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學者隨筆 > 《互聯網周刊》2005 > 正文
 

互聯網周刊: 以人為本即以人的消費為資本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8日 16:42 《互聯網周刊》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消費為資本,表現為消費資本化。

  主流經濟學家對于新經濟的漠視,很大程度上應歸罪于我們自己。當我們說新經濟的時候,這個“新”,更多說的是E,而非經濟。這就好比說電子商務的時候,只說電子而不涉及商務一樣。這是我們IT人必須反思的問題。所以,當我提出消費資本化是新經濟的本質特征時,IT人請不要從另一個極端責怪我,認為我說的事情跟E又沒有關系了。事實上,新經
濟給工業化中形成的主流經濟觀點帶來的內生的沖擊,就是來自商務本身的變革,它不是以技術,而是以人自身的經濟行為變化為依據的。搞信息化的人,往往找不準電子(E)在商務中的變革對應物,這使他們邊緣化的危險加大。我們對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沒有超越洋務運動的水平,過多地從技術和產業角度來解釋問題,而沒有回到人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化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堅持以人為本。

  我認為,新經濟的一個本質特征在于消費資本化。這恰恰是信息技術革命映射在“以人為本”的經濟上的一個對應結論。我過去倡導“知本”這個概念,不過知識還不是最終的“本”,“人”才是最終的“本”。以人的需求、人的目的為資本,才叫“以人為本”。這是電子變成商務、電子變革轉化為商務變革的一個出發點上的概念。這關系到我們對新一輪現代化特性的理解。

  工業化的原罪

  說工業化有“原罪”,是說工業化的歷史功績是同它的歷史局限性相伴隨的。工業化的功勞是發展了生產力;而工業化的原罪,在于其忽略了消費力。事實上,在整個工業化的歷史階段,主流經濟學是不能容納消費力這個概念的,因為生產與消費是不平等的。

  一些人可能感到奇怪: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是十分重視消費的,我們還在搞計劃經濟時,他們不就一直在強調效用和需求嗎?

  這確實是事實,但我們同樣要看到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這有經濟學體系上的原因,制度性的事實一定對應體系性的理論。工業經濟學存在系統性的生產中心論傾向,才會導致實踐中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是工業經濟和經濟學中,存在生產與消費在擴大再生產環節中不對稱的問題。生產可以在擴大再生產中獲得利潤,消費卻不能在相應的擴大再生產中獲得剩余。馬歇爾意義上的消費者剩余,是交換或簡單再生產中的剩余,而不是一種消費增值。西方有一種說法,消費者是老板,因為只有消費者可以炒掉包括董事長在內的全體員工,只要他把錢花在對手的產品上。但十分荒謬的是,消費者這個老板雖然有這么大的權力,卻不能參與剩余分配。經濟學并沒有把商人的經驗之談內生為消費資本化理論。

  三是效用概念本身忽略了消費的質變,而與“以人為本”對立。事實上,消費可以從產品、服務,升級到體驗,這些都被主流經濟學“算漏”了。

  工業化這種抬高生產、貶低消費的“原罪”,靠工業化本身,是無法徹底克服的。互聯網的興起,表面上看是一種技術現象,但真正作用于經濟的后果,將是消費者主權的興起,這意味著消費從權利向權力的提升、從簡單再生產向擴大再生產的擴展、從商品形態向資本形態的提升。只有這種與生產全方位的對稱,才能改變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達到生產與消費的對等,從而實現經濟意義而非環保意義上的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而消費資本化,將對資本以及產權等生產中心概念構成根本性的沖擊。連生產力悖論等新經濟命題,也將被證明是偽命題,因為信息化提高生產率只是副產品,提高生產與消費的吻合率,或從更根本的角度說,實現生產手段向生產目的的復歸、實現向人的復歸,才是它的本義。它將把顧客是上帝的理念,第一次從CRM、BI的實踐經驗上升到了理論。

  從消費價值到消費資本化

  從新的觀點來看,消費是指消費者通過獲得產品、服務和體驗而得到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的滿足的過程。消費價值是指消費本身創造的價值,包括直接動機滿足的價值、消費者的社會必要消費時間消耗,以及消費對于實現生產目的的貢獻。一種商品是否具有消費價值,取決于這種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是否具有滿足消費者欲望也就是直接動機的能力、消費這種商品是否能給消費者帶來必要的社會發展能力,以及這種商品是否能給消費者帶來自主消費的能力。效用是指商品滿足消費者欲望的能力和商品為消費者提供的滿足程度。一種商品是否具有效用,取決于消費者是否有消費這種商品的欲望,以及這種商品是否具有滿足消費者欲望的能力;這個概念是與人的欲望聯系在一起的,它是商品為消費者提供的滿足程度的一種評價。

  效用與消費價值的區別在于,效用強調欲望的滿足,而消費價值強調目的的滿足。前者并不強調需求層次,而將一切需求理解為同質的、不分層次的直接需求的滿足,是簡單再生產的消費價值概念。而后者強調以下三個層面的價值滿足:

