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巫和懋:諾獎得主費爾普斯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6:13 《財經》雜志
巫和懋/文 費爾普斯最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對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間關系的研究完全改寫了經濟學的主流見解 尋找宏觀與微觀經濟學的共同基礎 在得知自己獲得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前,埃德蒙德·費爾普斯(Edmund S.Phelps)談到,每年一到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10月,他都不免聯想起自己的研究生涯。他說:“我知道可能會得獎,但我不知道美夢何時成真,或者美夢能否成真! 73歲的費爾普斯今年終于得償所愿。從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吵醒了他,諾貝爾獎的桂冠終于落到了他的頭上。他也因此獨得約137萬美元的獎金。 在獲獎之后的忙亂時刻,費爾普斯在訪談中主要回顧了自己早年在經濟增長理論上的貢獻。直到哥倫比亞大學召開記者招待會之前,他的同事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醒說,他主要是因為“自然失業率”(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理論而獲獎,他才上臺對此作了完整的陳述。 在一片閃光燈中,費爾普斯回顧了自己一生的研究生涯,談起了年輕時對經濟學的疑惑與追尋。娓娓道來的其實就是師友的啟發,以及經濟學這40年來的演變與進展。 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到,費爾普斯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間關系的研究完全改寫了經濟學的主流見解。從凱恩斯提出對經濟大蕭條的拯救方案后,宏觀經濟學過分擴張地解釋了政府干預的空間。到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主流經濟學的共識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負向關系,稱為“菲利浦斯曲線”,從而認為提高通貨膨脹率可以降低失業率。 費爾普斯率先作了嚴謹的分析,從微觀角度引進了個人決策的要素,特別是考慮決策者對當期和未來宏觀變量的預期心理。他證明,短期內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將導致較高的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率,從而影響工資上漲程度,新的勞動市場均衡將回歸原始均衡而不會產生較低的失業率。 費爾普斯對宏觀經濟關系提供了一個嚴謹的微觀分析基礎,從不完全信息與心理預期出發,說明了短期或許存在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負向關系;但在加入預期心理后,長期將不再存在負向關系。費爾普斯的理論架構,也被稱為“預期強化后的菲利浦斯曲線”。 費爾普斯的理論架構也說明,長期的失業率由勞動市場的各項條件所決定,不受貨幣政策的影響。這樣的失業率又稱為“自然失業率”,任何貨幣政策若想把長期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之下,必然造成通貨膨脹率的連續或加速上升。這樣的見解不但有嚴謹的理論作后盾,也有堅實的實證支持,因而也成為各國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費爾普斯對經濟增長理論也有卓越的貢獻。他考慮經濟增長的福利特性,推導出所謂的“黃金律法則”(Golden Rule)。當我們想求取長期人均消費最大時,儲蓄率應維持在一個水平,使得資本存量的報酬率等于經濟增長。費爾普斯對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也作出深刻的分析,提出發展中國家想趕上發達國家,必須大力發展人力資本與教育。 在總結費爾普斯的學術成就時,諾貝爾獎委員會著重指出他在宏觀經濟學短期與長期的關聯和跨時的取舍上作出的主要的貢獻。 費爾普斯出生在經濟大恐慌的20世紀30年代,父母親都曾長期失業。他在讀大學時期曾想主修哲學,但因經不起父親的再三請求而去試上一門經濟學課,從此與經濟學結緣。年輕的他發現,當時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對失業的分析竟然使用兩個完全不同的架構,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結果。為了找尋一個完整的答案,他決定去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接受經濟學大師托賓(James Tobin,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指導。 然而,他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心中的疑惑。這些疑惑,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他發表關于“自然失業率”的多篇論文后,才獲得解答,也確立了他在經濟學術史上的地位。 費爾普斯一生所追尋的方向,就是在找尋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共同基礎。他在1970年編著的《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的微觀基礎》影響了整個經濟學后來的發展,當代的宏觀經濟學家必須考慮任何命題的微觀基礎。費爾普斯的重要貢獻,在于破除了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藩籬,重新塑造了一個更嚴謹也更關心政策效果的經濟學。-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財經》雜志網站 www.caijing.com.cn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