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展望論壇之一: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轉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11:34 新浪財經
12月13日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拉開帷幕,該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起舉辦,新浪網、中信出版社等共同主辦,已成功舉辦四屆。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組織專家學者在歲末年初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話題進行對話式的討論,評論過去一年的熱點,展望未來一年的趨勢。 第一場:主題: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轉變 特約嘉賓主持:蘇劍 嘉賓:鄭新立、林毅夫 主持人(蘇劍):各位同學、各位來賓、網絡上正在收看直播的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的萬眾樓,這里正在舉行的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起舉辦的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2007年是值得回顧的一年,中國國內的發展形勢和在國際上的地位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黨的十七大順利召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明確了道路。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北京奧運會將拉開帷幕,也是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同時我國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在這歲末年初之際,“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將邀請國內一流專家學者,與大家一起來分享觀察中國經濟的饕餮大餐,共同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今天是第五屆經濟展望論壇的首場論壇,討論的主題是發展戰略與增長方式轉變。參加這個話題討論的嘉賓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立教授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我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師蘇劍,首先有請兩位嘉賓向在座的觀眾打個招呼。 鄭新立:同學們好。 林毅夫:現場的同學們老師們以及在網上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主持人:這里是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的首場討論會,主題是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戰略與增長方式,這是兩個很大同時也很重要的題目。我們今天的討論將由六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討論都會從一些具體的問題開始,然后圍繞著發展戰略與增長方式這兩個主題展開。 首先是第一部分,先請兩位嘉賓總結一下2007年我國經濟都發生了什么大事,這些大事的意義又在哪里?另外對于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的發展戰略問題,從“又好又快”的提出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這些方針意味著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戰略會有什么變化?這兩者的具體落實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形式? 鄭新立: 2007年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第五年,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回顧總結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們的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平穩的增長態勢,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平穩并且較快增長的新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呢?改革開放近30年來,連續兩位數的增長最多保持過三年,往往是到了第四年通貨膨脹就開始起來了,國家為了治理通貨膨脹,不得不采取嚴厲的措施抑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過快增長,因此增長速度不得不放緩。 到2007年為止,我們連續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已經保持了五年,在這五年里,增長上下波動的幅度不超過一個百分點,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把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保持了五年,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最好局面,我們完全有理由為2007年整個經濟的出色表現感到自豪。 當然不可否認,2007年也出現了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方說部分商品的價格上漲比較快。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今年的經濟工作,分析了明年的經濟走勢,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也就是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的上漲轉變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明年整個經濟工作的重心以及相應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都會圍繞著“雙防”來進行。相信今年出現的這些問題在2008年都會得到較好的解決,明年、后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過去五年來平穩并且較快增長的勢頭是有可能的。 另外有一點,2007年經濟領域還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那就是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可以說這是十七大在經濟方面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將會影響到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影響整個“十一五”,影響到2020年。 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經濟增長要由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向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增長轉變,要由過度依賴第二產業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要由過度依賴物質資源的消耗向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這三個轉變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在調整需求結構、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生產要素質量、改善生產要素組合結構這幾個方面,采取綜合性措施來落實科學發展觀,從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具體地說,第一個轉變要求通過需求結構的調整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消費得到較快增長,從而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也意味著,中國人民將會從整個經濟發展中受益更多,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把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要求落到實處。