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陳敏昭:通貨膨脹及其應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11:20 三門峽行政學院信息中心

  陳敏昭

  [教學目標]通過本專題的教學與討論,讓大家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了解通貨膨脹的度量,掌握通貨膨脹的成因及我國通貨膨脹的表現,掌握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效應及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理解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主要內容] §1、通貨膨脹的概念、度量與分類

  §2、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3、通貨膨脹的效應

  §4、政府應對通脹的策略

  §5、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

  §1、通貨膨脹的概念、度量與分類

  一、貨幣的迷惑

  二、通貨膨脹的概念

  三、我國的貨幣存量與通貨膨脹

  四、通貨膨脹的度量

  五、通貨膨脹的分類認識

  當人類社會為了提高效率而進行勞動分工后,貨幣就出現了,通貨膨脹也自然而然跟著出現了。這種情況幾千年來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和國家都出現過,比任何其他經濟現象都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和研究。不過,在金屬鑄幣經濟時代,由于金屬鑄幣本身固有的貴金屬價值和儲藏價值,它隨時都可能退出流通,因而通貨膨脹在鑄幣經濟時代并不是大的經濟問題。近代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1842—1924)在專門討論宏觀經濟問題的《貨幣、信用與商業》一書都沒有討論通貨膨脹問題。然而進入紙幣流通的經濟時代后,通貨膨脹就成為最常見、后果最嚴重的經濟病癥,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免遭通貨膨脹的困擾。通貨膨脹導致經濟秩序混亂,引起社會分配不公,破壞社會生產,釀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那么,什么是通貨膨脹呢?我們首先對貨幣基本了解后再回答這個問題。

  一、貨幣的迷惑

  1、個體貨幣越多越好,社會貨幣越多越孬

  一個個體(居民,家庭,企業)口袋里錢多了,他可能把簡單的小靈通換成了多功能、昂貴的全球通移 動電話,或者是低排量的汽車換成大排量的進口汽車,或者把小面積的住房換成大面積高檔的住房,這標志著這個人比別人擁有更多的財富。實際上,只要他掌握的貨幣比別人的貨幣增加的百分比大一些,那么他就比別人更富裕一些。然而,這種情況對整個社會而言卻是背道而馳的。對全社會來說,貨幣只有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促進社會分工、從而增加全社會總的生產量上來講,貨幣是財富。對國家來講,僅僅增加紙幣的數量,并不能增加國家的財富;相反,紙幣量增加的過快,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的局面。

  2、貨幣的虛構性

  另一個令人迷惑的是貨幣的虛構的重要性。同樣兩張紙片,質量相同,同樣印刷有圖案和字跡,一張叫做貨幣,另一張是馬路上散發的小廣告,一張可以給我們提供吃穿用戴玩的所有物品,另一張卻是廢紙。這又是為什么?為什么人們愿意將自己掌握的商品或勞務換取紙幣呢?對這個問題,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其實,每個人之所以接受紙幣,是因為他相信別人也接受紙幣。紙幣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其他人也認為它具有價值。每個人之所以相信紙幣有價值,是由于他的經驗證明紙幣有價值,這種相互加強的信念,就是根據現實而形成的一種虛構。這種虛構對社會經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沒有這樣為人們所共同接受的交換媒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種習慣勢力或“虛構”是不容易破滅的。相反,人們對共同貨幣的價值深信不易,即使在極端不利條件存在的情況下比如社會動蕩,對這種“虛構”仍然難以動搖。這就為貨幣發行當局提供了以通貨膨脹作為攫取財源的條件,而且,那些不負責任的貨幣發行當局隨時都躍躍欲試,乞求于通貨膨脹。下面的討論中,我將向大家證明,通貨膨脹中發財的將是政府,受損的是廣大居民和中小企業。當然,通貨膨脹的危害是觸目驚心的: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等。

  那么,如何維持貨幣的“虛構”的穩定、保持貨幣的價值呢?辦法只有一個:限制貨幣數量。貨幣的價值指的是與之交換的商品數量。在目前的情況下,只要控制貨幣總量就可以維持貨幣的價值不下滑。

  二、通貨膨脹的概念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7月26日表示,中國政府將采取“有力措施”,解決“經濟過熱”問題。繼2006年7月5日上調后,8月15日央行再次提高商業銀行存款儲備金準備率、提高存貸款利率,這是我國政府迄今發出的最強信號,表明它將堅決抑制中國經濟增長過熱的問題。針對的是當前經濟運行中仍存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等突出矛盾和問題。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來的,自1998年以來我國存款準備金率進行過四次調整,第一次是1998年3月將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到8%;第二次是1999年11月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以增加資金供給,刺激經濟增長;第三次是從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即存款準備金率由7%提高到7.5%;第四次7月5日上調0.5個百分點;第五次是8月15日再次調0.5個百分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將執行8.5%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后,金融機構將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1100億元左右。

  那么,什么是通貨膨脹呢?這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容易回答。中外學者眾說紛紜,很不一致。西方學者對通貨膨脹的解釋是:“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其結果是貨幣購買力下降。”這是從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方面定義通貨膨脹。

  前蘇聯教科書認為:“通貨膨脹是資產階級政府剝削勞動人民的手段。當貨幣發行過多,造成流通阻塞,產生有利于資產階級而不利于無產階級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通貨膨脹才出現。”這是從實質上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通貨膨脹。

  我國學者對通貨膨脹的傳統定義是:“通貨膨脹是引起貨幣符號貶值的過度發行,這種過度發行被剝削階級利用來把國家支出的負擔轉嫁到勞動人民肩上,利用來實現有利于自己而有害于勞動大眾的國民收入再分配。”

