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總結自己:綜合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5日 01:28 第一財經日報 | |||||||||
思想邏輯與生活邏輯相互應承。劉吉的改革觀與他種種社會經歷有關。劉吉涉及很多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教育學,同時他也擔任了各種情愿和不情愿的行政職務“綜合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劉吉總結自己時如是表達 本報記者 孫榮飛 常菁 發(fā)自天津北京
自從發(fā)表《科學地對待經濟學家》一文對郎咸平進行質疑后,劉吉自己也卷入了改革爭論。 一提到這兩年越演越烈的對改革的質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激動異常,陡然升高的音調使天津大禮堂空蕩蕩的休息室顯得極為安靜。“這純粹是一些人在歪曲歷史事實,煽動沒有歷史經歷的人的情緒。”在4月1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天津論壇舉行期間,劉吉特意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專訪。 已年過70的劉吉,借助歲月的支撐,思考問題帶著更多歷史視野。他堅定評價改革20多年,認為要放入改革前或者更長歷史中考慮。“改革開放符合老百姓利益。對于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改觀,這是歷史漫長時期。我們要有高度的理性,科學發(fā)展觀就是必須按照社會規(guī)律辦事。胡總書記等領導集體去西柏坡就是告誡人們要戒驕戒躁。” 學者·仕途 身陷漩渦,遭到質疑,對于劉吉,并不陌生。1992年對中國經濟改革來說,也是一個關鍵的年頭,當時作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劉吉,正好處于風口浪尖。 類似的經歷,使得劉吉看待問題更為警醒。“知識分子喜歡為農民請愿,但這實際可能導致反方向求解。”現(xiàn)在如果把胃口吊得太高,怎么發(fā)展?如果給予農民高收入,只能是一種道德同情,但解決不了問題,根本道路只有把農民變成工人階級。 劉吉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似乎宏大得不近人情。而他對社會改革的關注和研究追根溯源可以說開端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1989年,一直想做學者的劉吉從研究科學學的學者身份走上了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從政之路。 那時,劉吉有點不情愿,但20世紀80年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充滿激情的時間段。激情催使知識分子擔當大任。在劉吉上任前后,文人王元化在1983年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而作家王蒙于1986至1990年期間任中國文化部部長。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任職期間,劉吉開創(chuàng)并主持了“雙月理論座談會”,即每兩個月一次,邀請上海各界著名知識分子就改革開放,以及經濟、法制、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出現(xiàn)的問題與市委主要領導對話、討論,出謀劃策。不同思想觀點的知識分子都被請來,在“雙月會”上暢所欲言,向市委領導陳述自己的不同觀點。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一邊傾聽、記錄,還不斷提問。 1993年,劉吉調到北京,出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在北京這段時間,我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改革開放的政策。”劉吉總結這段歷程。劉吉常將自己的思考以各種形式傳遞到中南海,作為領導人政治經濟決策的依據(jù)或參考。 1996年劉吉帶領小組考察歐洲、美國,回來后立即向中央?yún)R報考察結果。 劉吉很明確,中國要發(fā)展就需要科教興國,必須發(fā)展知識階層,讓農民受教育。“要讓他們變成工人,變成知識分子,這才是社會主義。” 培養(yǎng)“經濟元帥” 1999年劉吉從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位上退休,當時他只想再回去做研究,達到著書立說的向往之境。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劉吉于2000年回到上海擔任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zhí)行院長。 “這是我真正愿意自己做的事,”對于自己這么大的跨度,劉吉作如此解釋,“上海市領導當時叫我來,我還是不想來。當后來我了解學院的歷史使命后,我就做了人生最后一個選擇——來。那時中國正在進行WTO談判,黨中央認識到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為一種戰(zhàn)略準備,開辦了這個學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管理教育的特區(qū)旨在為中國的管理教育積累經驗。” 思考者總是在追問自我目的。劉吉覺得理論研究終究是為了實踐,經過北京6年研究改革開放的政策,剛好可以到上海來培養(yǎng)貫徹改革開放政策的人才。 建設市場經濟的主角是企業(yè)家,中國企業(yè)需要創(chuàng)造型企業(yè)家。“只有出現(xiàn)大量企業(yè)家,才能出現(xiàn)經濟的元帥、經濟的將軍。只有出現(xiàn)一批這些將才,市場經濟才能獲得穩(wěn)固的重心。”在市場領域,劉吉也自有一套看法。 在新領域,劉吉很得意自己的一個發(fā)明。在劉吉看來,一個企業(yè)家不光智商、情商要高,膽商也要高。劉吉意在為上海開藥方,“上海人前兩者也算高,但只能做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白領,不了不敢創(chuàng)業(yè)。上海人本身成為大企業(yè)家的少。后來我提出膽商,因為沒有膽量抓不住商機。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只賺錢的機器,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必須志存高遠,生財有道。” 劉吉的思想邏輯一以貫之,中國發(fā)展在于工業(yè)化,而發(fā)展要遵循規(guī)律,不能急躁,而改革的成功在于培養(yǎng)大批企業(yè)家。“多少年實踐后才體會這條。”劉吉感慨。 思想邏輯與生活邏輯相互應承。劉吉的改革觀與他種種社會經歷有關。劉吉涉及很多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教育學,同時他也擔任了各種情愿和不情愿的行政職務。多領域的經歷使得他更領會了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發(fā)展需要一種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 “綜合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劉吉總結自己時如是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