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學者隨筆 > 正文
 

回望義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6日 16:55 經濟觀察報

  樊樹志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新華社上海分社拍攝的“走進古村落”記錄片,其中有一集,就是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的鄭宅村。一般人以為它其貌不揚,而且聞所未聞,其實它是歷史上聲名遠揚的浦江“義門鄭氏”的遺跡。

  在中國歷史上,由于儒家倫理的影響,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屢見不鮮,被引為社會楷模,“義門”二字,便是對他們的褒獎。“義門”到處都有,但至今依然能夠一睹其風采的,也只有浦江義門鄭氏了。

  浦江義門鄭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以“孝義”或“孝友”的名義為他們列傳,歷經三朝傳頌不息。這一事情本身,就非同小可。它至少表明,雖然經過多次改朝換代,但人們對于義門鄭氏的推崇之情始終不變。

   “五四”以來,打著“反封建”、“反禮教”的旗號,把“義門”視為“封建糟粕”,予以全盤否定,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符合歷史主義的。1970年代,美國學者達爾達斯(John. W. Dardess)發表論文《義門鄭氏:元及明初的社會組織與新儒學》;1980年代,日本學者檀上寬對義門鄭氏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寫出了系列論文(《義門鄭氏和元末社會》、《元明交替的理念和現實——義門鄭氏》等);而后中國學者也開始關注義門鄭氏的歷史價值。可見閃光的東西是不可能長期被埋沒的,也不是喊一兩句口號就可以否定的。

  義門鄭氏出于河南滎陽,初遷于徽州歙縣,再遷于遂安、浦江。到浦江以后,世代篤行孝義,累世同居不分財,被世人推崇備至。《宋史》稱它“以肅穆治家,九世不異爨”;《元史》稱它“家庭中凜如公府”;《明史》稱它“累世同居凡三百年”。元代的名人余闕,以浙東廉訪使的身份,為它題寫“東浙第一家”匾額;明代的建文帝為他題寫“孝義家”匾額。歷代表彰的焦點就是一句話:以肅穆治家的孝義之門。元末戰亂,農民起義軍多次進入浦江縣,都互相告誡不得侵犯“義門鄭氏”,并派兵保護鄭氏府第,護送外出逃難的鄭氏家人返回。這些現象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合常理:造反大軍要推翻朝廷,卻對朝廷表彰的“義門”充滿敬意。這是為什么?簡單的說,義門鄭氏以他們的善行義舉贏得了鄉鄰的尊崇,被視為民眾的楷模。在這點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義門鄭氏贏得人們的尊敬,原因也許很多,關鍵的一條是,它有一部以孝義為宗旨的家訓——《鄭氏規范》。

  《鄭氏規范》是鄭氏的家族法規,它規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產經營、冠婚喪祭各個方面的行為規范,不僅維系大家族內部的和諧相處,而且維系大家族與鄉鄰的和諧相處。明朝初年,退休的高級官僚、著名文人宋濂,出于對他的同鄉鄭氏家族的推崇,為《鄭氏規范》寫了一篇序言,說這部家訓如果能夠推廣,必然對于“厚人倫”、“美教化”有所裨益。名士宋濂的推薦,使得《鄭氏規范》身價百倍,廣為流傳。現在我們可以在《學海類編》、《金華叢書》、《叢書集成》、《續修四庫全書》中,見到它的身影,宋濂功不可沒。

  這部家訓,對于鄭氏家族各個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都有嚴格的職責與要求。例如:負責總治一家大小事務的“家長”——必須“以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臨事之際,務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負責協助家長行事的“典事”——必須“剛正公明、才堪治家,為眾人表率”;“每夜須了諸事,方許就寢”。負責糾正一家是非的“監視”——必須“端嚴公明,可以服眾”。負責掌管繳納賦稅與增加田產的“掌門戶”——必須“老成有知慮”。這些崗位并非終身制,如果不稱職,可以選擇賢能者來代替他。許多崗位都有任期限制,或二年一輪,或一年一輪,或半年一輪。一方面,使更多的族人參與家族管理,提高家族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以定期輪換的方式,保證治家過程的公正性。

  《鄭氏規范》權威的合法性,來自祠堂祭祀等活動,來自對祖先的敬畏、祠堂的威懾,以及血緣的凝聚力。在家長帶領下的祭祀儀式,在擊鼓二十四聲后,聽取這樣的教誨:

  ——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縱奢以干天刑;

  ——毋用婦言以間和氣,毋為橫非以擾門庭。

  每天清晨,眾人在有序堂,聽取未成年子弟朗誦“男訓”、“女訓”。“男訓”強調的是,居家要講究孝悌,處事要講究仁恕,不得“恃己之勢以自強,克人之財以自富”。“女訓”強調的是,對待公婆要孝順,對待丈夫要恭敬,對待弟妹要溫和,對待子孫要慈愛,不得“搖鼓是非,縱意徇私”。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鄭氏家族在當地擔負起和睦鄉鄰、穩定社會的職責。富甲一方的鄭氏,擁有大量田產,但決不以強凌弱。佃戶欠租不收利息,不擅自提高地租,不為私利而妨礙鄉鄰灌溉。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鄉鄰間扶貧濟困。例如:每當青黃不接之際,每月給予貧窮農戶六斗谷子,直至秋收。又如:設立義冢,鰥寡孤獨者死亡,出資予以埋葬;設立藥市一所,鄉鄰患病,免費施藥醫治。再如:橋坍路壞,鄭氏出資修治;每年六月至八月的酷暑時節,在通衢大道旁設立“湯茗”一二處,為路人解渴歇乏。

  這種仁義精神,這種樂善好施的作風,是鄭氏家族幾百年始終堅持不懈的傳統,在鄉里傳為美談。鄭氏之所以成為“義門”,果然名不虛傳。

  義門鄭氏按照他們的家訓——《鄭氏規范》來治理家族,規范家族成員的言行,并且世代相傳,在鄉里間形成良好的睦鄰氛圍,成為人們敬仰的對象。因此,幾百年來,迭經多次戰亂,義門鄭氏仍在浦江縣保存下來,至今還可以見到它的歷史遺跡,以及依然活躍在當今社會的鄭氏后裔,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

  今日去浦江縣旅游的人們,在瞻仰斑駁的鄭宅遺址時,發思古之幽情,是否從中領悟到了什么?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