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屈建成 通訊員 周前進 范葳 萬霞) 23日,大師仙逝。這兩天來,各大網站開辟專欄,弟子們紛紛趕往武漢!皬埮鄤偂边@三個字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不論圈內或圈外,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了解的或不了解的。
23日14時17分,張培剛的得意弟子巴曙松(微博)的一則微博讓世人知曉了這位發展經濟學奠基人的離去,人們紛紛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悼念。
當天下午,新浪率先在網上開辟專欄,隨后,網易微博、騰訊網、和訊財經微博紛紛推出專欄,搜狐微博的微訪談欄目還特別邀請張培剛的弟子、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作為嘉賓與廣大網友進行了交流。
在網上,網友提問:你怎么評價張培剛的經濟學頭腦?
張燕生答道,他剛去哈佛,進的是商學院,發現教的是個人致富;后來,調整到經濟系,他安心了,他要學富民強國之道,這是一份責任和學術良心。
人們為一位老人的去世難過,也為這位大師唏噓。人們難過的是,中國又少了一位大師,唏噓的是,這位大師是如此的坎坷。
據悉,張培剛的遺體告別儀式將于27日在武昌殯儀館舉行。
“迫害過張老師的人來找他辦事,張老師就對他說:“我可以為你辦事,但我不會和你深交。”
李佐軍:愛國是恩師的精神支柱
昨日6點50分,搭乘最早一班飛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匆匆趕到華中科技大學。手執三炷香,李佐軍在恩師靈前深深鞠躬。他在張培剛門下讀了3年碩士。
這兩天原本有5個重要會議,但驚聞恩師病逝后,他推掉了一切安排。
昨日,李佐軍告訴記者, 在張老師身邊,他多次告訴我們當年為什么要回國,為什么要堅持致力于發展經濟學。張培剛時時告誡他們,我們中國人不比其他任何民族差,我們的社會科學也不應該比任何民族差。張老師回國就是希望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爭得一席之地。
“大多數學者把做研究當做一個職業,而張老師把做研究當做一份事業。”李佐軍說,建國后,張老師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他一直對做研究保持著高昂的熱情,這和他愛國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我本人深受張老師影響,多年來,工作了八個單位,經歷過很多領域。但始終不變的是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這個濃厚的三農情結來源于張老師。張老師的愛國熱情是支撐他幾十年學術道路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深深影響了我們學生!
巴曙松:連發10條微博悼念
“悲痛莫名,提筆不知所云”。23日下午14時17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新浪微博發布了恩師張培剛逝世的消息,一時引發眾人關注。
這兩天來,巴曙松連發10條關于恩師的微博。
1991年,巴曙松以總分第一考上張培剛的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后,巴曙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財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他進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前天下午,記者撥通巴曙松的電話。電話里,他低沉地告訴記者,一切來得太突然,非常悲痛。
巴曙松是張培剛的得意弟子,稱從恩師那收益頗多。在其《閱讀的歷程》中,他說,“撇開其他的因素,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本專業領域的書,還都是就讀學校的一些老師的著作,印象最深的當然要數張培剛教授的成名作《農業與工業化》,剛剛考上研究生的那個暑假,我把這本經典著作反復閱讀,以至對于注腳都十分熟悉……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之大,以至于我現在的論文寫作語氣都帶有濃厚的《農業與工業化》的風格,剛剛開始發表文章的時候,也刻意模仿張培剛教授在書中不厭其煩的注解。沿著張培剛教授的研究脈絡,我開始順藤摸瓜去閱讀那些奠定他思想基礎的著作……”
茶洪旺:張老是一本書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茶洪旺,是張培剛的博士生。他說,張老師是一本書,在書里面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經濟學,另一個部分是人生的哲理學。
茶教授認為,恩師高尚的人格決定了他學術上的高度。
茶洪旺說,他在做關于西部大開發的博士論文的時候,老師教導他說不要去抄二手材料。當他寫到西部大開發的史料的時候,老師讓他去查湖北圖書館的史料,尤其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西部開發的設想,他把相關的書籍都讀了。結果這篇論文獲得了張培剛的充分肯定。
茶洪旺還說,張老師的包容心很強,他對學術上不同觀點的人很包容,在文革期間迫害過張老師的人來找他辦事,張老師就對他說:“我可以為你辦事,但我不會和你深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