篩選出真正喜歡以經濟學家為終生職業的個人偏好。

  所以那些仇視經濟學家群體甚至數典忘祖地公開挑明要以經 濟學家為敵的膚淺之輩,大可不必急于將“經濟學家”群體妖魔化。實際上大家都是共同生長在一個大的生態背景之下,誰也不會完全擺脫任何利益動機;如果真的 讓這一強大對手在頃刻間倒下,沒準倒失去了爭辯和攻擊的目標,最終反而弄得自己怪沒勁的。

  中國經濟學家群體還很稚嫩,還需要整個社會的進一步支持和監護,當然,對于經濟學家群體中出現的敗類,人人都有權利和責任予以抨擊,但是對于經濟學家群體還是不要一概而論或者“一棍子打死”,正所謂“倒洗澡水不必連嬰兒也一同潑出”!

  希望中國的經濟學科與經濟學家能夠在健康、寬容的環境中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為祖國的經濟與社會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

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34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