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曉波:受傷的何志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 02:50 第一財經日報
我沒有想到“何志毅風波”會鬧得那么大,南方一家周報用頭版及二版兩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此事。看到報紙后,我給還在成都講學的何老師去電話,我說,你其實是一個弱者,可惜你還沒有學會扮演弱者。 我認識何志毅有兩年了,我們走得很近,是因為我們都在干同一件事情,為中國企業的管理案例留一點東西。記得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論壇上,他十分激動地講他想要建立中國企業案例庫的宏偉理想,他的參照對象是哈佛大學商學院那個著名的公司案例庫。他已經有一個宏大的規劃,并且已經用將近10年的時間完成了2500個以上的案例工作。這是一個講起理想來眼睛會放光的人,他似乎已有一個五年的建設方案。 在此前,我了解他,是因為他發起主辦的一些活動,如“中國最受尊敬企業評選”——我曾經聽很多企業家告訴我,這是他們最重視的評選之一,還有“中國管理學院獎”,還有一個社會責任同盟。在很多人印象中,何志毅是一個活躍的社會活動家。 何志毅的經歷不是學院派的,也不是海歸派,他畢業于 案例中心是一個沒有正常現金流收入的“成本中心”,我曾經不解地問何志毅,為什么不開辦一些案例研究的總裁班課程,那一定會很受歡迎。他說,根據某些規定,案例中心不能從事這樣的業務。所以,中心的收入其實就靠他去四處“化緣募集”了,在無比現實的中國企業家里干這種事情,難度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何志毅這次惹禍是因為《北大商業評論》的事情,說他把這本雜志“出賣”了。我不知道為什么后來的爭論都把這個事情繞過去了。據我了解的情況,之前的《北大商業評論》一直是“以書代刊”,稍稍了解中國出版法規的人都明白,“以書代刊”沒有任何的商業價值,因為它不能經營廣告,也不能通過郵局進行征訂。所以,只有找到一個雜志刊號,它才算是真正的雜志,才能真正落地。何志毅通過跟河南出版集團合作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給《北大商業評論》弄到了遲來的“準生證”。如果現在解除這個合作,再回到“以書代刊”,《北大商業評論》就沒有什么商業價值了,甚至可以說難以為繼。這么簡單而明白的事情,為什么沒有人好好地說一下呢。 有一次,何志毅跟我開玩笑說,你不容易,一個人就敢搞企業史。我說,我是那種不會進入任何“體制”的人,商業寫作是我的愛好,寫出來了有人買,我繼續干,如果沒有人要,我最多摸摸鼻子,到千島湖上曬太陽去。而你與我不同,你背負著一個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的大招牌,干不好了,是北大的事,是中國管理學界的事,其實,命苦的是你。說到這里,他就笑。現在,他笑不出來了。 我一向敬重那些有責任感的人。天下的事情,好就好在有那些人。不過,有時候,可悲也可悲在這里。老舍在《茶館》里寫道,我愛這個國家,可是誰愛我呢。他寫的是解放前,今天,中國正逢盛世,個人只要想有所作為,做利國利他的事,都可以找到空間。只不過在一些組織里,老舍式的悲哀依然存在著,無非這次輪到了何志毅。 在我們社會的一些領域,有的“單位”或機構,還是習慣于輕易去動用制度資源,對那些能創造出增量價值的下屬進行“管理”,這當然是它們的權力,從管理角度看也有一定道理,只是沒有誰對這種“管理”的更復雜后果負責。 被剝奪的何志毅,現在是一個受傷的人。報紙上說“教授欺負院長”,但以我對何志毅的了解,他不是一個會欺負誰的人,他從不會欺負合作伙伴,不會欺負學生下屬,又怎么敢欺負上司呢?不過,其實“放下是實地”,這對他來說未必不是一種解脫。而真正受傷的可能是中國管理案例的建設工作,它可能會推遲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還會有何志毅這樣的傻子嗎? (編者注: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吳曉波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