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世濟民林毅夫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1:12 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靜 歲末年初,出現“林毅夫現象”,讓他成為媒體和聚光燈的寵兒。 這或許并不是林本人樂見的。這位經濟學家近年來出現在公眾視野里,除了每年兩會期間作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就是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純學術論壇上。 2007年歲末,林毅夫作為首位受邀的中國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發表演講。據了解,登上該講壇的學者中,曾有14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此人們認為林毅夫可能是中國離諾獎最近的人。2008年初,林毅夫“即將獲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消息不絕于耳。這個傳言在本月初成為事實,林毅夫創造了一個紀錄:在世行這一全球最大發展機構60多年的歷史上,他是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 “我想我能夠到世行去,一方面是世行行長佐利克自己認識到,需要把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視角帶進世行,包括理論、政策研究等;另一方面,我作為在中國研究多年的經濟學家,應該把我所了解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有效的政策和觀點帶入世行!绷忠惴蛘J為,中國最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就是“務實主義”,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通過一種漸進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現代的市場經濟。轉型經濟體的目標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而中國通過漸進式的改革過渡到這個目標,就是重要的經驗。 研究經濟于他,不過是“經世濟民”的通道。他曾經說:“研究我國的經濟現實,進行理論創新,才能夠使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貢獻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同行評價林毅夫,他最主要的貢獻在于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特別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代表的趕超戰略轉型為發展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產業帶來的經濟快速、長期發展經驗的研究。” “漸進式改革”支持者 當年在評論中國的匯改政策時,林毅夫指出“沒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他認為漸進式的匯率改革辦法才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一葉知秋,因為這個論調有很深的林氏烙印,他始終是漸進式改革的擁護者。 當年,在總結東歐等轉型國家經驗之后,林毅夫明確提出“反對休克療法”,主張漸進式的改革。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相對承認歷史現實,為政府進行漸進式改革提供了空間。 按照他的觀點,私有化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市場是否透明有效。按照西方理論,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在于國有制度。林毅夫則認為,產權是否私有化與企業自生能力并沒有必然關系。 “市場先于產權”是“企業自生能力”這一理論成立的前提,他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國有企業的關鍵問題并不在產權,而在于其政策性負擔,“只有把政策性負擔(包括社會保障負擔和執行趕超戰略的負擔)剝離,才能談到產權改革! 這就意味著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并不能斷言就是無效的。當年,堅持這一理論的林毅夫與楊小凱的“后發劣勢”等理論有過一場論戰。而林毅夫利用其資源稟賦學術,從比較優勢觀點為中國實際進行的漸進式改革提供了支持。 “比較優勢”理論 早在1988年前后,在經過了對中國舉國體制、趕超戰略的反思,林毅夫逐漸形成了他比較系統的思想,建立了以要素稟賦、政府的發展戰略及其內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礎之上的理論體系,而這也成為理解其經濟學思想和政策建議的“核心”。 新中國一度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發展戰略,林毅夫認為是“典型的趕超戰略”,他認為這種片面發展國家資源相對匱乏的產業的戰略,是形成扭曲價格的宏觀政策環境、資源計劃制度以及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制的根源。 在此基礎上,林毅夫引申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內生決定于其要素稟賦結構,一個國家的發展政策應該以提高要素稟賦結構的水平為目標”的發展理論,而這就是其針對欠發達地區發展戰略理論的著名命題。 這種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就是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棄推行帶有趕超色彩的發展戰略,“最關鍵的必須是按照中國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即充分利用中國當前勞動力多且相對便宜的優勢,去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