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議學人 > 正文
 

侯宗賓:效益是科學發展的核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2日 15:59 《經濟》雜志

  ——在河北、陜西兩省調研的心得

  文/侯宗賓

  最近,我到河北、陜西調研,通過考察兩省的發展實踐,深切感到科學發展必須關注效益,效益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只有提高效益,才能切實地實現科學發展。

  一、向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才是科學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然而這個發展應當是科學發展;只有科學發展,才能解決發展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如能源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就業和保障壓力增大、城鄉差距擴大等。科學發展包括發展速度和發展效益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科學發展。發展速度與效益是辯證統一的,沒有速度,就沒有發展,效益也無從談起;而不講效益,速度就難以為繼,發展也只是曇花一現。從根本上講,效益是發展的目的,速度要服從效益。只有以效益來確定發展速度,才會有真正的速度,效益好了,速度也慢不了。而沒有效益的發展速度,只會是無效的速度,甚至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和破壞。因此,只有以效益優先,兼顧速度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

  效益不僅包括經濟效益,而且包括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在經濟效益方面,衡量指標包括投入產出比、盈利能力、上繳稅金、財政收入與GDP之比、職工收入或居民收入增長指數、對產業鏈的帶動等。在社會效益方面,要考慮就業率、社保率、社會穩定性、人口控制、文化教育、衛生保健、公民道德素質等指標。在環境效益方面,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環境好就有吸引力和發展力,如自然生態環境、市政建設水平、道路交通以及政治環境、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等,都是衡量環境效益的重要指標。資源效益,是過去不太關注的問題,比如土地利用效率、能耗率、人力資源成本、水資源利用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等,都可以反映資源效益的高低。

  這四個效益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經濟建設是發展的中心,這是根本,不能變。因此,經濟效益是中心,這一點也是不容置疑的,沒有經濟效益,其他三個效益就毫無意義。但在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同時,務必兼顧好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沒有這三個效益的同步增長,經濟效益也難以為繼。特別是資源效益的低下必然導致環境效益的低下,同時影響經濟效益的提高,這也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因此,要切實推行科學發展,以提高效益,尤其是資源效益為切入點,保證實現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環境改善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高。

  在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并繼續快速發展的狀況下,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承載力的矛盾不斷加劇,一是能源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強度不斷增加;二是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三是生態系統的整體調整功能下降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從整體上講我國仍在走傳統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能源資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含量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這種粗放的速度型發展模式與科學發展是不相符的。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能源資源儲量有限,一些重要能源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礦產資源種類不全,有的儲量雖不少,但品位低,開采難度大,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一些資源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并且在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浪費驚人,導致資源的產出率、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偏低,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不足的矛盾。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以2003年為例,我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27%、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石油總產量的7.4%,但GDP僅占世界的4%。

  為緩解這一矛盾,只有積極探索效益型發展模式,努力實現發展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資源相協調,才能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才能長期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形勢和階段的客觀要求。

  二、科技創新是提高效益的根本舉措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科學技術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工業化的發展水平和速度,也決定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因此,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保證,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保證,也是向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的根本措施。

  科技創新對經濟效益的促進作用。一是科技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基礎和內在動力。西安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將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04年GDP占全市GDP的1/5,新增生產總值占全市新增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1/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二是產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其附加值也就越高,效益當然更好。陜西楊凌亨通光華制藥公司開發的免疫增強藥—“神舟三號”口服液,其菌種通過太空生物技術,效能提高4—6倍,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三是科技創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工業領域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河北省香河縣世王針織服裝公司,引進國際上較先進的意大利設備,省去織布環節,可直接將大豆纖維織成無縫內衣,100多名員工產值就可達1億多元,平均每件衣服的成本6元左右。四是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因素。科技創新本身可能會產生新興產業,而用創新科技武裝傳統工業,引導經濟要素的流向,開辟經濟發展新的市場空間,也可能形成新興產業,這些都必然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科技創新對社會效益的促進作用。一是新技術產業增加大量的就業崗位;二是使人們生活更方便;三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等。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量子高科集團通過自主研發,擁有3秒鐘顯效的藥物速釋、口腔粘膜吸收、固體軟膠囊制作、藥物增效加工等專利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連一些世界著名制藥企業都找它加工,以提高藥效,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科技創新對環境效益的促進作用。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技術應用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最終還是要依靠技術進步來解決。在西安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安開米公司開發的“開米”牌多功能中性洗衣液、抗菌洗手液、蔬果餐具洗液等產品,就克服了過去洗衣粉污染環境的缺陷,成為難得的環保清潔產品。

