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明:學者怎樣才能不務正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2日 16:39 《經濟》雜志 | |||||||||
文/陳則明 易憲容先生是專業研究金融的學者,最近卻在房地產業爆得大名。易先生的成名是社會對其貢獻的肯定,但我卻有點為他擔心,擔心他作為一個學者,維護其名聲的方式有“不務正業”之嫌。
易先生一貫對房地產開發商口誅筆伐,據說是為廣大買不起房子的普通老百姓張目。但在很多人看來,易先生的文章中的觀點經常有點“聳人聽聞”。“上海房價要降50%”,好家伙!這個預測有膽量!據我的感覺,學者往往是謹慎的,不會輕易預測市場指標,預測市場指標的是證券界的“名嘴”或“黑嘴”。吳敬璉先生批股市、批房市,但從不做股評,不預測房價。但凡學過計量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經濟預測是建基于嚴格的約束條件、嚴密的分析模型和嚴肅的統計數據的,沒有這些條件,無論怎樣的煌煌高論,都只是“猜測”,沒有可信度。房價下降到何種程度,要講條件,講時間,如果說發生戰爭,房價下降100%都是對的,但是我們沒有看見易先生給出了什么條件支持上海房價降50%的判斷。當然啦,“如果能為預測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如果加上這么一個“條件”,易先生的這個預測是穩操勝券。 易先生的觀點得到了大批網民的喝彩。我作為旁觀者,忍不住要提醒喝彩者一聲:你們是不是應該問一下易先生是否相信他自己的預測?他如果相信自己的預測,就應該把他的和他親戚朋友(甚至還有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的現房賣了,去租房,等到房價跌到底再買進。否則50%的獲利空間啊,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易先生為了證明房價高得不正常,反復申明房價成本有問題。因為房價成本有問題,所以房地產商不敢公開成本。“房價成本為何如此神秘”,“房價成本為何不敢公開”,“誰在掩飾房價成本”,標題就大有先入為主之勢,首先把開發商押上道德審判席,痛加撻伐。對這種做法,說實話我很驚訝。學者參加辯論,應該擺事實講道理,拿邏輯和理性說服人,卻不能追究別人的道德和動機,道德批判和“誅心之論”都是論辯大忌。其實,不應以行政力量或道德壓力強迫開發商公開成本,或者即便公開了成本,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毫無意義,其中的經濟學邏輯,我在《經濟》和《新京報》的文章中已經說得夠清楚了,其中道理毫不復雜,訴諸常識即不難認同,我不明白為什么受過經濟學專業訓練的易先生反而不懂?福州市已經停止這一做法,建設部也在廣泛征求意見后偃旗息鼓,未做表態,事實上,此事已經畫上句號了。易先生一直在揪問“為何不敢公開成本”,我知道易先生出身魚米之鄉,這里試問易先生,糧價是最涉及社會穩定的商品,大漲大跌也是時有之事,一旦大漲,易先生是否認為有必要公布糧價成本?是不是算算一斤大米成本幾何,由糧食局(可惜這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衙門現今已不存在)張榜公布,然后糧價就會應聲而落? 易先生很樂意與“明星開發商”任志強先生PK。任先生也常有驚人之語,“造房為富人”,“房地產就該暴利”。但任先生很聰明,話只說一半。聽話要聽音,不能光聽上半句,還要聽背景音,更要聽沒說出的下半句。任先生的意思如果說全了,就是“窮人的房政府造,窮人沒有房不是我的責任”,“房地產的暴利沒有被平均化,是制度不合理,不是我的責任”。任先生知道這些話會讓政府部門不高興,所以打住不說。但他沒想到他只說一半,卻讓聽話也只聽一半的老百姓不高興,買不起房子的老百姓就把他罵得狗血淋頭。易憲容先生的手法其實跟任志強先生一樣,也是說話只說半句,絲毫不提制度的缺陷和政府責任的缺位,棍子只往開發商的身上招呼。但易先生比任先生更聰明,任先生只知道哪些話不該說,而易先生不僅知道哪些話不該說,還知道哪些話應該大說特說。