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永定:反通脹要謹防誤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2:59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展望2008 權威專家系列訪談之一 余永定:反通脹要謹防“誤傷” ——專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 在執行以反通脹為主要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時,要注意防止“超調”,貨幣政策還要提高精確性,要防止造成 “誤傷” 外國投資者除考慮相對收益等因素外,還要考慮中國的資本管制、交易成本、市場風險等因素。是不是中美利差消失,資金就一定流向中國?我認為不一定 資本管制越是無效,升值的速度就應該越快 調整要素價格是必要的,但這種調整必須以不進一步惡化通脹形勢為前提。要素價格的調整會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但它不是促進貿易平衡的工具 □本報記者 郭鳳琳 2008年無疑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無論是來自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還是國內的通脹壓力,都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縷縷陰影。 在此背景下,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該如何出手?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他認為,目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較大通脹壓力并存的局面。因此,在執行以反通脹為主要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時,要注意防止“超調”,貨幣政策還要提高精確性,要防止造成 “誤傷”。 2008年出口面臨不確定性 記者:您認為2008年宏觀經濟走勢最值得擔憂的問題是什么? 余永定:原來比較擔心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盡管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甚至還可能惡化。但政府已經確定了“雙防”的方針,如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能夠得到很好貫徹,相信2008年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都能較好控制。 我現在比較擔心出口。一方面,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減速,美國經濟增速或下降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速度正在加快。從理論上說,世界經濟增速(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速)下降和人民幣升值,通過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會導致中國的出口增速下降,進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假如2008年順差增速降為0,即維持2007年的3000億美元左右規模,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中國GDP增速可能會下降3個百分點。這就到了經濟增長必須保證的底線。如果順差零增長或負增長,中國應該通過刺激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抵消外部需求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貿易順差增速下降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免影響實現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9%的目標。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貿易順差是結構性的,即使世界經濟增速放慢、人民幣升值加速,2008年中國貿易順差還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中國貿易中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超過50%。由于加工貿易中進口與出口高度相關,進口會隨出口減少而減少,因而貿易順差不會隨出口的減少而等量減少。 但是,在加工貿易占支配地位的情況下,貿易順差的價格彈性較小,其收入彈性卻可能較大。在加工貿易中,因出口減少而閑置的資源很難向非出口部門轉移,增加進口替代產品的生產。因此,出口(或增速)減少會導致貿易順差(或增速)減少,并造成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貿易順差增速下降,甚至貿易順差減少本身不但不是壞事,而是調整經濟結構所必須的。但事情不能做過,我們不能不考慮“過調”的情況。 中國的各行業協會都應該對2008年的出口形勢作出預測,在此基礎上,政府應該制定出預案。宏觀經濟部門,如發改委、央行、財政部和商務部等,必須加強協調,考慮如何刺激內需來彌補外需不足,以及如何讓出口企業和失業工人平穩轉型,避免產生經濟、政治上的不穩定。在這一過程中,財政政策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貨幣政策工具應多樣化精確化 記者:對于通脹壓力和產能過剩并存的局面,宏觀調控政策如何才能不“一刀切”? 余永定:經濟學上存在所謂“有多少目標就應該有多少手段”的說法。在面臨多重目標的情況下,為實現目標,必須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既要防通脹、又要防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多種政策手段。