  科技創新對資源效益的促進作用。石家莊市常山恒新紡織公司,引進的緊密紡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技術含量很高、較新型的的紡紗工藝,棉紗支數從40支到180支若干檔次,售價比普通產品高出30%以上。而生產同等價值的產品,棉花耗用量比生產普通產品降低近50%;人均勞動生產率可達13萬元,比原老廠高出5倍;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畝土地年創造收入300萬元,比老廠提高了1倍多;生產用水的循環利用率達95%以上,比原老廠提高近20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所產生的效益不是單一的,其作用往往是綜合的和系統的。盡管科技創新是如此重要,但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水平還較低,關鍵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一些核心制造技術長期依賴進口,仍是走“拿來”主義,需要承受大規模引進技術的巨額成本。而一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從保持自身競爭力的戰略利益出發,都會對轉移或轉讓前沿技術更加謹慎甚至封鎖,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我們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能力。要在一些戰略性的、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在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研制上取得突破,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主

知識產權,或技術標準,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使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推動整個國民經濟質量升級。

  三、建設

節約型社會是提高效益的現實舉措

  提高科技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艱辛的努力,而通過節約來提高效益卻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也是可以長久堅持的舉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從長期來說,任何時候都要提倡節約,節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仍然要發揚光大。節約可以提高投入產出比,可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緩減資源消耗速度,可以保護環境等。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也是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是總結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而資源是有限的,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對十三億人來說,每個人浪費一點,數額就驚人;而每個人節約一點,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要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損失浪費,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效益。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主導性作用。在實現資源開發利用的公開化和市場化的基礎上,有償化、價格化,充分運用價格杠桿,通過實行資源價格累進制等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來促進資源的節約。

  節約首先要做好“減量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集約用地,加強廢棄土地的整理工作;二是使用節能設備,或大力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是簡化包裝,強調功能性;四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等。同時,要防止資金浪費和腐敗,堅決遏制那些脫離實際、貪大求洋、追求奢侈、揮霍浪費的形象工程。在消費方面,要講求功能的適用性,杜絕淘汰的隨意性,尤其是對那些容易污染環境的東西,如廢舊電池等,一定要做好回收工作。據測算,每回收1噸廢舊物資,可以節約自然資源4.12噸,節約能源1.4噸標準煤,減少6噸—10噸垃圾處理量。在河北省文安縣蘆阜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廢舊鋼材生意,把較大鋼材用后的下腳料,收購回來后,經過加工再賣出,已經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廢舊鋼材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18億元,利稅1億元,不少家庭年收入都在20萬—50萬元左右,綜合效益很好。

  加強節約技術的研發工作也很重要。在某些方面,由于使用技術的缺陷,要做到節約并不容易。如農田灌溉,采用漫灌方式,就非常浪費水。陜西楊凌秦川節水灌溉設備工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節水設備,可滴灌、霧噴等,既可節水80%,還可提高產量,帶來了很好的綜合效益。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工業生產是單向的“資源—生產產品—廢棄物排放-報廢品”,是將大自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大量消耗和拋棄。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則是閉環式的“資源消費——產成品——原有功能喪失——再生資源”,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最大限度地做到物盡其用,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河北省內邱縣建滔化工公司,主要生產焦炭,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從焦爐煤氣中提煉甲醇、雙氧水等,實現廢氣再利用,大幅降低了焦爐煤氣的排放量。還對廢水實行循環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我認為,科學規劃也是效益,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一是可以避免建設上的浪費。既避免無序建設影響城市美觀,又避免“一個將軍一個令,前任建了后任拆”造成的巨大浪費。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現成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這樣既經濟又實用。保護和建設好已有的森林和水系,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協調。三是可以節約土地。通過統籌城鄉的科學規劃,促進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保障經濟建設的必需用地。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規劃建設新城,提高城鎮的土地承載效益,比如原老城區18.9平方公里,住13萬人,新區只有10多平方公里,卻可以容納30萬人。對一個1000人左右的村莊來說,一般要占地300多畝,如果把它納入城鎮化規劃和建設,只需要100多畝地,既可以節約大量土地,又可以使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觀,村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四是可以提高城市運轉效率。當前,一些城市的交通不暢、生活不方便,與規劃不合理有很大關系。五是可以取得經營城市的效益,盤活一些城市資源,把取得的資金用于解決城市發展的問題。

