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弟子林毅夫:沒遇到舒爾茨不會成經濟學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03:2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本報記者 安明靜 發自北京 1979年,由于在農業經濟以及發展經濟學方面的突出貢獻,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同年,后來成為這位經濟學泰斗關門弟子的一名臺灣青年從福建金門游水來到祖國大陸,幾經輾轉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開始研習政治經濟學。
這名青年名叫林毅夫,他后來成為中國一流經濟學家、官方智囊團成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20多年后,當頭頂多種光環的林毅夫在回憶當年的這段經歷時說:“我當學者有偶然性,要是沒有碰到舒爾茨的話,大概也就不見得會真正地成為經濟學家。” 不解之緣 最初將北大求學的臺灣青年與經濟學泰斗聯系在一起的,是復旦大學的一紙邀請函。 1980年,即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二年,舒爾茨教授受復旦大學邀請進行學術訪問。在他訪問結束準備回國前,順道到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北大指定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林毅夫擔任舒爾茨的翻譯。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英語基礎好又懂經濟學的青年不多,而林毅夫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 林毅夫出色的英語以及才氣贏得了舒爾茨教授的信任,舒爾茨回國后寫信給北大經濟學系和林毅夫本人,邀請他到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并親自擔任他的導師。 1982年,林毅夫在北京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后來到了芝加哥大學。當時舒爾茨教授已經將近80歲高齡,已經有10年沒有帶過任何博士生。林毅夫入學后,舒爾茨教授破例將其招為關門弟子。 對林毅夫來講,被舒爾茨發現并帶入經濟學殿堂,雖然帶著機緣巧合的偶然性,但對于一生致力于農業經濟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的舒爾茨來講,希望尋找一位能夠傳承衣缽的學生,使自己的學術成果以及經濟思想能夠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得以實踐和運用,卻是一件必然的事情。這也能夠充分解釋為何舒爾茨在耄耋之年,尤其是在已經封門10年后,再一次破例招收林毅夫為入室弟子。 傳承衣缽 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中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楊勛在自己的《心路》一書中這樣寫道:“舒爾茨是發展經濟學家,對農業發展和農民現代化有獨到的見解和論著,對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農村改革極為關注。林毅夫選中國農村改革問題作博士論文,自然會得到舒爾茨的器重和賞識。” 林毅夫這樣評價自己的導師:“舒爾茨教授治學強調經驗事實,并以解決現實的貧困和發展問題為出發點來研究經濟理論”。 林毅夫傳承了老師實證研究的方法。他在論述經濟理論不能解釋我國的經濟現象時說“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我在課堂上也常講我的導師舒爾茨教授,他曾經考察歐洲從工業革命后到現在近三個世紀的主要社會變革,發現重要的社會變革都會受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可是事后證明這些主流思想經常是錯的。” 1986年,當林毅夫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后,他又積極努力促成中國農村研究專家和舒爾茨進行交流。 舒爾茨對于中國農村問題的關注,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另一名學生以及同事———芝加哥大學前副校長、經濟系主任蓋爾.約翰遜。在1980年首次隨同舒爾茨訪問中國后,約翰遜又先后30多次來到中國,將很多精力投入到中國農村改革研究,并且發表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經濟改革、中國農村人口轉移、社會保障、糧食貿易與安全等方面的論文。 “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我在課堂上也常講我的導師舒爾茨教授,他曾經考察歐洲從工業革命后到現在近三個世紀的主要社會變革,發現重要的社會變革都會受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可是事后證明這些主流思想經常是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