  我們如何認識通貨膨脹呢?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過多,超過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出現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即:由貨幣發行過多而引發的物價上漲稱為通貨膨脹。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①通貨膨脹是在紙質貨幣流通下所特有的經濟現象。紙質貨幣流通條件下,一方面,由于紙質貨幣本身沒有價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動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可以強制紙幣進入流通并在技術上具有無限供給的可能性,這就使貨幣的供給大大超過對貨幣的需求,造成供給量過多,引起通貨膨脹。

  ②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緊密相關,但不等同。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并不一定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取決于諸多因素,非貨幣性因素引起的物價上漲,不能看作通貨膨脹。另外,物價不上漲也并不是不存在通貨膨脹,物價不上漲的貨幣供給量過多現象稱作隱蔽性通貨膨脹,如我國1952-1979。

  ③通貨膨脹是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如果出現普遍的,而且是持續的物價上漲,可以斷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過多的貨幣,這就反證了通貨膨脹是一個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而因季節性、暫時性或偶然性原因引起的部分商品的價格上升,則不應視作通貨膨脹。

  ④通貨膨脹的不同時期,對物價影響的程度不一樣。通貨膨脹初期,由于市場對貨幣具有一定的容納能力,物價上漲現象并不明顯。隨著通貨膨脹的發展,社會公眾意識到通貨膨脹的來臨,便會將多余的貨幣盡可能地轉換成商品,社會購買力急劇增加,物價呈上升趨勢。通貨膨脹嚴重時期,社會公眾對貨幣喪失了信心,為減少貨幣貶值所造成的損失,開始搶購、囤積商品,從而使銀行儲蓄急劇下降,物價暴漲。

  通貨膨脹時,各種商品價格上漲程度也是不一致的。物價上漲最快的是那些與社會公眾生活密切聯系的消費品,以后才逐步波及其他商品。從地區看,貨幣集中投放地區物價上漲最快,以后逐步波及物價低的地區。

  三、我國的貨幣存量與通貨膨脹

  貨幣存量又稱為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在某一時點承擔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總額,它主要包括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所擁有的現金和金融機構的存款等各種金融資產。貨幣供應的數量、流動性狀況是社會總需求變化的貨幣表現,是各國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也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重要依據。我國現階段貨幣供應量的統計數據主要從銀行概覽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貨幣供應量一般根據貨幣流動性的差距分層次統計。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按流動性由強到弱,分為M0、M1、M2三個層次:M0:流通中的現金,即央行歷年貨幣發行總額;M1:M0+活期存款,亦稱為“狹義貨幣供應量”;M2:M1+定期存款+貨幣市場共同帳戶++其他存款(財政存款除外),亦稱為“廣義貨幣使應量”。

  我國有貨幣存量統計數據的資料始于1952 年,當年的貨幣存量(M2)101.3億元,請大家記住這個數字。從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億元的速度增加,貨幣增長保持在10%左右,57年達到197.7億元,這是比較正常的速度;從58年開始就不對了,貨幣增長也開始大躍進,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導致建國后的第一次通貨膨脹。從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災害,第一次出現通貨緊縮,M2由1961年的439.8億元降到1964年的434.7億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較好的度過了自然災害期,國民經濟有所恢復。65年到68年又開始了第二次冒進,每年平均新增貨幣56億,每年增長速度為14%,68年達到666.9億元。69年到70年“調整,鞏固,提高”,出現第二次通貨緊縮,每年貨幣減幅只有7億元。

  從70年到79年開始了第三次溫和的通貨膨脹,每年平均新增貨幣90多億元,增長速度是15%左右,增長量保持在百億元之內,增長速度控制在20%以內。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稱為“高增長低通脹”經濟發展期。

  81年到83年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新增貨幣增長量上了新臺階,每年平均新增貨幣400多億元,貨幣增長速度為22%,也還算正常;從84年到89年突飛猛進,每年平均新增貨幣1500多億元,89年貨幣存量達到12000億元,第四次通貨膨脹可以稱為奔馳的通貨膨脹。1988年實行價格改革,當年7月、8月出現搶購風。1988年的8月是中國第一次在解放以后發生儲蓄存款凈下降,通貨膨脹達到了18.8%。1988年7月人民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從12%提高到13%。在1988年的第四季度,央行推出了定期存款的保值貼補措施,即定期存款有利息,還有一個通貨膨脹補貼。1989年還提高了利率,壓縮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凍結了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對部分商品實行專營和控購,控制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嚴格限制銀行信貸收縮規模。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1985年以后中國出現了“被壓抑的通貨膨脹公開化”,1985年到1989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8.8%、6.0%、7.3%、18.5%、17.8%。

  從90年到93年,貨幣增長量每年都還控制在數千億元之內,沒有超過萬億元:90年與89年相比,新增5253億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億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億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億元,環比增長速度39%!93年貨幣存量達到34879億元。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經濟開始迅速啟動起來,出現了房地產熱、股票熱、開發區熱迅速升溫。1993年時開發區遍地開花,全國出現了幾千個開發區。同期我國開始住房改革,住房商品化、教育市場化等,導致資產貨幣化,經濟生活需要大量貨幣支持。于是1994年貨幣增長量開始超過萬億:94年比93年新增12100億元,環比增長速度為34.6%。1993年7月重新開辦了保值貼補,1994年零售物價上漲21.7%,CPI消費物價超過了24%;95年比94年新增14000億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億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億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億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億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億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億元,貨幣存量達到152888億元。平均年增長量為1510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在39%左右。可以稱為第五次通貨膨脹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主要的宏觀調控是防止通貨緊縮的趨勢。1998年時CPI首次為負-0.8%,1998年1月1號中央銀行取消了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1998年3月一下子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13%降到了8%,毫無疑問是放松銀根的政策。同時1998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從98年到03年共發行了9100億的建設國債,1999年再一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8%到6%,從1998到1999年三次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這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穩健的貨幣政策,進行了有效的反通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貨幣增長量并沒有減下來,導致了第五次通貨膨脹。