  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是提高效益的戰略選擇

  從整體上講,我國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處于國際化大生產鏈中的低端,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低,且高消耗、高污染,導致整體效益低下。優化產業結構是節約資源,實現低代價、高增長的有效方式。需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以提高效益和國際競爭力。要按照“在發展中優化、在優化中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區域布局,建立一種以保護好環境、配置好資源為出發點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

  要加強宏觀調控,嚴把產業關。要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并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還要抓住一些重點:一是要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二是要重視和加強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繼續保持輕工業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加快重工業的高層次振興。三是要重視和依靠科技來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產業鏈。

  要嚴把項目關。一是各地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投資項目的標準,如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廢物排放綜合控制要求等,尤其要落實環境第一審批權,并嚴格執法,堅決關閉或改造污染企業。曾有一家外資企業想在河北省廊坊市投資20億元,項目占地3000畝。這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一直缺乏大項目的廊坊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誘惑力,但市政府考慮再三,認為投資密度小,浪費土地資源嚴重,從而拒絕了。

  二是發展項目務必與當地的資源優勢相結合,不適合發展工業的,就不要發展;適合發展旅游的,就全力發展旅游;適合發展種植、養殖的,就全力抓種植、養殖業。不能盲目上項目,更不能遍地點火冒煙。陜西楊凌,原有許多農業、林業類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充分發揮這一資源優勢,將這些院校機構資源進行整合,限制污染工業項目進入,只是圍繞農業高科技做足文章,以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型農業生產資料、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成為全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再如河北省內邱縣西石河村,是一個缺水的丘陵村,該村就通過對荒山坡進行改造,充分挖掘丘陵資源,建成一個8000畝的生態旅游果園,有146個品種,僅此一項,就可使全村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左右。

  三是要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援,減輕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而亂上項目的沖動,以防止低水平的建設,避免把東部沿海地區走過的老路子在欠發達地區重新走一遍,要使全國一起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對于各級政府來說,都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確立發展效益體系,以免盲目沖動。只要有好項目才上,沒有好項目就不要上。不要著急,先保護好資源,建設好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這也是政績。

  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尤其部分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使用落后工藝,從小起步,效益很低,對資源和環境造成很大破壞,需要加快技術改造,或進行企業重組。陜西省銅川市,水泥企業就有25戶,大多是采用立窯生產線的小企業,污塵蔽日,對環境和人們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市政府痛下決心,一是關小上大;二是采用旋窯生產線和新型干法預分解窯生產線的先進工藝。共關掉了100萬噸的產量,又新上了700萬噸的產量,人均產量從幾十噸提高到1萬噸,使整個產量從400萬噸迅速提升到1000萬噸,而環境卻大大改善,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從100多天提高到290多天。

  要根據資源環境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搞資源深加工,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在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可按照循環經濟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和改造,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各企業通過購買的方式將其他企業生產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作為自己的生產原料,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提高資源產出效率,還大大減少環境污染。陜西省榆林市,煤炭資源相當豐富,開始采用循環經濟的模式發展煤炭深加工,建設坑口電站,就地發電;建設煤化工企業,制造甲醇、聚氯乙烯、醋酸、焦油等,形成一條煤電油鹽氣化工產業鏈,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40%以上,將能使1元錢的煤變成100元左右的最終產品,取得較好的綜合效益。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加快發展旅游、金融、物流、文化等產業,可以緩解就業壓力,還可以提高綜合效益。西安市作為13個王朝的古都,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發展旅游產業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效益。僅2004年,就接待海外游客65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2084萬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達154.4億元。旅游業既擴大百姓就業,又增加財政收入;既提高開放水平,又宣傳了西安乃至中國的文化;既改善投資環境,又提高人們的文明水平等。