第二個轉變則要求我們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了這樣一個轉變,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就能更好地得到落實。而第三個轉變實現的話,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會得到大幅度提高,科學發展觀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就能夠實現。 在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們整個經濟工作都要圍繞著轉變發展方式來進行,各項政策措施,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都要圍繞著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來進行。如果我們貫徹落實好十七大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信中國經濟在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都繼續保持平穩并且較快的增長,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謝謝。 林毅夫:從年初到現在,從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來看,大概在三方面同時有喜有憂。 第一,過去幾年我們的國民經濟中存在著不少過剩的生產能力,因為這些過剩生產能力的存在,在投資增長過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實現高增長、低通脹,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講這是非常理想的。然而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國民經濟中過剩生產能力逐漸被消化掉。一方面,這是宏觀調控取得的一個很大成績,但是另一方面,當過剩的生產能力被消化掉以后,如果投資、消費以及出口的增長依然比較快,就會出現較高的物價水平,甚至出現通貨膨脹。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喜跟憂是同時存在的。 第二,今年收入增長速度較快,其中農民的收入增長是近幾年來最高的;與此同時今年的消費也呈現快速增長。1到9月份全社會的商品零售增長達到15.9%?焖俚氖杖朐鲩L和消費增長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高消費增長速度同時也對物價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再加上豬肉、禽肉價格受前段時間豬藍耳病、禽流感的影響,農民生產畜產品的積極性降低,導致食品價格快速上漲,最終帶動了通貨膨脹。 第三,針對“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今年的工作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拐點。能源的節約和污染物的減排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都出現了顯著下降。但是環境污染事件仍有發生,例如無錫的藍藻事件,說明了中國的環境可承受能力在某些地方已經達到邊界點,如果不采取對策就有可能爆發重大事件。由此可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成就與問題喜憂共存。 如剛才鄭主任所講,從政策角度來看,黨的十七大是我國調整發展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的歷史起點,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式將會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去轉變。同時,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上兼顧公平跟效力”,這一論點將對增長方式的改變產生重大意義。 提問:兩位教授剛才提到了“節能減排”和“優化收入分配”的問題,這兩個政策目標有時候會出現矛盾,比如說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如何平衡這兩個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 鄭新立: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一個有利于能源資源輸出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這就是“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今后資源的價格要正確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同時還要反映環境污染的成本,誰使用能源和資源就要支付這部分成本。這一政策意味著能源資源的價格將會適當上升,推動中西部地區能源生產大省、能源輸出大省的經濟增長。當然,能源的價格提高需要政府宏觀調控,如果價格上升速度太快企業也無法承受?偠灾,價格機制的改革將會把實現節能降耗減排與調整收入分配兩個目標很好結合起來。 林毅夫:如果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很多落后地區的中小企業產品就會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市場價格,同時這些企業也會有能力支付節能減排的技術。除此之外,金融結構也非常重要,在今年年初的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完善改革金融結構,目前中國的金融結構是以大銀行和股票市場為主,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得到較好的金融服務。如果按照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如果能多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如鄉村銀行、地區性的中小銀行、小額貸款等)、多發展對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我相信中小企業會愿意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的要求的投入資金提高技術。目前國內的大企業多采取技術改進實現節能減排取得了顯著效果,而對于中小企業往往采取簡單的關停方式。事實上并不是不存在適用于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的技術,如果有合理價格和資金保障,再加上政府的協助,中小企業也可以購買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可以在技術的引進、技術的提供上面給予一定的幫助。如果上述幾個方面可以實現,中小企業也可以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要求之下繼續發展、提供就業,對推動我國經濟方式的轉變作出貢獻。 提問:11月份的CPI達到6.9%,是11年來的新高,PPI工業增加指數達到4.8,也是兩年來的最高值。之前我們一直說價格上漲是結構性的價格上漲,但是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已經出現了全面性的通貨膨脹,請問一下兩位老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林毅夫: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當前的通貨膨脹物價指數較高,影響到了一部分中低收入人員的生活。但是需要讓大家明確的一點是,現在物價指數較高是近年來宏觀調控成功的結果。1997年以來由于生產能力在各個領域里面全面過剩造成宏觀經濟相當被動的局面正在改善。2003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包括16個部門的統計數據,2003年的投資增長達到27.7%,在如此高速的投資增長、建材價格上漲、連續幾年農業減產,農產品價格連續上漲的情況下,當年在16個部門當中物價上漲只有4個部門,12個部門是物價下降的,即使能源價格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那么高,12個部門的下游產品價格也漲不起來,背后反映的是當時生產能力在各個領域嚴重過剩的情形。2004年投資增長達26.6%,但是在16個部門當中物價上漲的只有6個部門,下跌的有10個部門;2005年物價上漲的有7個部門,下跌的有9個部門;2006年物價上漲的有8個部門,下跌的有8個部門。今年年初物價上漲的有10個部門,下跌的有6個部門。這種結構變化所反映生產能力過剩的情形,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大部分吸收了或者退出了,國民經濟恢復到比較平衡的狀況,這種狀況是可喜的。近年來,投資和消費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出口的態勢良好,物價自然上漲。 