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金明:外企留置利潤擾動外匯管理政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7:34 《當代金融家》
文/毛金明 外匯管理政策面臨著新問題:中國對外商直接投資利潤處置一直沿用“寬進嚴出”的傳統管理模式,忽略了對留置境內存量利潤的監測分析,而將管理重點置于“利潤匯出”和增資再投資環節的真實性審核上。但是,當前外資企業越來越傾向于把外匯保留于現匯賬戶,而企業對留用利潤處置的選擇,常常與外匯管理的政策取向相悖離。 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在境內大量滯留,將增加中國外債管理難度,影響信貸政策實施效果,助長樓市泡沫、股市泡沫風險,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導致中國稅源不斷流失,加劇外資稅收空洞化傾向。 利潤如何處置? 以山西為例。 截至2007年9月底,山西省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836家,剔除因經營不善、環保不達標、注銷終止、吊銷及轉內資的企業外,實有外商投資企業649家,參檢率為100%。 從年檢結果看:已投入生產的583家企業,盈利122家,凈利潤5.86億美元,未分配利潤4.79億美元,其中外方未分配利潤4.36億美元。 2006年參檢外商投資企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合計19.05億美元,較年初增長5.43億美元,增幅39.90%;以外幣計價的負債合計18.14億美元,較年初增長4.85億美元,增幅36.48%;實收境外資本12.87億美元,較年初增長4.65億美元,增幅56.63%。 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查詢結果顯示,2006年至2007年9月底,全省只有75家外資企業通過銀行發生利潤匯出業務,計113筆,5366萬美元。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在整體經濟環境良好、工業企業盈利普遍增長的背景下,山西省的外商投資企業數量逐年遞增,盡管盈利企業數量少,但總利潤水平不增反降。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外匯賬戶政策趨于寬松的背景下,無論出于投資或投機目的,外資企業越來越傾向于將外匯保留于現匯賬戶。與此相應,外匯利潤匯出逐年減小、應付外匯股利占比逐年下降,利潤再投資或轉增資逐年增長。 為何留置利潤? 財稅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根據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人民幣利潤如果是投資于一般企業,可享受再投資部分已納所得稅稅款40%的退稅優惠;如果是出口企業或者先進技術企業,可享受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稅款全額退稅優惠。再投資退稅和對外資企業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極大地增加了人民幣利潤在境內繼續投資的吸引力。 擴大企業投資規模。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為境內外資企業的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對中國經濟總體增長的良好預期,又促使在華外方投資者選擇使用未分配利潤或者已分配未匯出利潤進行再投資和增資,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 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強烈。匯改后,由于中國的貿易順差、國際收支順差持續大幅增長,人民幣仍在繼續升值,因此,許多外商選擇將其利潤在境內投資,以獲取投資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收益。 追逐國內房地產、證券市場的投資收益。近年來,在國內房地產投資火熱的情形下,少數外資企業選擇將利潤投入商品房的炒作買賣之中,而快速上漲的A股股指,吸引了一部分外資企業將未匯出利潤投入股市,在滿足高流動性的同時獲取穩定的高收益。 虛假外資企業利潤滯留境內的實際需求。虛假外資企業的利潤從根本上來講是內資企業的利潤,境外并沒有實際投資人。因此,這類企業多選擇將利潤在境內繼續投資。 管理縫隙 按規定,銀行在辦理企業的利潤匯出后,要在外匯登記證上詳細記載利潤匯出的時間、金額等情況,而調查發現,未有一家銀行在企業外匯登記證上作利潤匯出記載。按規定,銀行應在每月初5個工作日內以報表形式將上月外資企業利潤匯出或股息、紅利情況上報所在地外匯局。而實際工作中,銀行從未按規定向外匯局報送《統計表》,導致外匯局不能及時掌握企業利潤匯出信息。 外匯局由于注重對資本金流入的管理,忽視對外商投資企業后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外方利潤的管理,忽視外方利潤的存在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目前,外匯管理部門現有業務系統缺乏對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的監測功能,只有在企業利潤匯出后,方可通過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監測系統獲得相關信息,或年檢時對企業利潤情況了解一二,導致外匯部門很難全面、及時地掌握外商投資利潤方面的信息。 會計師事務所本應具備“經濟警察”的職能,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是外匯局、銀行確認外資企業利潤真實性的重要依據。但是,由于企業財務審計全面市場化,會計師事務所普遍存在重效益輕管理現象,部分事務所為爭拉客戶,對外資企業不進行認真審計,也給外匯局監管和銀行辦理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帶來較大難度。 五大不利影響 -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在留用利潤的處置方面,企業掌握主動權,外匯局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利潤是否匯出、何時匯出、匯出多少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具有相當的流動性、投機性和不確定性。