  2002年更不得了,貨幣年增長量開始突破三萬億: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億,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億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億元,貨幣存量達到253207億元。由于貨幣存量基數的增大,增長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貨幣增長速度卻降了下來: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3.3%。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稱為“第六次比較平穩的通貨膨脹期”。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10%(1984年GDP增長率最高達到15.2%),而貨幣存量平均增長速度是31.5%,個別年份的甚至超過40%!也就是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貨幣貶值速度在20%以上!一部新中國經濟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隱蔽的通貨膨脹史。為什么說是隱蔽的?這是由于在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存在著嚴格的價格管制,價格上升趨勢的真實程度被隱蔽了。經濟體制轉制后這個影響仍然存在。既然通貨膨脹這么厲害,為什么沒有引起金融崩潰和經濟生活混亂呢?其一,這是由于建國時貨幣存量基數本身太低,除了兩次真正的通貨緊縮外,80年代之前每年增加的貨幣量還不能適應現實的貨幣需要,因而長期保持了低流通、低物價;其二,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時期也需要大量流通貨幣的支撐,再加上我國信用制度不健全使現金需求量更大;其三,我們更受益于強大的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長期的計劃經濟影響,政治和政體的穩定有力地保證了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下面我們再從貨幣數量方程式中推導出為什么會產生比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以及高通貨膨脹率沒有發生經濟混亂。

  貨幣數量方程式:MS V = PY d

  其中,MS——代表一國的貨幣供給;V ——代表貨幣流通速度;

  P ——代表總體價格水平;Y d——代表真實總需求。那么, PY d 就代表了需要交易的商品總額,一定時期內PYd是個確定數字。80年代之前由于交易通信技術的落后,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非常低,因而需要比較大的貨幣供給;80年代之后技術是跟上去了,但是信用降下來了,仍然需要比較高貨幣供給。這就是為什么比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沒有嚴重影響社會政治經濟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還想尋找更多原因的話,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有大量的貨幣資金積聚在我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上,眾多的貨幣持有者試圖在不完備的資本市場上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3,伍志文,貨幣虛擬化過程中的“資本市場貨幣積聚假說”,《經濟學(季刊)》2003年10月);房地產市場的成熟與活躍也吸引了相當部分的資金。事實上我國的“超額”貨幣供給自80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并呈加速趨勢,讓好多人擔心這個“籠中虎”隨時都可能跑出來危害商品市場并引起急劇的通貨膨脹,但是沒有,反而在2004年、2005年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態勢,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升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

  從另一方面講,由于過去多年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增長,導致當前產能過剩,產能過剩領域也由消費品領域擴展至生產資料部門的加工工業和原材料工業三個產業鏈環節。在產能過剩因素約束下,近期也不可能發生急劇的通貨膨脹。

  最后我們還應該感謝中央銀行的貨幣專家們,他們的敬業和高超的調控技術(公開市場活動、法定準備金率、貼現率)抑制了通貨膨脹,保證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

  四、通貨膨脹的度量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物價指數是表明某些商品的價格從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變動程度的指標。物價指數一般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數,而是加權平均數,即根據某種商品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來確定其價格的加權數的大小。計算物價指數的一般公式是:

  物價指數 = ∑Pt q t / ∑P0 q t ·100%

  (P0 —基期的價格水平,Pt —本期的價格水平,q t—本期的商品量)

  根據計算物價指數時包括的商品品種的不同,主要有三種物價指數:

  1、消費物價指數CPI,又稱零售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是衡量各個時期居民個人消費的商品和勞務零售價格變化的指標。

  2、批發物價指數PPI,是衡量各個時期生產資料(即資本品)與消費資料(即消費品)批發價格變化的指標。

  3、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是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和勞務價格變化的指標。

  這三種物價指數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貨膨脹率變動趨勢,但由于各種指數所包括的范圍不同,所以數值并不相同。在這三種指數中,消費物價指數與人民生活水平關系最為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費物價指數來衡量通貨膨脹。

  注意:以上三種物價指數衡量通貨膨脹的前提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可以自由波動。而在嚴格實行價格管制的國家里,物價上升的趨勢可能被人為壓抑。表面上物價未上漲,但實際上卻可能存在著商品的嚴重短缺。人們為獲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須支付較高的額外成本,經濟學有稱之為“隱蔽型”通貨膨脹。

  五、通貨膨脹的分類認識

  (一)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劃分

  1、溫和的或緩行的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率低,而且呈較為穩定、緩慢的上漲,物價較為穩定,貨幣不會有明顯的貶值。 一般稱為“低通脹”。

  2、奔馳的或急劇的通貨膨脹

  指年通貨膨脹率為2位數,甚至3位數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在加速之中,人們的恐慌心理使通脹變得更厲害。通貨膨脹已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還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潰和經濟生活混亂。

  3、 惡性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率在3位數以上,物價連續狂漲,貨幣價值不斷下降,人們不愿握有紙幣,或搶購物資,或持有外幣,已對經濟社會生活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甚至引發政局動蕩。