這幾年政府在宏觀調控上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能夠審時度勢,根據我國的經濟情況提出有效的措施,比如原來在財政上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方面是要消化過剩生產能力,所以必須要繼續投資增加消費和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必須對投資增長比較快有所控制,綜合考慮執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現在看到整個國民經濟比較平衡,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的投資機會,投資動力非常大,為了防止通貨膨脹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 中國目前的態勢之下,一方面是居民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快速增長,必然帶動消費增長;另一方面投資機會多、物價高,相對過去有過剩生產力的情況而言可以高增長低通脹。我認為在今后的兩年內還會繼續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通貨膨脹率肯定會比有很多過剩生產能力的時候高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將可能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明后年的投資稍微減緩。由于居民的收入增長較快,國家要啟動內需,這種狀況之下可能明年的狀況通貨膨脹率會在5%左右。對于城市低收入人群政府會提高低保水平,讓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生活能夠得到保障。而中高收入者,我認為他們有能力承受較高的物價水平。 鄭新立:補充幾個數據和情況。今年一至三季度CPI上升了4.5%,食品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占了87.7%,食品價格上漲中豬肉價格的上漲占了一半左右。這一輪CPI的上漲是由以豬肉為主的食品價格的上漲帶動起來的,豬肉價格的上漲的原因不是由于豬肉少了,而是豬肉多了。為什么豬肉多了價格反而上漲?去年五月份生豬的收購價格最低兩塊錢一斤,農民養豬的成本是三到四塊錢一斤,當時豬的數量較多,加工廠將收購生豬的價格壓到兩塊錢一斤,最后導致農民賣一斤毛豬虧本一塊錢以上,打擊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導致今年出現供給短缺,價格上升。隨著國務院最近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生豬養殖(包括養母豬給補貼、飼料給補貼等)扶持政策的出臺,現在農民養豬的積極性有所恢復。有經濟學家認為,到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又出現豬肉供過于求、價格下跌的局面。因此現在要采取措施,農業部正在研究建立一批冷藏庫,一旦生豬收購價格低于成本時,國家就采取保護價收購,屠宰之后放入冷藏庫用來平抑物價。 這次食品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國家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波動的調控缺乏經驗,相信今后會逐步解決這一問題。今年國家在糧食價格調控處理得較好,有效實行了糧食的保護價收購。當市場上小麥收購價低于七毛錢一斤(低于十年以前的價格)時,政府就采取保護價收購,按普通小麥七毛錢一斤、檔次較高的小麥七毛一、七毛二的價格進行收購,保護了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將來豬肉方面也將采取這樣一個措施。這一輪的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生豬和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升高符合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大的政策要求。在去年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生豬價格偏低的時候,很少有媒體站出來為農民講話,而有些學者站出來指出“生豬的收購價格過低、一年后將會出現豬肉供應緊缺”的聲音也被淹沒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今年豬肉價格上漲之后,各方面的信息反映比較充分。建議學者和媒體要多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說話,價格過高的時候固然應該發出聲音,但是價格太低、谷賤傷農的時候同樣也應該站出來為農民講話。 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也是國外向國內轉移的結果。由于玉米加工成燃料引起的玉米價格上漲、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的能源價格上漲,都對國內的市場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這種影響的結果是能源、資源價格的適度提高,有利于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有利于實現十一五計劃提出的節能降耗減排的目標,所以說能源資源價格的適度上升是推動結構調整的需要,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此次價格上漲我們要給予一定的重視,但是不必將它看得過于嚴重。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明年的工作方針,指出要有針對性解決個別商品價格上漲的問題,并認為不存在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由于我國商品短缺供給不足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的供給需求之間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市場調節關系:一旦某種商品價格過高,將會引起供給能力的增加,進而導致價格自然下滑。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嚴重通貨膨脹的出現。 主持人:下面進入第二個部分:經濟發展戰略。關于經濟發展戰略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從經濟地理的角度出發,便有“東部先發展”、“中部振興”、“振興東北”等戰略;從行業的角度出發,便有“優先發展重工業”等戰略;從生產的角度出發,便由林毅夫教授曾經提出的“優勢戰略”。下面請兩位教授談談他們所認識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十七大文件中隱含的經濟發展發展戰略。 林毅夫: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老話題。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持續發展,且在發展過程當中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最好的方式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如果能夠發揮比較優勢,它就會變成競爭優勢,邁克波頓講的競爭優勢反映的就是比較優勢。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能得到較快的資本積累,繼續投資的能力也會得到增強。早期中國勞動力相對密集,勞動力就是中國的比較優勢,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進而讓擁有勞動力的勞動者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如果我們非常有競爭力,資本積累就會相對較快,從而使得資本從相對短缺變成相對豐富,勞動力從相對豐富變成相對短缺。高收入人群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資本,低收入人群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勞動力,當勞動力從相對豐富變成相對短缺時,勞動力的價格就會快速上升,資本的價格就會逐漸下降。此時低收入人群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不斷增值,而高收入人群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不斷貶值,收入分配就能夠不斷完善。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一次分配同時兼顧效力跟公平,二次分配重視公平的領域”,區別于過去常講的“一次分配注重效力,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分配概念的轉變反映了經濟發展戰略中重要的內涵轉變。“按比較優勢發展”的觀念符合我國地域差別較大的現實。