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西方資金和中國經驗的新紐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3:31 南方周末
記者 余力 發自 北京 已有62年歷史的世界銀行即將迎來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同時也是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55歲、頗富傳奇色彩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或許將開始他生命中的另一段傳奇:一月下旬,隨著《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傳言開始確鑿起來——去年7月1日上任的世界銀行新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已提名他出任該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 前世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確認了這一消息——他在去年已聽到相關說法。多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世行高級官員與他判斷一致:雖然這一任命仍需經世行理事會投票通過,但已“變數不大”。 如果任命獲通過,林將是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或許稍有意外,但沒有人吃驚于佐利克的選擇——2005年9月,在“中國威脅論”的喧囂中,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佐利克開創性地提出中國是“利益攸關方”(stakeholder),這一新詞迅速流行,成為人們談論國際關系時的首選用語之一。 事實上,所有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表示,“對林的任命首先意味著對中國的承認”。 去年底,這一任命已顯現端倪。 10月22日,履新不久的佐利克在世行理事會年會上發表長篇演講,演說中,他專門指出,“兩年前,我提出中國在其成功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成為一個國際體系中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在負起責任的同時,也應該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代表權。” 12月14日,中國在德國柏林宣布向世行所屬的國際開發協會捐資,首次成為捐款國。同一日,佐利克抵達中國訪問,他評論說,“此次捐資意味著中國從一個成功的國際開發協會受援國上升成為一個全球合作伙伴。”同時,他“希望更多的中國人加入世行工作,包括高層職位,以深化世行與中國合作的基礎”。 中國的捐資更多是一個象征性的表態,但佐利克和世行對中國的需要則是現實而迫切的,無論是她的參與還是它的經驗。“以前是世行幫助中國,現在中國和世行需要互相幫助。”曾在1992-1997年常駐中國、現為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華而誠坦言。 未上任時,佐利克已面對質疑——并非針對他的能力,而是關乎他的美國人身份。成立60年來,雖然成員國不斷增加,但美國和歐洲一直在世行和IMF這兩個國際經濟組織中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世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IMF總裁由歐洲人把持一直是慣例,但在諸多批評者看來,這一慣例已不合時宜。前任行長沃爾福威茨的丑聞更激發了抗議的聲浪。 關于高層人選和話語權的爭議僅是溢出的巖漿,它們的下面,是廣泛的發展中國家長久以來的失望——由于固執地以西方的標準為前提發放貸款、提供援助——這些標準在1989年被總結為“華盛頓共識”,以自由化、私有化和緊縮財政為主要選項,世行并未使受援國擺脫貧窮的陷阱。“1990年代末,拉美的失敗導致了對華盛頓共識作為發展和復興的信條的普遍的抵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評論說。 而并不被看好的中國卻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長達30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從一個貧窮、饑餓而封閉的計劃經濟農業國蛻變成全球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已有的共識搖搖欲墜,秉行其道的世行和IMF被譏諷為年華老去、魅力不再的遲暮老婦,“思考者及精明的談判者”佐利克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不僅因為這個國家足夠大、足夠重要、開始變得富有、無法忽略,更因為這個國家的經驗可能有用——盡管何謂“中國經驗”,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國際上都遠未形成共識——但依然是最有可能性的選項。 在對中國人的任命之前,他已成功任命尼日利亞前財政部長為世行常務副行長。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