  (二)按市場機制的運行狀況劃分為公開型和隱蔽型通貨膨脹

  1、公開型通貨膨脹

  指完全通過物價總水平的明顯、持續上漲體現出來的通貨膨脹。

  2、隱蔽型通貨膨脹

  指在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存在著嚴格的價格管制,價格上升趨勢的真實程度被隱蔽的通貨膨脹。

  (三)按通貨膨脹的成因劃分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這是指經濟運行中社會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激增,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即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是指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引起的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會力量要求提高工資和壟斷行業和壟斷大公司為追求壟斷利潤而制定的壟斷價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分為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和利潤推進性通貨膨脹。如我國現階段的燃油價格上漲、電力價格上漲等。

  第一,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資的提高會使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價格水平上升。在勞動市場存在著工會的賣方壟斷的情況下,工會利用其壟斷地位要求提高工資,雇主迫于壓力提高了工資之后,就把提高的工資加入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引起通貨膨脹。工資的增加往往是從個別部門開始的,但由于各部門之間工資的攀比行為,個別部門工資的增加往往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的上升,從而引起普遍的通貨膨脹。而且,這種通貨膨脹一旦開始,還會形成“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即工資上升引起物價上升,物價上升又引起工資上升。這樣工資與物價不斷互相推動,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第二,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價格推動的通貨膨脹,指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為了增加利潤而提高價格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控制了產品的銷售價格,從而就可以提高價格以增加利潤。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推動和利潤推動實際上都是操縱價格的上升,其根源在于經濟中的壟斷。

  3、結構性通貨膨脹

  是從各生產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勞動市場的結構特征和各生產部門之間收入水平的趕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經濟結構特點而引起通貨膨脹的過程。

  例如,由于經濟發展中存在擴展部門和非擴展部門的不同,擴展部門正在擴大,需要更多的資源與工人,而非擴展部門已在收縮,資源與工人過剩。由于在現實中,非擴展部門的資源與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動到擴展部門,這樣,擴展部門由于資源與人力短缺,資源價格上升,工資上升。而非擴展部門盡管資源與人力過剩,但資源價格不會下降,尤其是工資不僅不會下降,還會因為攀比行為而上升。這樣,就會由于擴展部門的總需求過度和這兩個部門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資成本的增加而產生通貨膨脹。其他不同生產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勞動市場上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特點等等都會引起不同情況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另一種模型是以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并存的發展中國家為對象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在二元經濟中資本短缺、市場化程度低、貨幣化程度低等結構因素的制約下發展經濟,往往要靠赤字預算、多發貨幣來積累資金,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引發通貨膨脹。

  我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后期。90年代初,我國的通貨膨脹率一度較高,由于政府采取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有力措施,物價漲幅明顯回落,經濟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然而,轉型階段的另一些問題卻充分暴露出來,如失業率增大、企業經濟效益下降、財政赤字上升、銀行呆賬壞賬數額增加等等。這表明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非均衡問題并未因政府采取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而減弱,甚至可以說,經濟的非均衡性反而更為突出了。

  (四)按預期劃分

  1、預期性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過程被經濟主體預期到了,以及由于這種預期而采取各種補償性行動引發的物價上升運動。

  通貨膨脹是在預料之內的,比如每個人都知道,各行業的工資每年將上漲5%,那么他們就不會跳槽,老板也不會多請工人干活,每個人都只會呆在原來最合適自己的地方。收入增加5%,誰也不會高興,因為人人都知道,別的一切開支都將增加5%。

  2、非預期性通貨膨脹

  指沒有被經濟主體預見的,在不知不覺中出現的物價上升。

  §2、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一)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比較有名的觀點是凱恩斯經濟學派的“需求拉上論”、“成本推動論”和貨幣主義的“貨幣數量論”。

  1、貨幣數量論:貨幣主義認為,通貨膨脹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其原因是貨幣數量的增加超過了生產增長幅度。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惟一原因,減少貨幣供應量是醫治通貨膨脹的惟一藥方。如果沒有貨幣量的過度增長,就不會出現總需求膨脹。

  2、需求拉上論:指經濟運行過程中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社會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的上漲。

  3、成本推動論:指對社會商品和勞務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因生產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造成生產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兩個:一是工資增長率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二是一些壟斷企業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經常大幅度地提高壟斷產品的價格。

  4、結構失調論:指在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由于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結構失調論也將通貨膨脹成因歸結于需求,但是由需求結構變動引起,而非總量增加。導致需求結構變動的原因大致歸為兩類:一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二是消費結構的變化。

  5、國際傳導論:現代社會中,由于投資、貿易、旅游、勞務等國際經濟交往的增多,一國通貨膨脹很容易通過各種渠道傳導至他國,引起他國共同發生通貨膨脹。國際傳導論通貨膨脹可分為價格傳導、需求傳導、國際收支傳導和示范作用傳導。

  (二)深層原因

  以上觀點只是揭示了通貨膨脹的表層原因或直接原因,而沒有揭示出引起需求膨脹,貨幣供應量過大,導致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

  不錯,通貨膨脹完全是一個貨幣問題,但貨幣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生產關系問題。貨幣是生產關系,是政府調節經濟利益,協調經濟矛盾,改善生產關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與金銀等硬通貨不掛鉤的信用貨幣制度,政府握有不受限制的紙幣發行權之后,國家利用貨幣干預經濟的力量大大加強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貨膨脹是國家為了解決政治經濟矛盾,濫用貨幣發行權力的結果。