東部的比較優勢在于長期以來的資本積累,各種基礎設施比較好,跟國際市場比較接近,優勢應該在制造業。中部省份的最大優勢在于農業生產,西部省份的最大優勢在于自然資源。如果我國各地區都能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就會形成“一個地區的發展拉動其它地區的發展、地區收入差距會逐漸減少”的局面。隨著東部制造業的發展,東部地區對中部農產品、西部礦產品的需求將會增加,進而導致農產品、礦產品的價格上漲,拉動中部跟西部的發展。這種帶動作用同樣適用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如果全國各地都能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地區的收入差距就能縮小,收入分配的格局也能夠改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各個地區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前提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也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應有表現,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 鄭新立:十七大報告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戰略。第一是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這是總結前些年各地發展經驗得到的結論。在過去,中西部地區哪里能夠很快改善自己的投資環境,吸引沿海地區的投資和產業轉移,哪里就能得到較快的發展。最突出的是內蒙、江西、河南、沈陽等地,這些地區近年來發展迅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吸引了沿海大量的投資。內蒙近年來年增長速度超過20%,人均GDP今年超過七千美元,通過引進外地資金來發展本地資源的深加工,很有可能成為西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地區;河南今年引進外省投資1400億,增長速度在全國連續多年排名第五;江西省每年吸引外省投資占全省全社會投資的50%-60%;沈陽市去年全社會投資1800億,其中外省投資達到900億,今年沈陽投資超過2200億,其中外省投資超過1000億。這種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特別是資金的跨區域流動可能是促進中西部發展最有效的措施。 第二,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同時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將來中西部地區將根據地區、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分為“優化發展”、“重點發展”、“限制發展”、“禁止發展”四類功能區,統一規劃。對于“禁止發展”和“限制發展”的地區要有相應的配套財政政策,考核當地的政績的指標不是GDP的增長,而是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中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中西部地區服務公共支出的需要。 第三,改革資源價格形成的機制。中西部地區許多省份是資源輸出大省,所以價格機制的改革將有利于這些省份的發展。 主持人:下面進入第三部分: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概念,并用它代替了以前經常提到的經濟增長方式這個概念。“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應該怎么界定?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是什么?包括哪些內容?用經濟發展方式代替經濟增長方式有什么重大意義?這將導致我國今后在經濟政策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鄭新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十二年前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關于制訂九五計劃建議時提出的:“增長方式轉變的內涵要由粗放型的增長轉變到集約型的增長”。粗放型增長主要靠物質資源的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集約式的增長主要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來實現經濟增長。經過十二年的發展,我們在轉變增長方式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過度依賴工業的增長,過度依賴物質資源的消耗,使經濟增長受到了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制約。 為解決這些制約因素,為經濟增長創造一個長期平穩快速增長的環境,我國提出了“發展方式的轉變”!鞍l展方式”的概念是涵蓋了“經濟增長方式”,除了經濟增長方式要由粗放向集約轉變之外,它的內涵更加豐富,增加了關于“需求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兩方面的內容。需求結構的調整是轉變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轉變,通過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來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去年我國居民消費率降到了36%,相比美國的70%、日本的60%,這個數字確實太低了。提高居民消費率需要從收入分配結構上解決問題,通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變“初次分配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再分配政府、企業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通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第二個轉變,改變“過分依賴工業的拉動增長”的局面。去年我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僅有39%,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僅有32%,而發達國家這兩個比例基本上在70%-80%之間。為什么我國的第三產業總是上不去?關鍵在于體制上的障礙。一方面,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相比過于弱小,虛擬經濟無論從結構、規模還是競爭力跟實體經濟相比都不適應。另外直接融資的比例過低,中小銀行和保險業的規模過小,去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僅占GDP的3%(全世界平均水平為8%,美國為13%)許多地方受災之后保險公司無力幫忙,整個金融產業非常滯后。另一方面,研發產業、物流產業、社區服務,傳統運輸業里面的鐵路、水運的發展也受到體制的障礙,發展較慢。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改革,將從調整需求結構、優化供給結構上為我們經濟的快速增長創造一個較好的條件。 林毅夫:作為經濟學家我非常贊同從“增長”變成“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增長強調量的增加,發展除了量的增加之外還包括分配的問題,以及由于量的增加所帶來的外部性環境的問題。改革開放發展以后,我國的經濟增長堪稱世界的奇跡,從前幾年的9.7%到現在的11%,從數量上來看史無前例。但事實上,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收入分配不均、城鄉差距擴大的、地區差距擴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的協調發展問題。這些問題都包含在發展的范疇里。從“改變增長方式”到“改變發展方式”,實際上就是要解決在量的增加的過程當中屬于質的、屬于分配的、屬于長期可持續的問題。這一改變確實反映了科學發展觀里面所講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概念。 鄭新立:我想談談內需外需的平衡問題。這幾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很多,到11月底外匯儲備已經接近一萬五千億美元,而且從長期的發展趨勢來看,外貿出口順差將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下去。對比其他國家,美國的外貿順差保持了上百年,德國保持了八十年,日本保持了二十多年,但是這些國家都沒有出現外匯儲備像我國這樣年增長兩三千億的局面,為什么?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海外投資能力較強,通過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平衡貿易項目的順差。