  五、發展“農廠經濟”是提高農業效益的一項創舉

  目前制約農業效益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農村人多地少,土地資源不足,且化整為零,不利于現代化作業;二是農村市場化發展緩慢,面臨資金不足、信息不暢、產品不適銷對路等諸多問題;三是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從河北、陜西的實踐看,“農廠經濟”運作模式可緩解這些制約因素,提高農業效益。所謂“農廠經濟”,就是用工業化的理念來發展農業,將農業生產進行規模化、流程化、標準化改造,按企業化、產業化運作的一種經濟形式。它能拉近“三農”與市場的距離,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農廠經濟”有助于通過某種方式,如租賃、承租轉包、購買土地使用權、托管、股份合作等,使農民自愿、有償、合法地轉讓土地使用權,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河北省固安縣牛駝鎮南王起營村,560多人只有1000多畝地,通過租種霸州市、永清縣與本縣鄰村的土地,使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京南花卉第一村”。在南王起營村,一些花卉種植大戶還要雇傭數十個當地農民工,年收入一般都在5000元左右。這些“農廠工人”和城里工人一樣,按時上下班,工資可以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并且他們還兼顧了自家的家庭生產。

  通過這種農村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革,可以帶來一些明顯的效益。一是優化了土地資源與勞動力、科技和資金的配置,拓寬了農業投資渠道,增加了農業投入,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產生較大的規模效益。二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三是為城鎮居民和農民提供了再就業崗位,增加居民和農民收入,為工業薄弱地區提供了財源。四是促進了社會分工,有利于加快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進程,使大量的農民迅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五是通過這種轉移,可以保護我國寶貴綠色植被的人口承載力,從而提高環境的整體水平。六是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增強農民素質,轉變觀念,改變陋習,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

  “農廠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細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有效途徑。而對于農產品深加工來說,龍頭企業更是不可或缺。河北省大廠縣的華安公司是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肉類加工企業,1986年引進先進的屠宰生產線,按照伊斯蘭習慣進行生產,打破了國內高檔牛羊肉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在華安公司的示范帶動下,全縣相繼建成了福華、躍華、萬福盛、順達等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23家,形成了龍頭企業群。帶動了屠宰專業村6個和專業戶1000多戶,形成了4個活畜交易市場和7個副產品交易市場,同時還推進飼料加工、畜牧機械制造、運輸、種植等行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大量的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全縣人均養牛、百畝耕地產肉牛、人均提供商品牛3項指標連續九年居全國第一,畜牧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9.5%。

  通過“農廠經濟”,農產品可以像工業產品一樣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益。同時,還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一般地,農業科技的應用,需要企業帶動,需要產業化推廣,才能產生效益,“農廠經濟”模式就有助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陜西省渭南市,通過楊凌示范區推廣種植的“小燕6號”小麥,品質優良,其價格達0.9元/斤,而普通小麥卻只有0.75元/斤,每畝小麥平均增收達60元左右。“農廠經濟”還有助于發展農業循環節約型技術。如通過秸稈青貯和氨化過腹還田技術,實現秸稈——飼料——牲畜——有機肥料——綠色糧食的良性循環,使秸稈不用再被燒掉,既經濟,又環保。

  “農廠經濟”有助于解決農民增收與財政下降的矛盾。2003年中央決定減免農民的農業稅和特產稅,使一些傳統農業大縣的財政收入有所下降。采取“農廠經濟”模式,則可以對“農廠”經營征稅,實現企業致富、農民增收與財政增長的多重效益。這種稅收調節機制,還有助于優化經濟作物生產和糧食作物生產的結構,保證糧食安全。陜西省洛川縣,是個很貧困的農業縣,

蘋果集團公司的蘋果基地面積達50萬畝,2004年銷售收入較上年增長44.6%,而上繳稅金增長了86.3%。

  “農廠經濟”有助于建立新型的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村組織結構。以“農廠”為中心,發展農民合作或協作組織,使農民在市場經濟里不再單打獨斗,增強市場博弈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白家務一帶歷來是瓜果菜之鄉,種植面積達15000畝,但賣難、增產不增收問題始終困擾著當地百姓。為此,白家務鄉及時組織農民成立瓜果菜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種植、倉儲、銷售一條龍系列化服務,一年可為農民增收數十萬元。據統計,廊坊市已經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共142個,這些組織為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可以說,通過“農廠經濟”模式,使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農業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國民經濟正處于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階段,縱觀國內外環境,我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以提高效益為中心,通過科技創新、節約機制、清潔生產、產業結構升級和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舉措,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的協調發展,從而保證我國可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常務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原主任委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