  例如,在1929年到1933年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國家普遍出現了生產過剩危機,表現為商品堆積,市場呆滯,生產萎縮,經濟衰退,工人大量失業,國家政局不穩。這本來是由于壓低工人工資,使工資增長趕不上勞動生產率增長所致,但政府卻聽信了凱恩斯學派的經濟理論,認為是有效需求不足,原因是工人不愿意消費,企業不愿意投資。為刺激需求,政府采取了赤字財政和信用膨脹等政策,擴大貨幣發行。結果,雖然在短期緩解了危機,促進了經濟復蘇,但是,卻最終把資本主義經濟引入通貨膨脹的深淵,陷入了“停滯膨脹”(又簡稱為“滯脹”)的困境。

  再比如我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兩次出現通貨膨脹,都是與政府急于求成,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高速度,利用發票子搞建設等“左”的指導思想分不開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通貨膨脹愈演愈烈,除了物價改革、工資改革、經濟比例失調等客觀因素外,也與國家的赤字預算,貨幣超經濟發行,借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思想分不開。

  總之,通貨膨脹現象都是與國家一定政治經濟狀況相聯系的,都是一定的生產關系的反映。不過有些國家是政府有意識地執行通貨膨脹政策,而我國主要是在急于求成思想指導下計劃工作失誤造成的,是被迫地、不自覺地走上通貨膨脹的路子。

  (三)什么導致貨幣投放過多?

  1、財政赤字

  財政收支表面上是貨幣的收支,實質上代表著相應的實物分配。財政收不抵支,發生赤字,就意味著財政支出形成的購買力大于財政收入代表的物資,使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商品供不應求,這是形成貨幣過多的重要原因。但是,財政赤字是不是一定會引起貨幣過多,產生通貨膨脹呢?回答是否定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彌補赤字所采取的辦法。如果財政赤字是采用發行債券的辦法彌補的,等于商業銀行、企業和個人把錢暫時借給財政,一般不會擴大貨幣總量。當財政有了赤字,并采取直接向中央銀行透支或借款的辦法彌補,迫使中央銀行增發貨幣時,就會導致貨幣的財政發行,引起通貨膨脹。

  財政赤字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在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增長,但這決是長久之計。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歐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以下簡稱馬約) 標準,財政赤字率(即“財政赤字”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率)不應超過3 %。我國1991~2001 年中每年的財政赤字率均在3 %以內,只有2002 年的赤字率達到3.03%,雖然超過《馬約》標準,但超過的幅度很小,基本屬于正常。從財政收支、GDP 與財政赤字的增長速度來看,情況卻不容樂觀。以1991年為基數,2002 、2003 、2004 年的財政赤字增長率分別為:1206.32 %、1129.65 %、745.45%,而同期的財政收入增長率為:500.54 %、588.72 %、736.83 %;同期的財政支出增長率為:549. 96%、626. 59 %、737. 44%;同期GDP 的增長率為:373.67 %、439.81 %、531.49 %。2005年財政預算赤字高達3000 億元,比2004 年增加將近1000 億元,是1991 年赤字額的12. 65 倍。盡管2003年、2004 年財政赤字總規模與2002 年相比已有相當數量的下降,財政赤字連續兩年出現了負增長,但2005 年財政預算赤字高達3000億元(實際中央財政赤字2999.5億元),接近歷史最高2002 年的3097.8 億元。(資料來源:《經濟師》2005 年第10期張慧《我國當前財政赤字的思考》)。此外,還存在隱性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應支未支、應補未補,采取財政欠賬、掛賬等方式,將財政收支矛盾后移,致使財政赤字隱性化)、地方財政赤字等。(在我國地方財政不允許出現赤字,但是中西部地區不少地方財政借債度日的情形十分嚴重。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沒有根本轉變,財政的“越位”和“缺位”現象并存。一方面,財政代替了市場職能(即財政“越位”),如:競爭性和營利性領域,地方政府的投資過寬、過多、過大,擠占了市場職能;國有企業的虧損補貼過濫,混淆了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由于財政預算約束軟化,財政支出中人為因素很大,加上決策失誤,項目論證不充分,又缺乏強有力的管理和監督,使相當有限的財政資金低效運行,甚至被大量的侵吞與浪費等。)這樣,財政收支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赤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2、銀行信用膨脹

  銀行信用膨脹是指銀行系統向社會提供的信用量超過了有物資保證的客觀需要量。在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一切貨幣量都是通過信貸渠道投放的。因此,銀行的信用膨脹實質上就是通貨膨脹的同義語。據上海證券報06年4月25日報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4月24日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表明,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9.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隨著銀行業資產的增長,新增信貸迅猛膨脹,06年一季度銀行業資產增加了約1.7萬億,新增信貸為1.26萬億,仍然有比較大的增長潛力,國有銀行改制上市后信貸將會有較大的增加。(資料來源:上海證券報06年4月25日)

  3、基本建設投資過度

  基建項目投資多,建設周期長,短期內不但不能為社會提供商品和勞務,反而要從流通中吸收大量的商品和物資。因此,基建規模必須同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否則,就會導致基建材料供應緊張,引發結構性的通貨膨脹。以2004年一季度為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99億元,比上年增長43.0%,其中,城鎮投資完成7059億元,同比增長47.8%,農村投資1740億元,增長26.4%。在城鎮投資項目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1.1%。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47.8%、53.2%和52.3%。

  已被定性過熱的行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這些行業的銀行貸款雖然已被“收緊”,但04年一季度,上述三個行業的投資增長分別高達107%、101%和40%。(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04年一季度統計公報)

