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琪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兩度獲孫冶方經濟學獎。曾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所長等。先后參加國家“七五”、“八五”計劃總結和起草研究及“十五”計劃專題研究等。
□本報記者 龔小磊 廣東佛山報道
“全球經濟不會重演大蕭條,也不會出現二次衰退,各國‘雙擴張’政策效果漸顯。這次危機來得突然、去得也會非常快。”6月13日,在“中證·國信2009年金牛策略全國巡講會”佛山站的演講中,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做出了上述判斷。
陳東琪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已基本觸底,美國經濟近來也出現積極變化,全球經濟下半年會觸底反彈;后危機時代,企業應該抓住機遇,更多地融資、積極地投資。
危機可能很快過去
“這次危機百年一遇,但是這次反危機的情況也是百年一遇。”陳東琪認為,各國推行史無前例的貨幣和財政“雙擴張”政策,一旦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全球流動性將大幅度增加,減稅和增加公共投資也將產生快速的反衰退效應,促使全球經濟提前見底回升。
陳東琪似乎并不滿足于“全球經濟可能比大家預想的要好”的論斷,樂觀地認為“現在全球經濟實際上是越來越多地轉暖”。目前,美國經濟一些先行指標已經在好轉,只是這個指標沒有反映在GDP、就業、財政上面,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還是非常大。他個人認為,全球經濟應該在今年三季度觸底、四季度轉向回升;中國的宏觀經濟增長則已基本觸底,將率先復蘇。中國一季度的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總需求旺盛、工業見底反彈、就業人數增加以及GDP降幅縮小成為支持這種判斷的五大理由。
在全球經濟各種積極跡象中,陳東琪最為看重“微觀經濟體的開始活躍”,因為創造價值的最終還是微觀主體。比如近期高盛、花旗都是盈利的;還有雷曼兄弟公司,去年其無擔保債務是6130億美元,今年2月4日就只有2000億美元。陳東琪據此認為,全世界不少的公司利用危機多報虧損,轉嫁責任,為危機后提升業績留下余地。對于中國經濟微觀層面,陳東琪的基本判斷也是逐步增長。現在國內企業家信心是101.1,比去年四季度的約95增加了不少;PMI最近三個月都超過50;企業庫存減少,訂單開始增加。
陳東琪說,應該把危機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去評估,全球化、信息化使得各國政府能夠同步采取反危機措施,并使得政策效果獲得放大效應。這跟1929年“大蕭條”是有本質不同的。
后危機階段面臨新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進入“后期階段”,陳東琪認為我國下半年總的貨幣政策松中偏穩,“積極+適度寬松”的取向不變,財政政策方面應該還有空間。“后危機階段”企業面臨新機遇,企業應該把握趨勢,選好切入點,更多地融資、積極地投資。
企業首先要研究危機后自身的發展空間,研究新的產業成長,研究新一輪經濟增長的趨勢。他建議企業要關注新的產業動向;注意政策與經濟的時差,在政策和經濟實際運行之間選擇一個切入點。最后,他建議企業要“更多的融資,積極投資”,這是后危機階段很重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