我國也需要增強海外投資能力,擴大國內需要的能源資源、技術和裝備的進口,通過藏惠于民,來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因此應該鼓勵國內企業在合適的條件下開展國際化經營,通過海外投資建立穩定的能源資源供應渠道,把外匯的貨幣儲備變成能源資源的股權儲備。另外,海外投資加工貿易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兼并海外一些經營比較困難但是又有比較好的技術資源的企業,以此提升我們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 半個月前我在沈陽發現兩個很好的案例。一個案例是沈陽機床廠并購了德國的機床廠,增加了大型數控機床技術,整體技術上了一個臺階。另一個案例時原有的沈陽礦山機械廠和沈陽重型設備制造廠合資成立了北方重工,同時并購了法國一家動工機廠,利用法國動工機廠的資料圖紙生產動工機,國內地鐵公路的隧道工程可以使用動工機一次成型。并購國外擁有一定技術資源的企業來提升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也許是外匯使用效益最好的一個渠道,前提條件是國內企業在國外找到合適的兼并對象。海外并購的案例有失敗也有成功,總體來看失敗案例多于比成功案例,所以并購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 林毅夫:我國今年的外匯儲備超過1.5萬億,位居世界第一,從1994年以后一直到現在我們在資本帳戶和資金賬戶上都是雙盈利。產生如此高的外匯儲備既有出口能力比較強內需相對不足的原因,也有國內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國外投資的原因。實際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外匯儲備基本上都呈現了大幅增加,中國不是唯一的現象,例如日本、東亞和德國。為什么全世界的外匯儲備增加那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貿易逆差。美國的貿易逆差從9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增加,現在基本上占其國內GDP6%左右。美國的經濟大約占世界的30%,如果貿易逆差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對世界輸出多少美元?這是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國家出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居民儲蓄率低、政府長期處于財政赤字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經濟現象不改變的話,世界上主要貿易國家的外匯儲備繼續增加的趨勢很難逆轉。如何利用這些外匯儲備?我們需要新的調整,剛剛鄭主編提到一些非常好的使用外匯儲備的方向,但是剩余部分如何使用需要仔細研究。外匯儲備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小心使用的話也可能出現問題。這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新問題,希望學界、業界能有人仔細研究這個問題,避免使其成為一個陷阱。 鄭新立:我國過去長期以來是債務國,近年來轉變成債權國;過去是純資金流入國,現在成為資本輸出國。所以國家的外匯管理重點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從“作為債務國時強調節匯、保證不出現危機”轉變為“作為資本輸出國強調以用匯管理為中心搞好外匯管理”!叭绾问褂猛鈪R資產、降低風險、提高效益”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目前理論和思想上的準備都不足,希望能夠集思廣益。 主持人:下面進入第四個問題:經濟增長方式。剛才兩位教授都已提到,經濟增長方式是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部分。我國從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討論轉換經濟增長方式,一個鮮明的轉折點就是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在1987年的十三大報告里面提出把生產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在1987年到2007年的20年里,中國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學者也提出很多建議,為什么20年之后我們還在討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問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到底有什么難度?就這個問題我們希望兩位嘉賓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鄭新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最大難點在于技術?茖W技術是我們轉變增長方式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實現產業升級最大的瓶頸。80年代發展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時候,購買技術裝備和接受國外的技術轉移往往比較容易。隨著工業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需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的同時要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時候,無法買到真正先進的技術,必須通過自己加大研發投入來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然后依托技術形成一些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一個中心環節,十七大報告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到一個“國家發展戰略核心”的新高度,是基于技術對發展的瓶頸制約這個現實提出來的。一分投入就一分回報,只要是愿意在研發上投入的企業都能獲得技術成果。華為去年一年的研發投入總60億,占銷售收入的10%,共申請的國際發明專利五百多項,占全國總數的15%。華為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并不具有其他的優勢,它的成功就在于科研投入。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體系。我國憑借自己的力量發射了“嫦娥一號”,有理由相信其他行業也能依靠國內的力量實現技術突破。只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全國人民敢于創新,愿意投入,相信一定能夠使長期困擾我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成功的問題得以解決。 林毅夫: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的轉變”,對于增長方式的理解包括幾個方面。增長方式要從“依靠投資出口”變成“依靠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一起齊頭并進的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變成“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增長方式”。為什么在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這么快的情況下出現增長方式并不完全令人滿意的狀況?分析表層的直接原因,可以認為是收入分配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消費相對不足?富人的消費傾向相對低,窮人的消費傾向相對高,而現在收入分配傾向于富人,富人的基本需求已經滿足,可增長的消費空間不大,因此增加的收入會轉變為投資;而收入較低的人群要關心子女教育、關注醫療、退休之后一系列的問題。另一個直接原因是我國金融結構的問題,我國目前的第三產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它們在金融機構上得不到融資,這是為什么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對GDP的貢獻比重跟同等發展程度的國家相比低的原因。綜上所述,收入分配、金融結構是現在消費相對增長比較慢或者是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一個直接原因。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形成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目前的產業發展態勢,使得我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方面沒有較好的發展。