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志薦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0日 11:30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普通認識論》,(德)莫里茲石里克著,李步樓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11月第一版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一譯本,所依據的是1985年的英譯本“知識通論”。不過,中譯本的標題似乎仍保持了德文本的原意。石里克曾在偉大的馬克斯普朗克指導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那是在1904年。其后,他轉而研究“生活的智慧”和“美學基本問題”,并于1930年發表了《倫理學問題》。
石里克出身富裕家庭,從未操心于日常生活瑣事,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他的生活方式與那些承受著“大蕭條”折磨的維也納大學的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照。1936年7月,學生當中的一位精神錯亂者近距離開槍,殺死了石里克。 這一不幸事件,中止了石里克作為維也納小組的主持人與該小組惟一的中國學生洪謙之間深切的思想交往。1937年,洪謙回國,先在清華大學、后在西南聯大講授“數理邏輯”。1952年院系調整之后,洪謙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學。他的一位學生,高宣揚,今天以華裔法籍哲學家聞名于世。或許,從石里克的認識論到洪謙的數理邏輯,再到高宣揚的后現代哲學,學術雖已迥異,精神依舊傳承吧。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美)富蘭克奈特著,梁晶工作室策劃,王宇、王文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這本書是奈特的博士論文。在經濟系的傳統里,費雪、奈特與薩繆爾森的博士論文至今仍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經典。尤其是奈特論文的第二篇,被他的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生——奈特是芝加哥學派至少五位諾獎得主的老師——斯蒂格利茨譽為是對全部價值理論的無出其右的概括。奈特1911年進入康奈爾大學,先是主修哲學,后來轉修經濟學,并于1916年在阿林楊格指導下,完成了擺在讀者面前的這篇如此出色的論文——斯蒂格利茨認為這簡直就是“奇跡”。 楊格曾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曾在1928年的就職演說中,提出著名的“收益遞增與經濟進步”命題。他與奧地利學派保持著密切的思想親緣性。奧地利學派對美國主流經濟學發生影響的兩條主要路徑,其一是熊彼特,在哈佛大學;其二是奈特,在芝加哥大學。熟悉奧地利學派的讀者不難看出,這兩條路徑,也代表著當代企業家創新理論的兩條相近的思路。 原以為中譯本策劃人會把斯蒂格利茨為197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撰寫的精彩序言當做這一中譯本的序言,可惜,這一譯本所據的是1921年邁弗林原版。不過無論如何,這部中譯本的出版讓我們有理由期待,奈特的另一部著作“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文集”,也將有一個出色的中譯本。 《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孫立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在多次關于中國社會與當代思想的研討會上,孫立平的發言都最受歡迎,其事實充分且語詞尖銳,往往直擊問題要害。多年前,《財經》雜志曾邀孫立平和李強,向杜潤生講解在中國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形成了被孫稱為“總體性資本精英集團”的新特權階層,這一階層壟斷了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內的幾乎一切資源(參見這本書中第412-417頁),以致杜老感慨——切莫讓改革成果付諸東流! 《法律的理念》,(英)丹尼斯羅伊德著,張茂柏譯,新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近年來,我們注意到,臺灣法學界的學術著作及譯本正在對中國大陸的法學界產生重要影響。據法學界朋友解釋,中國大陸的法學研究遠未形成獨立的正宗學術傳統。這一情形致使法學研究十分不同于經濟學研究,后者直接從西方承接了正宗的學術傳統。 羅伊德這本小冊子可謂名家撰寫的法學入門讀物,由臺灣的法學家譯出,深入淺出,文體優雅,曾被指定為東吳大學法理學的輔助教材。 《比較》第21輯,吳敬璉主編,肖夢責任編輯,中信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我們通常不推薦期刊類書籍,但這一輯《比較》例外。因為它收錄了眾多好文章,篇篇皆是精品,其中包括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神經經濟學”創立者弗農史密斯參與寫作的一篇短文“非理性行為的法與經濟學”。 史密斯曾來北京大學參加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十周年慶典,并以獨特的演講風格和佩戴的印第安指環的深厚寓意,贏得了許多學生的喜愛。這篇文章雖短,卻是國內難得一見的非主流經濟學譯本,故而特別推薦給《財經》讀者。- 本刊學術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