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財富的革命》書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16:11 《財經》雜志

  財富就其最廣泛的意義而言,指的是那種能夠滿足需求或者要求的任何東西。財富體系就是財富被創造的方式,不管是否為了金錢。

  很顯然,早在第一個真正的財富體系產生之前,我們人類都是四處游牧的狩獵者,為了最簡單的必需品我們只有捕獵或者到處搜集糧食。隨著動物的馴化,狩獵和搜集糧食逐漸轉向了放牧或者田園耕耘。但是在數千年前,這些只不過是生存體系,根本算不上是“財
富體系”。

  只是當人類有能力生產出剩余產品之后,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財富體系才算出現。自從那之后,盡管人類嘗試過眾多的方式來生產剩余產品,但是通過歷史的進程我們發現,所有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個真正的財富體系大約出現在一萬年前。在今天

土耳其的卡拉卡達格山附近,某個史前的愛因斯坦(可能是一位婦女)種下了第一粒種子,從而引進了創造財富的一種具有革命意義的新方法。這時,人類不再靠大自然恩賜,而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自然界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做了。

  第一次財富的浪潮隨著其向世界各地的蔓延,創造了我們所稱謂的農業文明。在之后的數千年中,農業成為了最先進的生產方式,遠比狩獵和搜集植物成果豐富。

  第一次財富浪潮也帶來了更細的勞動分工,從而產生了以貿易、易貨貿易、買和賣等形式的交流的需要。

  第二次革命性財富體系和社會(即工業主義)出現于17世紀的晚期,在地球的許多地區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和劇變的浪潮。在那個歷史時期,西歐一些杰出的知識分子、哲學家、科學家、政治激進分子和企業家汲取了笛卡爾、牛頓和啟蒙運動的思想,再次改變了世界。

  隨著這些新思想而產生的第二次浪潮財富體系最終帶來了工廠、城市化和世俗主義。它將礦物燃料

能源和要求反復進行重體力勞動的蠻力技術結合到了一起。它帶來了大規模生產、大眾教育、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

  工業主義污染了地球。伴之而來的是殖民主義、戰爭和人間苦難。但是它也催生了一種巨大的、不斷擴張的城市—工業文明,這種文明所創造的財富是我們的農民祖先連做夢都想不到的。

  今天,經濟開發與合作組織在全球共擁有30個成員國,人口為12億。他們被看做是“發達”或者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加上俄羅斯和其他幾個國家都是現代化的產物,也就是第二次財富浪潮席卷全球所帶來的產物。

  第三次即最近的一次財富浪潮(當我們寫作這部書時,這股浪潮仍在爆炸似的四處蔓延),向所有的工業主義原理提出了挑戰。它用愈加精深的知識替代著工業生產、土地、勞動和資本的各種傳統因素。

  第二次浪潮財富體系所帶來的是工業一體化,第三次浪潮則是將生產、市場和社會的一體化分解開。

  第二次浪潮社會用核心家庭替代了第一次浪潮中大多數農業社會里數代同堂的大家庭,第三次浪潮則承認并且接受不同模式的家庭結構。

  第二次浪潮建立了越來越高的垂直型等級制度,第三次浪潮往往會打破各種組織,并且向網絡和其他許多替代的結構過渡。

  而這些只是長長的激烈變革大名單的開始。因此,制造我們能夠觸摸的東西(這是第二次浪潮經濟的核心功能)越來越成為一項容易商品化、相對簡單、低附加值的活動。

  相反,諸如金融、設計、計劃、研究、營銷、廣告、銷售、管理、服務和回收等無形的功能,卻往往更為困難,而且代價昂貴。它們往往比擺弄金屬和體力勞動能增加更多的價值,帶來更大的利潤。結果,經濟的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當每一次的財富浪潮出現高漲時,其在世界各地的走向都不是很均勻。因此,在諸如巴西和印度等國家里,我們能看到所有這三次浪潮同時重疊發生和流動的現象:第一次浪潮的農民接管了土地,因而殘留的狩獵者和食品搜集者逐漸在消失;農民涌向城市,在第二次浪潮的工廠里打工;第三次浪潮到來時,網吧和軟件工程驟然出現。

  隨著這些過渡事件的發生,出現了一種衰落、創新和試驗混合體的現象。陳舊的機構失去了功能,人們試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價值觀、新的信仰制度、新的家庭結構、新的政治形式、新型藝術、文學和音樂、兩性之間新的關系。

  如果沒有主體國家和文化,任何財富體系都不會自我維系。當兩種或者更多的財富體系互相沖撞時,主體社會和文化本身就產生了動搖。

  這些粗略的草圖僅僅涉及了世界三大財富體系,以及隨之而來的三大文明之間的差異。

  但是,即使是這些粗略的草圖也足以表明其主題:如果說第一次浪潮的財富體系主要基于種植農作物,第二次浪潮的財富體系基于制造東西,那么,第三次浪潮的財富體系就越來越基于服務、思考、了解和試驗了。-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