這是我國最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但是在目前的格局之下得不到金融支持,因此發展相對滯后?偙葋碇v,要解決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關鍵在于必須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政府職能的改革沒有完成?萍及l展在很多國家是以企業為基礎,市場為導向,而研發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我國的政府目前在這方面的職能并不到位。另一方面,消費增長相對滯后,與社會的保險體系、醫療體系、教育體系改革沒到位有關,正是因為這些社會保障的不足,使得很多居民必須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收入,消費相對不足。 要解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的轉變,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如果這兩個都能夠改革到位,相信我們的經濟方式也就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實。 主持人:下面進入第五個部分,展望未來。請兩位嘉賓談談我國在未來幾年最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是,具體到明年我國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出臺重要的措施。中國的GDP增長速度是不是太快?我國的GDP增長速度維持在什么水平上對于維持經濟平穩發展比較合適? 鄭新立:未來五年經濟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突破技術創新的難題,大幅度增加技術開發的投入。技術研發一方面需要國內的自行研究,進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另一方面要利用國際市場的科技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科技資源可以在國際市場買到,要實現開放式的創新、特別是利用現有的大量外匯儲備通過技貿結合、合作研究、國際并購等方式來搞創新,從而大大縮短創新的時間,節省創新的財力物力。例如三峽模式,通過技貿結合、國際招標使國內水電設備的制造能力一下子提高到全世界先進水平;例如神華模式,通過國際招標購買了美國一家研究所研究的煤炭液化油的專利,現在正在內蒙和陜西交界的黃河邊上進行建設調試,預計今年年底可以試車,如果試車成功便可以同時以幾套十幾套的規模來生產,成本控制相當于進口石油一桶20美元左右。這些都是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突破技術瓶頸的優秀案例。 第二,調整需求結構,調整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內需和外需的結構,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國內的市場,依靠國內消費增長來拉動整個經濟增長,提高人民收入。 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通過第一產業現代化可以進一步釋放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在今后十幾年預計可以轉移一億至兩億的第一產業勞動力到第二三產業,支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就業,支持第一二產業的發展。 上面三件事的完成將為保持今后五年的快速增長提供可靠的保證。 我認為明年要做的最重要事情是節能降耗減排。今年是節能降耗減排的一個拐點,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增量由增加轉為減少。明年要繼續加大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的投入,繼續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通過新的技術措施、設備措施,以及加強管理、制定法律等措施來使明年、后年節能降耗減排有一個大的突破,實現十一五節能降耗減排的目標。 林毅夫:明年跟未來一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是落實十七大報告,因為十七大報告對于我們當前的成就和問題做了很的總結,對于“挑戰在什么地方、怎么解決挑戰”做出了很好的分析與規劃。落實十七大報告一方面要通過學習,另一方面要有制度的保障?上驳氖侵袊母刹矿w系非常有效的,擁有一批有能力的干部。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實施改革和轉型,能夠同時維持社會穩定和取得這么快的經濟增長成果,不可避免會出現不少問題,但是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已經是很高的成績了。 關于未來發展,我相信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都要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優秀的干部需要正確的指揮棒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指揮棒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必然導致盲目追求GDP的增長。目前國家強調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在干部考核標準體系的制訂上,才能真正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揮落到實處,真正達到十七大報告所描述的未來發展前景。 除此之外,還要實行金融結構的改革。在一次分配過程當中同時解決公平跟效率的問題,關鍵在于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相對比較密集型的中小企業,提高其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金融結構改革在今年邁出了很好的一步——支持在農村地區成立給農戶貸款的鄉村銀行試點,應該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進行推廣。如果金融問題不解決,要改變從現在第二產業為主的增長方式變成一二三產業協調增長方式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希望中國明年能夠在金融改革、尤其在改變金融結構上面邁出比較大的步伐。 另外一個問題是勞動力市場。農村勞動力將會繼續向城市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這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渠道。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如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住房問題、子女的教育問題等,希望這方面能夠在未來這幾年取得更大的成就。 未來幾年中大學、政策研究部門人員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改革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一些新的現象新的問題,世界上還沒有出現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在并不完善的體制下進行如此快速的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簡單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鑒、沒有一些現成的理論可以指導,只有依靠國內的研究力量,深入研究問題的特性、當前發展階段解決問題的條件和機會,才能為決策提出正確有效的理論和政策建議。 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哲學社會科學界應該成為國家的思想庫,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進行學科創新、理論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界應該響應號召,抓住機遇。如果哲學社會科學界真正想對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必須深入體會十七大的精神,研究中國的現實,作為國家的思想庫推動中國未來的發展,為國家的決策提供咨詢。這是哲學社會科學界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提問:請問鄭教授,明年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節能降耗減排,結合資源的市場化定價,很多資源價格可能會進一步調整,比如像我們的成品油價格、煤電聯動。