  一是直接動機也就是欲望的滿足。欲望是人的自然目的,而人的直接動機并不一定是人的生產目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解的效用,是人作為自然人的需求滿足,只是人的直接反應,它忽略了人在消費過程中具有與生產者同樣的社會性。實際上,人們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主觀動機進行消費。欲望的滿足,較多地表現為物質追求和產品消費,也就是生存目的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屬于勞動者自我復制的簡單再生產。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需求,也就是對于需求增長本身的滿足。消費價值可以像利潤那樣獲得增值,是消費資本化的特點;而消費價值的社會性,是其價值基礎。這是消費價值不同于效用的主要特點。生產目的的社會性質表現在不僅要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是“不斷增長的”,這不光是數量上的增長,更具有擴大再生產的性質,這是其社會性的體現,也是新古典經濟學忽視的地方。不過新古典經濟學并非沒有看到社會性需求,而只是把社會性需求與人的直接需求混為一談了。不過他們并沒有相應地把社會性生產與人的直接生產混為一談,因此就出現了生產與消費的不對稱,進而出現“社會性的”資本家與“自然性的”工人之間的不對稱,這是制度性的有效消費不足的理論根源。正如剩余價值是生產價值的發展一樣,消費價值也會發展出自己的“剩余價值”。因此,能夠發展出資本化消費的消費價值與不能夠產生剩余的效用,在價值論上就具有了本質的區別。支配這種需求的是社會的動機,是人們擴大再生產自身的客觀意向。人在消費中發展自身的社會本質,這是實現人的目的的必要社會基礎。

  第三個層面,是自主需求,也就是與自主勞動對應的個性化需求。效用經常被人們從動機的角度,理解為是“主觀”的。實際上,從效用同質角度來說,此個人與彼個人是沒有區別的,因此它又是“客觀”的。效用概念的缺陷不在于它的“主觀”性,而在于它抽象掉了需求的個性化特征,因此否定了在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理解人的目的的各種可能性。個性化特征不同于主觀特征,個性化是人們經過社會化達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后、人的目的的實現方式。馬克思認為,“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生產力的發展。”自主需求價值,是需求價值從抽象回到具體的表現。自主需求更多通過體驗得到滿足,這種滿足要根據卡尼曼的期望理論,將社會必要消費價值與個性化消費價值相互錨定來確定。

  新經濟的實踐表明,只有突破效用這類傳統而狹隘的概念的縛束,才能解放消費力,實現CRM和BI所指向的“以客戶為上帝”的商務最高境界。消費價值理論的突破,將帶來消費資本理論的突破,從而把傳統資本家從價格戰的苦海中解放出來。

  消費資本化的根據,首先是消費者主權,消費者與生產者一樣,擁有對擴大的再生產和再消費的剩余的索取權;其次,只有消費者與生產者在資本層面取得平等,才能在生產目的上保持穩定均衡;第三,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其投資價值表現在消費的倍增可以對生產的倍增起到價值實現意義上的平衡作用,從而使生產價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實現。

  消費增值,就是消費的擴大再生產中增進的價值。消費增值的來源,是對消費時間的轉化。在消費的簡單再生產或消費的交換中,消費者付出的是勞動力,得到的是維護勞動力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這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是生存性消費時間的價值,而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人們用于生存性消費的時間越來越少,用于社會需求的時間越來越多,因此擴大再生產不可能是無目的的,一定是有社會生產目的根據的生產。這種根據就存在于消費的社會性發展、消費層次的提高、消費的增值之中。消費資本與生產資本一樣,可以帶來剩余。自然,在要素過剩的情況下,同樣會出現“流動性陷阱”。消費增值在其最高階段體現為人的時間的解放,即在同等時間內,普通人獲得比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更充分的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價值,或者從宏觀上說,增進以“滿意不滿意”來衡量的國民幸福總值(GNH)。

  新經濟中的種種現象,最終都可以反映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制度的建立。這種制度與我們熟知的市場、企業、資本等以人為手段的概念,迥然有別。當市場不在的時候,它還在(以網絡交換的形式);當企業不在的時候,它還在(以在家辦公形式);當資本不在的時候,它也在(以知識體驗的形式)。這個“它”,就是向消費者的靠近、再靠近。工業化完成以后,新經濟就以“人的復歸”為目標。所有技術都只是人的復歸的手段。新經濟對這個社會的最大改變,就是把市場、企業、資本等間接手段和GDP等間接目標的地位,降低到了第二位,而把對人的終極尊崇,以及幸福和快樂等直接目標,提升到了主導地位。這正是工業化所缺少的東西。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77屆奧斯卡盛典
蘇丹紅一號食品風波
3.15 消費者權益日
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CBA全明星賽陣容公布
購房還貸計算器匯總
解讀商品房銷售合同
林白:婦女閑聊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