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 斌
編者按
2008年,中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人民幣持續升值,股市暴跌,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上調到17.5%,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當前的中國經濟。我們在討論這些問題時,無法避開與之伴生的另一個話題——熱錢大量涌入中國。熱錢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熱錢在中國到底要干什么?本期“經濟學人”欄目邀請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湯敏和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聽聽他們對熱錢的看法。
制作本期話題,記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采訪湯敏,他是我國國際金融領域的權威專家之一,對這一問題應該有獨到的觀點。按照湯敏的觀點,我們應該用更合理的方式把中國產品的價格還原成真實的價格,而不單單是用人民幣升值的方式。
穩定收益吸引熱錢進入
《新財經》:6月24日,中國社科院專家張明發布的一個報告稱,中國資本市場上的熱錢數額已高達1.7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基本與中國的外匯儲備相當。您認可這個數字嗎?真正意義上的熱錢是指什么?
湯敏:不太認可,這個數字包括的范圍太寬泛了。第一,除了貿易順差,把所有外資賺的錢、所有沒有解釋清楚的錢都叫熱錢,本身不是一個非常科學的定義。但是,無論說熱錢有1萬億還是1.2萬億美元,大家都在用這個詞,不同的人對熱錢的定義不一樣。第二,如果把熱錢的定義說得太寬泛,會引起政策上的誤導,容易把正常進入的外資全部納入熱錢范疇,容易影響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第三,準確地判斷什么是熱錢,本身就是很困難的事情。熱錢的基本定義是快進快出的錢。不管是快進還是快出的錢,對我們都有危險。出去的錢,都與國家經濟環境變壞有關系。即使原來不是熱錢,在國家經濟發生危機的時候,也要往外跑,“好錢”就變成“壞錢”。反過來,本來是想短期進入投資獲利就走的錢,如果感覺這個國家經濟很穩定,也許愿意長期待下去。所以,判斷一筆錢是不是熱錢很難。
《新財經》:大量的熱錢進入中國主要原因是什么?
湯敏:我們不應該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判斷是什么是熱錢上。不僅要防止更多的熱錢進來,更要防止這些錢怎樣迅速跑出去。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加上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熱錢什么都不用做,放在中國的銀行里,每年就有大約12%的穩定收益,沒有任何風險。有這么高的收益率,熱錢就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有些可能是通過非法路徑進入的,但也可以通過正常路徑進入,中國從來沒有阻止國外不能匯款進來。所以,不解決熱錢在中國的穩定收益問題,大家還會把錢匯進來。
人民幣升值應放緩
《新財經》: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斷加大,這是否與中國產品便宜、人民幣升值有很大關系?
湯敏:是的。中國的出口順差很高,因為很多產品非常便宜。這么低的價格,原因是,一方面是我們污染了環境,用破壞環保的代價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另一方面是沒有把農民工的社保、收入的成本都算進去。很多土地是靠低價從農民手里征收過來,變成開發區。如果把環保的成本、農民工的成本、土地的成本、能源的成本都算進去的話,我們的產品就沒那么便宜。所謂的出口順差很大,所謂的產品便宜,是因為市場被扭曲造成的。比如,我國的石油價格相比國際油價就非常低了,所以,所有與石油有關的產品都很便宜了。但實際上,這么便宜的價格,是靠國家財政與石油企業對使用者的補貼形成的,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的石油公司把自己的利潤壓低形成的。這個相對低的價格,是一個虛假的價格。
《新財經》:那么,如何來提高國內的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
湯敏: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方式是人民幣升值,讓出口商的成本加大,把我國的出口量壓下;另一種方式是把環保的成本加上去,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把農民工的社保加上去,對低價征收的農民土地進行賠償。用這兩種方式都能把中國的產品成本加大。但就目前看,對中國來說,用第二種方法當然更好。雖然成本增加了,但起碼把扭曲的價格改變了,環境變好了,農民工的待遇也提高了。
《新財經》:現在人民幣匯率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這與熱錢的涌入也有直接關系,現在是否需要政府控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
湯敏:我們現在要反思人民幣升值問題。人民幣升值越快、越高,熱錢進入越多。中國在沒有真正解決扭曲的產品價格之前,只用了簡單的人民幣升值的方法來提高價格,這本身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價格。我們應該向國際上講清楚,中國現在正在大力改變市場結構,在加強環保,在節能減排,在加強社會保障,這些都會增加成本。為使這些結構改革能順利推行,我們應該考慮放緩人民幣升值。中國的這種結構性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環保是一項巨大的投資;中國的土地政策、社會保障改革都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完成。所以,人民幣需要保持比較平穩的匯率。一旦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不動,持續一段時間,外資失去升值預期,想在中國賺匯率差價的熱錢也就不進來了,那些想投機的熱錢也會慢慢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