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滿子:從范蠡到陶朱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09:34 《財經》雜志 | |||||||||
不知范蠡的下海經商是否也受了子貢的影響?不過,范蠡成了富商,仍不脫文人和謀士的本色,這是他的特別之處 □ 何滿子/文 范蠡是個色彩繽紛的傳奇式人物,生涯離奇曲折,遭遇極富戲劇沖突。他的事跡較早
世人是喜歡男女關系的風流故事的。于是,后世的雜記、方志、小說、戲曲大肆渲染,故事情節滾雪球似地愈滾愈大,盡纏綿旖旎之能事,說得有鼻子有眼,很聳人聽聞。有些故事編造得十分荒誕可笑,如《吳地記》稱:“(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這謠真造得沒邊了。試想,從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到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的距離,即使古人步行,也不過旬日的路程。奉使出國的大事,怎么能拖延三年?范蠡怎么能把西施的肚皮搞大,生下了孩子才把西施獻給吳王呢?至于宋元明清搬演西施故事的戲曲,至今有七八種,其情節更是文人憑想像隨意虛構,大抵都據《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兩書及歷來小說、雜記和方志書上的記載附會而來。 說到底,連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里有沒有西施都靠不住。先秦諸子如《管子》、《墨子》、《孟子》、《莊子》等都提到西施,《戰國策》和《楚辭》中也提到她,盛稱西施之美,儼然是美女的典型;可是記載吳越興亡的《左傳》、《國語》、《史記》里都未見西施的名字。所獻的美女中有西施,是《越絕書》等后出的書“發明”的。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這么多的先秦書籍里講到西施這個大美人,才把她臆定為吳王夫差寵愛的那一位。 因此西施的出身,也各說各的。有的說她是浣紗女,有的則說是賣柴女;出生地也多異說,以至至今浙江諸暨和肖山兩地還都在爭奪。蘇州地方志更艷稱西施的故跡,館娃閣、脂粉塘等都成了勝跡,歷代的文人墨客踵事增華,題詠添飾,像煞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這些當然也無傷大雅,給地方增添些人文景觀,也能為城市增色,對旅游經濟還大有好處。 我們當然只能相信較可靠的史籍來認識范蠡其人。綜合《國語越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和《貨殖列傳》的記載,范蠡是楚國人,大約生長于今河南南陽一帶。他和文種一同投奔越國,以機謀得到越王勾踐的信任,成為勾踐的心腹大夫。范蠡曾師事計然。計然其人,據唐代學者顏師古從《皇覽》和《晉中經簿》考得:“計然者,濮上人也。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嘗南游越,范蠡卑身事之”云云。看來范蠡后來棄政從商,成為巨富,與他從計然那里學來的“計算”之術是大有關系的。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地對付吳國,范蠡和文種為越王擘畫經營了二十年,終于滅掉吳國,逼使吳王夫差自殺。《國語》說范蠡在滅吳后,“反至五湖(即今太湖),范蠡辭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越國矣’……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范蠡為什么要功成身退告別勾踐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文)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那么范蠡是看透了勾踐這人長著長脖子,一個鷹嘴鼻,是個忘恩負義的陰險角色,還是走人為好。文種不聽忠告,后來果真被越王所逼而自殺,可見范蠡多么料事如神! 《史記》敘述范蠡離越王后,浮海至齊國,變姓名曰鴟夷子皮,父子兩人致產數十萬。齊國聞其賢,請他任國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報也。欠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又一次棄官不干。攜家到了陶(今山東定陶)地。這地方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便于販貿,他改名為陶朱公。“候時轉物,遂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資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焉。”成了天下聞名的大富商。 據《左傳》記載,在吳越爭衡期間,子貢曾到越國游說。身為大夫的范蠡理應與子貢接觸過,不知范蠡的下海經商是否也受了子貢的影響?不過,范蠡成了富商,仍不脫文人和謀士的本色,這是他的特別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