但是現在通貨膨脹相對來講比較高,而且預計明年上半年仍將保持較高的位置。通貨膨脹較高的問題對于資源價格改革、特別是像煤電聯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您對時間的安排有沒有研究? 鄭新立:節能降耗減排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強有力的政策,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還需要運用市場機制。通過提高資源能源的價格,通過把污染的成本加到產品里面來,從而能夠形成一個環境治理、環境保護的產業,使從事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和環境治理包括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行業有較大的利潤空間。這是建設好節能降耗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途徑。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了防止明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應該如何采取措施使資源的價格、能源的價格上升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這是宏觀調控的藝術。國家的宏觀調控歷來要全面綜合考慮,既考慮措施的需要,又考慮可行性;既考慮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要考慮廣大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明年的宏觀調控就是要在一個兩難的問題上挑戰我國政府的調控水平,既要使價格逐步上升、實現節能減排,又要保證價格不會短時間內上漲過多,在逐步理順價格的同時形成環保產業。目前全世界環保產業有幾千億美元,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我國的環保產業規模很小,因此要通過發展壯大中國的環保產業來實現節能降耗減排的目標。 林毅夫:宏觀調控確實是一門藝術。個人覺得明年不應該因為有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減緩對能源價格的改變。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的話能源價格實際上是在下降的,這種狀況下生產者將會喪失生產積極性使得能源出現嚴重短缺,進而需要用配給的方式分配這些資源。這種配置方式能否保證最需要資源的人得到資源?不見得,而且即使能拿到資源,在價格如此低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積極性節約成本嗎?在這種情況下,治理通貨膨脹最好不要直接跟能源價格的改革掛鉤。治理通貨膨脹應該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降低投資,進而減少對物價上漲的壓力,而且我們知道投資品當中很多是資本密集型的,利率提高、投資下降之后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就會比較小,有利于國家將能源價格向相對合理的價格方向調整。 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的最大的受害者是低收入者農民,因為農民生產農產品需要能源,可以考慮定向補貼農民。另一方面,城市低收入者在整體物價水平較高時,基本生存也可能受到影響,所以也可以考慮定向補貼低收入人群。但在實施定向補貼的時候,需要注意防止高收入者借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低為理由來搭低收入者的便車。 提問:提一個關于關于通貨膨脹匯率的問題:現在有一種說法叫“流動性過!保P鍵的一點是由于我國出口增長過快,人民幣升值壓力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全世界的人都把美元資產轉化為人民幣資產,許多熱錢涌進中國,使得貨幣增長過快,造成全面的通貨膨脹。一些國外的學者認為中國要解決全面的通貨膨脹問題關鍵點在于匯率政策的調整,不要逐步的上升二是要一步到位。不知道兩位老師對于這個觀點如何評價的? 林毅夫:我反對人民幣匯率大幅調整。確實如你所講,目前確實存在全世界范圍的政治壓力和金融壓力,但是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民幣是不是真03 政策研究部門人員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改革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一些新的現象新的問題,世界上還沒有出現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在并不完善的體制下進行如此快速的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簡單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鑒、沒有一些現成的理論可以指導,只有依靠國內的研究力量,深入研究問題的特性、當前發展階段解決問題的條件和機會,才能為決策提出正確有效的理論和政策建議。 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哲學社會科學界應該成為國家的思想庫,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進行學科創新、理論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界應該響應號召,抓住機遇。如果哲學社會科學界真正想對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必須深入體會十七大的精神,研究中國的現實,作為國家的思想庫推動中國未來的發展,為國家的決策提供咨詢。這是哲學社會科學界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提問:請問鄭教授,明年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節能降耗減排,結合資源的市場化定價,很多資源價格可能會進一步調整,比如像我們的成品油價格、煤電聯動。但是現在通貨膨脹相對來講比較高,而且預計明年上半年仍將保持較高的位置。通貨膨脹較高的問題對于資源價格改革、特別是像煤電聯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您對時間的安排有沒有研究? 鄭新立:節能降耗減排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強有力的政策,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還需要運用市場機制。通過提高資源能源的價格,通過把污染的成本加到產品里面來,從而能夠形成一個環境治理、環境保護的產業,使從事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和環境治理包括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行業有較大的利潤空間。這是建設好節能降耗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途徑。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了防止明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應該如何采取措施使資源的價格、能源的價格上升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這是宏觀調控的藝術。國家的宏觀調控歷來要全面綜合考慮,既考慮措施的需要,又考慮可行性;既考慮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要考慮廣大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明年的宏觀調控就是要在一個兩難的問題上挑戰我國政府的調控水平,既要使價格逐步上升、實現節能減排,又要保證價格不會短時間內上漲過多,在逐步理順價格的同時形成環保產業。目前全世界環保產業有幾千億美元,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我國的環保產業規模很小,因此要通過發展壯大中國的環保產業來實現節能降耗減排的目標。 林毅夫:宏觀調控確實是一門藝術。個人覺得明年不應該因為有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減緩對能源價格的改變。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的話能源價格實際上是在下降的,這種狀況下生產者將會喪失生產積極性使得能源出現嚴重短缺,進而需要用配給的方式分配這些資源。這種配置方式能否保證最需要資源的人得到資源?不見得,而且即使能拿到資源,在價格如此低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積極性節約成本嗎?在這種情況下,治理通貨膨脹最好不要直接跟能源價格的改革掛鉤。