  4、國際收支長期大量順差

  國際收支大量順差,主要是由貿易順差和外資大量流入引起的。如果長期呈現大量順差,就會引起國內通貨膨脹。因為外貿順差意味著商品出口多于進口,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國內市場的商品供應量,另一方面銀行要投入大量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必然造成國內市場貨幣流通量過多。外資大量流入,對于流入國來說,外匯收入增加,為購買外匯投入的本國貨幣增加,從而加大了國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市場壓力。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8189億美元,同比增長34.3%,全年外匯儲備增加2089億美元。我們每增加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就需要向市場

  投 放8000多億元的人民幣。(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1月15日公布的05年第四季度金融運行報告)。

  另: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居全球第一。龐大外儲在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反襯著國內經濟失衡的持續。(資料來源:第一財經日報,06年3月28日報道,記者:徐以升)。

  §3、通脹的效應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因為它改變了社會成員原有收入和財富的占有比例。

  第一,通貨膨脹通過物價上漲等于在社會成員之間強制地進行了一次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大的受害者無疑是固定收入的社會成員,那些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特別是在通貨膨脹中進行倒買倒賣,哄抬物價的投機商則是受益者。

  第二,通貨膨脹影響社會成員的財富占有比例。通貨膨脹時,實物資產增值幅度高于通貨膨脹率,那么持有者就可受益。反之;必然受損;若持有存款貨幣,因物價上漲貨幣貶值而受損。若持有證券,則視物價上漲和證券價格變動情況而定;負債的社會成員因通貨膨脹減輕了實際的債務負擔,因此而受益。一般而言,政府、企業處于凈負債人地位,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而居民處于凈債權人,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第一,通貨膨脹影響生產。通貨膨脹對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通貨膨脹破壞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在通貨膨脹期間,由于物價上漲的不平衡造成各生產部門和企業利潤分配的不平衡使經濟中的一些稀有資源轉移到非生產領域,造成資源浪費,妨礙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同時,通貨膨脹妨礙貨幣職能的正常發揮,由于幣值不穩和易變貨幣不能正常表現價值,市場價格信號紊亂,不利于再生產的進行。其次,通貨膨脹使生產性投資減少,不利于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預期的物價上漲會促使社會消費增加、社會儲蓄減少,從而縮減了社會投資、制約生產的發展。其三,影響技術進步。

  第二,通貨膨脹影響流通。通貨膨脹打破了流通領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貨膨脹會鼓勵企業大量囤積商品,人為加劇市場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幣值的降低,潛在的貨幣購買力就會轉化為實際的貨幣購買力,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也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

  第三,通貨膨脹影響消費。消費者實際購買力削弱,消費水平下降。消費者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形成畸形的消費行為。通貨膨脹使居民的實際收入減少,這意味這居民消費水平的下降,物價上漲的不平衡性和市場上囤積居奇和投機活動的盛行使一般消費著受到的損失更大。

  第四,通貨膨脹影響分配。通貨膨脹改變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財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體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變小了。以貨幣形式持有財富的人也受到損害。通貨膨脹哈影響到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通貨膨脹通過“強制儲蓄效應”把居民、企業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發行貨幣的政府部門。貨幣供應總量增加使社會總名義收入增加,社會實際總收入不會增加。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消費支出傾向,必然回引起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變化。

  第五,通貨膨脹會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體地說,通貨膨脹靠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使債務人獲利。假如某甲向乙借款1萬元,一年后歸還,而這段時間內價格水平上升一倍,那么一年后甲歸還給乙的1萬元相當于借時的一半。這里假定借貸雙方沒有預期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如果一旦預期到通貨膨脹,則上述的再分配就會改變。如果借貸的名義利率為10%,而通貨膨脹率為20%,則實際利率為-10%。實際利率為名義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差額,若名義利率為10%,通貨膨脹率為5%,則實際利率為5%,只要通貨膨脹率大于名義利率,則實際利率就是負值。

  有研究證明,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常常是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眾。這就是因為政府往往是大債務人,而居民戶是債主。同時,在通貨膨脹期間,人們要多繳些稅,這不但是因為他們的貨幣收入提高了,而且還由于他們進入較高的納稅級別。

  三、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前面我們假定國民經濟的實際產出固定在充分就業的水平。而實際上,國民經濟的產出水平是隨著價格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下面考慮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隨著通貨膨脹而出現,產出增加。這就是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的刺激,促進了產出水平的提高。許多經濟學家長期以來堅持這樣的看法,即認為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將有刺激擴大的效應。假設總需求增加,產生經濟復蘇,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會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的價格的前面,由此而擴大了企業的利潤。利潤的增加就會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從而發生減少失業,增加國民產出的效果。這種情況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再分配后果會被由于更多的就業、增加產出所獲得的收益所抵銷。例如,對于一個失業工人來說,如果他唯有在通貨膨脹條件之下才能得到就業機會,顯然,這是受益于通貨膨脹。

  第二種情況:成本推進通貨膨脹引致失業。這里講的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產出和就業的下降。假定在原總需求水平下,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如果發生成本推進通貨膨脹,則原來總需求所能購買的實際產品的數量將會減少。那就是說,當成本推進的壓力抬高物價水平時,一個已知的總需求只能在市場上支持一個較小的實際產出。所以,實際產出會下降,失業會上升。70年代的情況就證實了這一點。1973年末,石油輸出國組織把

