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燕
就業問題本來就是我國的老大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尤甚。
“當前的就業情況并沒有好轉。”日前,在2009中國財會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并未回避,但他給出的招數令人鼓舞。
經濟增長與就業周期不對稱
厲以寧解釋說,經濟增長周期跟就業周期不對稱。一般情況下,經濟滑坡在前,就業滑坡在后。當企業的生產開始下降的時候,它并不會立即解雇大量的員工,因為企業在此時還無法準確研判形勢。如果生產一下降就裁員,突然來了大訂單怎么辦?反之亦然。經濟回暖,企業也不會急于大量招工,它會挖掘原有人員的潛力。
就業難與我國經濟特點有關
就業問題為什么在我國這么突出?厲以寧說,這其實是由中國經濟的特點造成的。“中國農村還在釋放勞動力,農民進城也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收入,還要取得與城里人同樣地位和保障。這就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仍然和城鄉二元化問題放在一起,城鄉一體化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
還有一些問題造成了我國的就業難。一是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是吸收農民工最多的產業,可是,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慢,比例小。目前,第三產業占GDP的40%,而西歐國家高達70%還多;二是地域發展差距,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向東部長距離輸送勞動力,給東部地區很大壓力;三是所有制結構,中小企業和農民企業是吸收農民工的主要企業,可是,目前這類企業都存在融資難等問題;四是技術結構,勞動密集型企業過多。我國熟練工人比例只有5%,這與發達國家30%以上的比例差距甚遠。大多數人競爭力差,一旦下崗很難找到工作。
農民工嘗試創業大學生瞄準軟件外包
在厲以寧看來,似乎已經被打上了“死結”的就業問題也有解開之道。
厲以寧建議,回鄉農民的就業問題有兩個解決途徑:一是給予回鄉農民小額貸款,鼓勵創業;二是借林權制度改革正在進行的時機,鼓勵回鄉農民做農民專業合作社。
回鄉農民大多都已無法適應田間耕作的生活。但是,對他們而言,長期在城市打工,他們多少掌握了一技之長。這時,給他小額貸款,開個小店、辦個小作坊,他就能自力更生。同時,林權制度改革正在進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包山養樹。在福建,很多回鄉的農民都被吸引上山了,回鄉農民可以做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集體創業、也是個人創業。
對于大學生,厲以寧指出,大量發展軟件外包業或許是好途徑。他舉例說,從時差看,美國與中國晝夜顛倒,美國公司可以聘請中國人員夜間看管倉庫,通過監控視頻,中國公司可以隨時監控倉庫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告知美國。而大學生畢業兩三個月,馬上就可以充實到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