治理通貨膨脹應該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降低投資,進而減少對物價上漲的壓力,而且我們知道投資品當中很多是資本密集型的,利率提高、投資下降之后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就會比較小,有利于國家將能源價格向相對合理的價格方向調整。 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的最大的受害者是低收入者農民,因為農民生產農產品需要能源,可以考慮定向補貼農民。另一方面,城市低收入者在整體物價水平較高時,基本生存也可能受到影響,所以也可以考慮定向補貼低收入人群。但在實施定向補貼的時候,需要注意防止高收入者借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低為理由來搭低收入者的便車。 提問:提一個關于關于通貨膨脹匯率的問題:現在有一種說法叫“流動性過剩”,關鍵的一點是由于我國出口增長過快,人民幣升值壓力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全世界的人都把美元資產轉化為人民幣資產,許多熱錢涌進中國,使得貨幣增長過快,造成全面的通貨膨脹。一些國外的學者認為中國要解決全面的通貨膨脹問題關鍵點在于匯率政策的調整,不要逐步的上升二是要一步到位。不知道兩位老師對于這個觀點如何評價的? 林毅夫:我反對人民幣匯率大幅調整。確實如你所講,目前確實存在全世界范圍的政治壓力和金融壓力,但是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民幣是不是真正偏離均衡匯率。1997年、1998年、1999年提到人民幣貶值,那時候中國的外貿盈余達到四億多美元;2003年提到人民幣大幅升值,那時候的外貿盈余只有兩三百億美元,所以說該升值還是該貶值跟經濟基本沒有多大關系。現在大家形成一個投機預期以后,確實會有很多美元資產會轉換成人民幣資產,造成熱錢流入,使得經常帳戶和資本賬戶的盈余變大,但是其中有不少是虛的。如果人民幣順從了投機壓力大幅升值,那這部分賬戶的錢會馬上套現,熱錢馬上要流出去,從而使得經常帳戶和資本賬戶的盈余由正變負,導致人民幣的貶值和匯率的大幅度波動,這種情況并不如政府所提的“主動的、逐步可控的小幅升值方式”。熱錢的主要目的是想賺錢,如果人民幣匯率只是小幅調整,這部分熱錢并不賺錢,另一方面,如果資本市場能夠以比較穩定的方式逐漸實現軟著陸的話,就更賺不到錢了。資本市場上賺不到錢,匯率上賺不到錢,最終結果就是熱錢慢慢就會走開。這個是應付目前投機壓力最好的方式。 一般來說,投機貶值的壓力很難應付。投機升值的壓力無非就是印人民幣換成美金,過多的人民幣會不會造成流動性過剩?這種情況難以避免,但是國家有幾種對沖方式可以應對流動性過剩,例如提高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但是投機人民幣貶值就較難應付,必須用美元外匯來過繼人民幣,而這部分美元外匯是有限的。盡管目前有1.5萬億的外匯儲備,但是如果真的出現投機,國外的投資者和國內的持幣者可能同樣出現“墻倒眾人推”的心理,最后結果就是1.5萬億迅速消失。仔細平衡之下,最好還是實行政府提出的“主動的、可控、逐漸升值”的方式。 鄭新立:我贊成林老師的意見,匯率是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體現,是一個國家產品國際交換能力的體現,不是國內購買力的體現。隨著一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必然出現一個本國貨幣升值的長期趨勢,這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必然反映。從日本、四小龍經濟起飛十年以后,緊跟著出現貨幣升值。中國也應該有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趨勢是必然的。但是客觀地分析我國目前的出口能力便能夠發現,目前占中國總出口57%的加工貿易,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國國內企業的出口能力,多半是由于外國企業投資中國、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形成的出口能力,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0%以上都是外資企業實現的。所以說我國的出口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在中國加工的外資企業就會轉移,導致出口的減少。 第二,國內的出口企業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紡工業。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還需要有一個轉變和能力提高的過程。對于匯率最敏感的是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知識密集型產業由于彈性較大,對匯率適應能力比較強。在中國自己的出口能力沒有完全擺脫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仍處在從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必然帶來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國內產品的出口也可能會下降。分析目前出口順差較大、貿易額較大的情況,要看到內在結構的脆弱性,從實際出發制訂匯率戰略。國務院制訂主動、穩定、可控的貨幣政策是非常準確的,不能聽一些人的建議“一次到位”,那樣風險很大。必須考慮到外資撤走之后,由于內資的出口能力不足,外貿順差的局面將會出現逆轉。按照現在的戰略,逐步提高國內企業出口競爭力、逐步提高匯率,相對風險較低。當然,我們要加大對外匯流入的監控,防止短期投機性資金的涌入,結合使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控制的,為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創造一個好的條件。 提問:中投公司前段時間投資美國黑石,最近投資了中鐵,這兩筆交易引起市場的極大質疑,請問我國要提高國內的外匯投資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鄭新立:第一位的是人才,提高外匯投資能力和使用效益,首先要了解國際資本市場行情的變化,這樣才能在外匯使用中避免風險、提高效益。現在最缺乏的是這方面的分析人才,如何找到這樣的人才?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成為海外投資研究的生力軍,為提高外匯使用效率提供主意。從近期來看,我國尚缺乏直接進行海外投資的能力,比較穩妥的方式是采取間接投資。例如在國外尋找國際資本市場上經營較穩定、企業技術儲備較多、發展勢頭較好、管理機構比較穩定可靠的跨國公司(包括銀行、投資公司類的企業),然后在股票市場上購買這類公司的股票。如果掌握大量國際大型企業的經營情況(包括目前大量來中國來投資的國外投資公司和銀行),對投資性的機構(包括銀行類的金融機構)進行持股,以間接投資為主,逐步提高直接投資的比例,應該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法。在這方面目前的困難是缺乏經驗和人才,需要從頭做起。 林毅夫:中投現在做的這兩筆投資,理論界認為是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投機。這種狀況之下對中投的投資我們當然要關心和監督,但是不應該以短期的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作為長期投資成敗的一個標準。這是一個嶄新的金融市場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資金量較大。一年兩千億美元資金的使用對于一個公司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特別是這筆資金的性質是主錢資金而不是一般的商業性資金。如何利用大筆的主錢資金從事投資?在過去沒有經驗和理論儲備。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之一在于人才,需要從現有的理論框架解放思想、培養人才;關鍵之二在于實事求是地了解我國所處的狀況和機遇。 鄭新立:建議大家研究一下新加坡、挪威的經驗,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很早就成立了專門的公司來經營,據說經營的效益還不錯。 林毅夫:新加坡、挪威甚至中東國家不會被認為是對美國的挑戰,但是我國的情況不一樣。中國是一個正在復興的大國。新加坡跟挪威的行為完全是被認為是商業性的,但是中國照搬就很容易被加上政治色彩。這些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不能完全簡單的照搬。 主持人:最后請兩位嘉賓對針對中國2008年的經濟說一句話。 鄭新立:希望在2008年能夠解決經濟發展中間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繼續保持前五年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林毅夫:相信明年中國還是會保持高速增長,而且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應該會更好地發展。 主持人:兩位教授對中國經濟的過去和未來做了非常精彩、坦誠和深入的討論,感謝他們的精彩演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