石油價格翻了兩番,則成本推進通貨膨脹的后果使1973至1975年的物價水平迅速上升,與此同時,美國失業率從1973年不到5%上升到1975年的8.5%。

  第三種情況:極度膨脹導致經濟崩潰。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第一種情況下,隨著價格持續上升,居民戶和企業會產生通貨膨脹預期,即估計物價會再度升高。這樣,人們就不會讓自己的儲蓄和現行的收入貶值,而寧愿在價格上升前把它花掉,從而產生過度的消費購買,這樣,儲蓄和投資都會減少,使經濟增長率下降。第二,隨著通貨膨脹而來的生活費用的上升,勞動者會要求提高工資,不但會要求增加工資以抵銷過去價格水平的上升,而且要求補償下次工資談判前可以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于是企業增加生產和擴大就業的積極性就會逐漸喪失。第三,企業在通貨膨脹率上升時會力求增加存貨,以便在稍后按高價出售以增加利潤,這種通貨膨脹預期除了會鼓勵企業增加存貨外,還可能鼓勵企業增加新設備。然而,企業這些行為到無法籌措到必需的資金(增加存貨和購買設備都需要資金)時就會停止,銀行會在適當時機拒絕繼續為企業擴大信貸,銀行利率也會上升,企業會越來越難得到貸款。企業被迫要減少存貨,生產就會收縮。第四,當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時,情況會變得更糟。當人們完全喪失對貨幣的信心時,貨幣就不能執行它作為交換手段和儲藏手段的職能。這時,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將不愿再花精力去從事財富的生產和正當的經營,而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盡快把錢花出去,或進行種種投機活動。等價交換的正常買賣,經濟合同的簽訂和履行,經營單位的經濟核算,以及銀行的結算和信貸活動等等,都無法再實現,市場經濟機制也無法再正常運行,別說經濟增長,大規模的經濟混亂也不可避免了。正因為如此,人們一般都主張對通貨膨脹進行控制。

  §4、政府應對通脹的策略

  中央政府既是通貨膨脹的始作俑者,同時還是治理通貨膨脹的主體。治理通貨膨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里只是簡單地措施羅列出來。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于通貨膨脹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現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所以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采取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減輕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數量型的政策工具是存款準備金率和價格型工具是利率,可以遏制通脹。

  2、緊縮政策:指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和銀行信貸達到收縮貨幣供給量以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和方法。緊縮財政支出的措施主要有削減財政支出、增加賦稅;緊縮貨幣政策的措施主要有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3、供給政策:指通過發展生產,增加社會總供給,以彌補供需缺口,從而解決通貨膨脹的措施和方法。供給政策運用的措施一般有:降低所得稅、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更新設備和調整產業結構等。

  4、控制物價和工資:指由政府采取限制物價和工資上升的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時物價上漲的過猛勢頭。但不宜長久使用。

  5、幣制改革:當通貨膨脹已達到惡性程度,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應該是實行幣制改革。歷史上曾采用過的幣制改革方法有廢棄、恢復和減值三種。

  §5、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二、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三、未來幾年我國經濟走勢——滯脹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1994年是中國通貨膨脹最高的年份。商品零售物價指數上漲超過了24%,是建國后計算這一指數以來紀錄最高的年份。這是與1992年房地產熱,1993年上半年投資熱是相關聯的。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尤其是02年后信貸投放量以平均20%左右的速度增加,超過了過去多少年的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由貿易順差和外資大量流入引起的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外匯儲備規模為8800億美元左右,加大了國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市場壓力。

  1、投資膨脹

  指因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失控,引起社會總需求擴張的貨幣供給量的過度增長。財政支出過大,銀行信貸擴張成了貨幣供給量成倍增加,是通貨膨脹加劇的重要根源。究其原因,一是與我國的投資體制不健全有關;二是與資金供給制有關;三是與投資效果不理想有關。

  2、消費的累積與膨脹

  指因消費基金的增長,引起社會總需求擴張的貨幣供給量的過度增長。其表現:一是工資性貨幣投放的增長高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二是部分地區的高消費引起物價全面上漲。

  3、成本推動

  指因工資和生產資料價格的提高引起社會總需求擴張的貨幣供給量的過度增長。

  4、結構失調

  指社會供需結構的錯位和產業部門結構的不協調,也是我國通貨膨脹的重要根源。

  5、外匯儲備占款

  截止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約88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并非越多越好,它有成本的。外匯儲備是居民和企業的創匯,存在銀行里,結匯時需要使用人民幣。維持這個外匯儲備規模越大,要放出去的人民幣就越多,這種情況叫做“外匯占款”,也就是維持外匯儲備所要占用的人民幣的款項。大量的外匯占款是人民幣供給總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貨幣量在2003年年上半年很短的時間內大量地增加,使流通中的貨幣大量地增加,這事實上也構成了通貨膨脹的巨大的壓力。

  二、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任何國家的貨幣政策都有一個時間的延誤,經濟學家稱之為“時延”。據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劉偉教授等測算,中國這個時間延誤從政策出臺到管用大體上是7個月到24個月,美國貨幣政策的時間延誤是6到18個月。我國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巨大的財政赤字、國債缺口,最后都可能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壓力。再加上貨幣政策有一個時間的延誤,不能等到通貨膨脹發生了政策才出臺,那么就來不及了,必須提前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采取一些溫和性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1、控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保證基本建設投資與國力相適應。目的是克服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關鍵問題是改革現行的投資管理體制和強化投資的風險約束機制。

  2、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克服消費基金膨脹。即工資總額的增長率不應高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在收入分配結構上,防止收入差距過大,以避免社會成員盲目攀比而牽動消費基金增長。

  3、促進生產結構的合理化,增加社會有效供給。發展生產,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是解決我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出路。發展生產應主要靠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和生產結構的協調。

  4、保證財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社會總需求膨脹,很大程度上是由財政支出過多而引起的。因此,必須保持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如果出現赤字,盡可能通過發行公債來彌補,不能隨意向銀行透支。

  5、強化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的職能。中央銀行對治理通貨膨脹負有直接責任。要確保中央銀行具有獨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權力,以利于通貨膨脹的治理。