比如臺灣地區“藍”“綠”相爭,最有概括的兩句是“恒信者恒信,恒不信者恒不信”。“人的耳朵都是軟的,軟到無形,只聽他喜歡聽的,即使是一堆狗屎也奉為圭臬,他不喜歡的,不論有無道理,充耳不聞。”老百姓痛恨高房價,只要誰罵那些賣高價房的黑心開發商,老百姓都支持都歡呼。易先生深諳此道,所以得到的是“鮮花”,而任先生就注定只能得到“雞蛋”了。 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也在漲,基諾與格林斯潘也在爭論有無泡沫,可從來沒有什么老百姓會抱怨開發商,為什么?不是不能漲,而是要“漲價歸公”。稅收與金融手段,是“漲價歸公”的不二法門。先不說房地產個稅是否有問題,金融作為易先生的本行,近年來在房地產業里沒有任何創新,這才是當前房地產問題的根源。美國有REITs,可以看成投資房產收益性項目的股票,如果老百姓覺得房地產要漲,都可以通過它投資。窮人不用買整個房子,花幾個美元“入股”都可以,如果看走了眼,也怨不得開發商或政府。這就是說,全美國的老百姓,不論富與窮,都可以享受到房地產漲價的好處。在中國,富人買外地房子只好組成炒房團,窮人即使看準了房價要漲,也只好干瞪眼,把錢投入到個人集資合作建房,還怕打水漂。中國的信托基金基本上都是在做房地產項目,但都是開發項目,風險極大,和美國有房產做抵押的REITs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房地產開發信托被稱為“第二銀行”,只為開發商解決融資問題,對社會穩定的貢獻卻趨于零。 解決窮人住房,能靠政府大包大攬造公房嗎?解放以后的福利分房已經給了我們答案。能靠老百姓自己蓋嗎?至少個人集資合作建房幾年下來,還在炒概念。能靠“承擔社會責任”的開發商嗎?能靠“有道德”的經濟學家一言達于廟堂扭轉乾坤嗎?也絕對不能。易先生自稱絕不會被開發商收買,以此來向公眾證明自己的觀點值得信賴。我絲毫不懷疑易先生的道德水準,但是我記得王小波說過,知識分子干的活是增加人們的知識,而不應該是宣揚道德,宣揚道德的人是牧師,不是知識分子。“不要懷疑對手的智商,更不要懷疑對手的動機。這是很符合博弈論精髓的辯論主張。一旦把對方的言語動機進行心理還原和道德化,辯論就失去了意義。因為正確永遠會低于道德制高點。”這是網上一篇文章的話,我以為說得不錯。一個學者,靠標榜道德水平來增強自己的可信度,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換個簡單點的說法,指望“清官”救民水火,指望“圣人”教化世俗,這都是愚民式的思維。社會進步只有靠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經濟學家或學者只能服務于此一目標才是對社會的貢獻。 所以我善意地提醒易先生的所謂“不務正業”,不是說他作為金融專業研究者卻對房地產業說三道四,而是希望他明了,他的“房價必然大跌,大家最近都不要買房子”這一類主張有違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學者對社會發生影響的應有方式。我記得樊綱教授在十年前和鄭也夫教授辯論“轎車文明”時,提了一個問題:“在一個有效的民主選擇機制中,學者起什么作用?”樊綱教授的回答是:“學者的本職是傳播知識、揭示問題、溝通信息,使人們在自由選擇中能夠掌握充分的信息與足夠的知識,清楚地理解每一種選擇的各種可能的后果……但學者的職能不是代替人們作出選擇,更不該‘教導’人們應該如何生活甚至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偏好。其實從一般情況看,學者也做不到這一點。學者只能改變人們的知識結構,但改變不了人性,改變不了人們在一定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的偏好結構與利益結構。”我愿與易先生共同以這段話自戒、自勉。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房地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