為了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對留用利潤處置的選擇常常與外匯管理的政策取向相悖離: 當外匯資金流入增加、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時,外匯管理的重點是控制流入、引導流出,而企業的意愿是繼續將這部分資金留在國內;反過來,當外匯資金持續流出、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時,外匯管理的重點是控制流出,可企業為了避免匯兌損失,會加速將資金撤出。 因而,對于外匯管理而言,這部分留置境內的存量利潤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將構成威脅,一旦國際收支發生逆轉或者人民幣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大量資金隨時都有可能集中購匯匯出,具體時間和金額又難以預測,這將會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場穩定造成一定沖擊。 -影響信貸政策實施效果,加大宏觀調控難度。如果外方利潤滯留境內的主要用途是用作企業流動資金,以解決融資難題,可能對沖信貸政策的調控效果;如果這部分資金可能既不購匯匯出境外,也不在境內用于增資、利潤再投資,而是直接以人民幣資金作為內資投入到外資限制進入的行業,可逃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限制,給國家投資規模的調控增加了難度。同時,留置利潤加劇了銀行體系中貨幣流動性過剩的趨勢,增大了銀行體系的風險。 -擾亂地方市場經濟秩序。部分企業將未分配利潤通過虛假增資、減資等手段,在不增加絲毫資金投入的條件下,以利潤轉增資方式將留存利潤用于補繳投資者未繳足的資本金,既實際享受了利潤轉增資的退稅優惠,取得超額收益,又符合國家規定的利潤轉增資,規避了相關部門的監管。但不可避免地,這樣做會擾亂地方經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 -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人民幣強烈的升值預期吸引了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的滯留,而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的滯留又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大量外資企業資金進入樓市與股市,推高了中國樓市和股市的資產價格,造成樓市與股市的泡沫風險。 -造成國家經濟資源流失,加劇不公平競爭。國家給予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實際也是一種經濟資源,在存在虛假外資的情況下,這種經濟資源讓渡的范圍不免擴大,出現向“假外資、真內資”企業的讓渡,造成國家經濟資源的極大流失。同時虛假外資的大行其道,大大削弱了中資企業的競爭力,使中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很不利的境地,違反了WTO的“非歧視性”原則,加劇了不公平競爭。 對策思考 -加強對外資企業利潤增資和再投資的監測。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管理體系,適時掌握和監測外匯投資企業利潤動態,加強對人民幣利潤增資、再投資重點企業的跟蹤監測;將外資企業利潤存量納入外債統計監測范圍,增加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系統中人民幣利潤增資、再投資統計科目,設立人民幣利潤再投資異地查詢、匯總功能;加強對外資企業外匯收支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對大筆金額和高頻次匯出利潤的企業要重點監測。 -調整對外資企業利潤增資、再投資的稅收政策。外經、財政、稅收、外匯管理等部門應協同研究,合理引導對外資企業利潤增資、再投資。進一步優化投資產業布局,嚴格控制低端產業或競爭性外資的引入,遏制劣質外資搶奪本土經濟市場的局面,取消對人民幣再投資資源、能源類出口創匯型企業的鼓勵措施,加大對高科技高附加值外資企業人民幣再投資的支持力度。充分對利用聯合年檢優勢,加強對長虧不倒、虛假出資等違規嫌疑企業的懲處力度。 -加大對人民幣利潤合法合規性審查力度。完善外資企業利潤評估體系,會同財政、稅務等部門出臺對會計財務審計中介機構的管理辦法,建立資格認定制度,對從事外匯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經外匯局培訓和考核,經其主管部門認定后方可從事外匯審計業務。對已取得外匯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從業檔案,對其在外匯局的年檢審計以及日常專項審計中的違規行為記錄在案,定期向其主管部門通報,對情節嚴重的,建議其主管部門取消其外匯業務審計資格。同時,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加強與工商、外經、稅務等部門的協調,從源頭上杜絕將虛假外資所形成的利潤作為人民幣利潤進行增資和再投資。 -健全對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的統計監測。外匯局通過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外資企業利潤項目外匯支出情況的統計和監測。根據外匯年檢、國際收支申報等信息,對外資企業的經營、利潤分配及匯出情況做到及時準確把握,摸清底數。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及時對銀行、企業進行現場核查。同時,建議銀行的外匯賬戶系統與外匯收支(含結售匯)會計處理系統進行對接,使賬戶系統的外匯收支數據直接來源于日常的會計處理,保證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等外匯收支統計的全面和準確。 -加大對外匯指定銀行的監管力度。外匯局通過強化現場檢查和完善非現場監管等手段,監督銀行加強內部管理,嚴格按照外匯管理規定,認真全面地對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匯出材料進行審核,監督銀行在保證利潤匯出審核材料齊全和真實的同時,不斷提高業務操作的規范性。定期對銀行辦理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匯出等外匯業務進行專項檢查,對銀行未嚴格審核材料、企業有利潤匯出而銀行未及時登記、未向外匯部門報送外商投資企業匯出利潤或股息、紅利報表等違規行為,嚴格按照外匯相關處罰辦法進行嚴厲查處。 (作者簡介: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局長,高級經濟師)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