  三、未來幾年我國經濟走勢——滯脹

  個人分析,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既不可能再次走入過熱,也不可能走入通縮,而是很有可能進入到一種特殊的經濟運行狀態——“滯脹”,出現一段時期經濟增長率下降而物價上漲,也就是“低增長高通脹”的局面。換一種說法,滯脹是指經濟生活中出現了生產停滯、失業增加和物價水平居高不下同時存在的現象。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者認為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其實質是過度的發行貨幣,而經濟中的自然失業率是無法通過貨幣發行來消除的。實際上,一國經濟如果長期處在通貨膨脹狀態下,人們的收入增長速度慢于物價上漲,實際工資下降,社會購買力萎縮,必然出現需求不足、商品積壓、生產下降;在國內物價水平高于國際市場水平時,來自國外的需求也在下降;由于大量生產性資本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轉向商品投機,實際生產投資減少。在生產下降,社會總供給減少的同時,由擴張性的財政金融政策導致的過多供應的貨幣卻不會自動退出流通,而是以加快流通速度的態勢給市場造成強大的通貨膨脹壓力,物價上升難以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取緊縮措施,則生產受到進一步削弱,市場商品供給進一步減少,而緊縮政策最終達到收縮貨幣存量的目的,遠不如刺激政策影響貨幣供應量增加那樣快,于是,滯脹就難以很快解決。許多國家的這種局面都持續了十余年,嚴重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正常發展。

  為什么中國經濟會進入到“滯脹”?這是因為生產過剩。因為在三個產業的格局下還能出現物價下跌和企業效益下滑,只能說明本輪經濟周期已經進入到大量產能開始釋放的階段。2005年應該看成是一個轉折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出現了在總需求高增長的同時,供給增長率更高的情況。按照5年投資周期,到2007年是產能集中釋放的時點,但在2005年先期建設的部分項目開始投產,2006年的產能釋放規模會更大,到2007年則會進入高峰。如果這個判斷正確,2006年就會延續2005年部分生產資料的價格下跌,利潤萎縮的情況,而且會更嚴重。商品價格與利潤的下跌,會嚴重打擊投資人的積極性,因此一部分項目可能會被停、緩建,投資的增長率就可能會出現明顯下降。2004年下半年在宏觀調控的壓抑下,累計城鎮投資的環比增長率9、10、11三個月份分別為18.2%、14.5%和13.1%。而2005年9、10、11月分別為18.4%、14.5%和13.4%,對比2004年三季度以后的投資環比增速,二者的下降趨勢乃至幅度都是一致的。

  投資需求增長開始回落的情況還可以從與投資需求相關最緊密的中長期貸款的增長趨勢中得到印證。2003~2005這三年的中長期貸款增長率這三年分別是30.3%、21.0%和14%,表現出了明顯的下滑曲線。從當年新增中長期貸款額情況看,2005年為10753億元,僅是2003年新增額的73%和2004年81%。由于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反映的是當年投資完成額,而中長期貸款指標則更多地反映著未來會發生的投資,因此雖然去年的投資增長率仍然很高,但貸款走勢已經可以反映出未來的投資需求增長開始下降了。

  如果投資需求下跌而產出大量增長,總需求就會進一步落后于總供給的增長,其結果是在2006年生產過剩的情況比2005年更嚴重。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和主要產品的價格與利潤下跌幅度更大。如果到2007年集中的產能釋放才會結束,則到2007年末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會走出一條逐步下滑的曲線,這就是“滯”的道理。由于“滯”會壓抑住新的投資需求,而巨大的產出能力又不可能在一、二年內被消化,所以經濟增長的相對停滯應該不會是僅僅出現一、兩年,而是可能持續三年時間甚至更長,即中國經濟可能要到“

十一五”末期才會再現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水平。

  既然未來2-3年的經濟走勢是供大于求,從物價形勢看照理說應該是進入通縮,那為什么又說會“脹”呢?這主要是因為糧食與食品的價格走勢。首先,食品在目前的CPI中占有很大權重,2003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就是食品主要是糧食漲價帶起來的。其次,04、05年盡管農業又獲得了大豐收,但與國內總消費相比,仍低了2000萬噸左右。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迎來一個人口增長的小高峰,5年內大約會增加5000萬人口,按人均400公斤糧食的需求量計算,大約要增加2000萬噸,如此連帶目前的進口水平計算,占世界糧食可貿易量的比重就會上升到1/5。從中國鐵礦進口的經驗看,當大宗產品進口量超過世界可貿易量的20%以后,進口價格就會明顯上漲,總之不論是進口價格推動還是國內供求缺口的原因,估計從今年開始,糧食及食品價格又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漲價周期了。根據最新統計數據,05年秋糧上市后部分地區的糧價已經出現了微弱漲幅,這種情況在今年應該變得更明顯,從而成為推動CPI指數上升的主要動力,并且可能會在“十一五”期間成為常態。具體到今年的物價形勢,由于生產過剩的進一步發展,主要生產資料和部分工業消費品的價格還會繼續走低,但糧食和食品價格指數則可能出現拐點性變化,兩邊對沖的結果,仍可能是CPI指數的上漲幅度超過去年,但到07年食品價格的上漲將會開始明顯,“脹”的情況就會突顯出來了。

  此外,還有石油、鐵礦等其他大宗進口產品的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成為在未來幾年推動中國PPI指數上升的動力。而當工業品和食品價格都出現上漲趨勢的時候,通脹勢頭就會更加顯著。

  (三門峽行政學院信息中心)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管理利器 ·新浪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