例如,應該在使用貨幣政策抑制通脹的同時,使用財政政策防止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滑。又如,為了減少流動性過剩,可以繼續對沖,但進一步緊縮,可能會造成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減少,進而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產品供給。此時,某種具有針對性的信貸控制恐怕就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次優解決辦法。再如,在通脹預期已經形成的情況下,進一步對沖不一定會改變“儲蓄搬家”的現象。要防止居民持幣意愿進一步下降,就需要提高存款利率使實際存款利率為正。所以政策工具,包括貨幣政策工具應該多樣化(“多種”化),從而使工具的運用“精確”化,否則就會“脫靶”,就會造成誤傷。 應努力接近正利率目標 記者:加息可以起到抑制通脹的作用,但現在中美利差進一步縮小并趨向反轉,很多人擔心這限制了央行加息的空間。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余永定:到目前為止,似乎還不必為這個問題過分擔心。正如前幾年經驗所證明,外資流入主要是投資具有高回報率的資產市場。可以稍感安慰的是,現在國內資產價格都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外資流入的積極性到底有多高需要進一步研究。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外國固然有很大吸引力。但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外國投資者除考慮相對收益等因素外,還要考慮中國的資本管制、交易成本、市場風險等因素。是不是中美利差消失,資金就一定流向中國?我認為不一定。 當然,隨著中美利差進一步縮小、隨著中美資本市場形勢的變化,央行最終會喪失升息空間。但現在還不存在這個問題。我以為限制升息空間的因素目前還主要來自國內而不是國外。例如,必須考慮加息對按揭貸款的影響,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等。 至于加息幅度,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這是一個要由央行根據實際情況摸索的問題,很難根據理論推斷。正利率是個方向,何時實現應由央行來把握。但有一點要讓大家明確——央行在努力接近這個目標,而不是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由于產能過剩的存在、房地產借貸市場的脆弱性以及2008年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加息應是漸進的,其效果應是逐漸積累的,不能指望馬上見到功效。 名義匯率升值可“一石二鳥” 記者:您認為下一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重點應是什么? 余永定: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匯率越來越多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 我個人認為,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應該考慮幾個因素:第一,使匯率水平能隨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吸收因中外利差縮小所產生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從而為利率政策的運用提供必要空間。第二,獨立于升息的需要,利用名義匯率升值抑制通脹,從而減輕升息壓力。第三,獨立于宏觀調控的考慮,從改善國際收支結構的需要出發,允許人民幣適度升值。第四,資本管制越是無效,升值的速度就應該越快。第五,嚴密監督進出口的變化,避免出現匯率的“過調”。第六,是否已經準備好必要的金融工具,使企業能夠鎖定匯率風險。 應該明確,升值速度并非越慢越好。例如,升值過于緩慢,會使外國資本(這里指通過合法途徑流入的外資)得以從容不迫地廉價購買中國資產,或取得套匯、套利收益,造成中國經濟的福利損失。 在綜合考慮以上幾個因素后,我們或許可以推導出一個最優升值路徑。但這在現實中是無法做到的。決策者只能通過試錯摸索出一條盡可能好的升值路徑。 記者:現在關于加快人民幣升值以緩解通脹壓力的呼聲越來越強。如何看待匯率在抑制通脹中的作用? 余永定: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中,信貸緊縮、對沖、加息等都是必要的,但對實體經濟都有負面影響。這時讓匯率升值,雖然對出口有沖擊,但可以使進口價格下降,從而抑制通脹,因此應該讓匯率政策分擔央行貨幣政策的負擔。 不過,在抑制通脹的過程中,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不能認為匯率可以扮演一個主要工具的角色。雖然匯率政策客觀上有助于抑制通脹,但它終究是貿易政策工具。央行還是要在抑制通脹這一目標引導下,主要運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貸款、提高利率等抑制通脹。為了使央行有運用貨幣政策抑制通脹的空間,央行有必要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有更大的靈活性。用西方經濟學的語言,就是對匯率要更多采取“善意忽視”的態度。2003年以來對匯率的討論一直是圍繞著如何改善貿易順差和國際收支平衡這一問題進行的。在當前的討論中,又加入了通脹這一因素。無論如何,利用名義匯率升值抑制通脹的設想要比利用通脹、提高工資等辦法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主張合理得多、副作用小得多。同其他主張相比,只有名義匯率升值具有既有助于改善國際收支平衡又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的“一石二鳥”的作用。 調整要素價格是必要的,但這種調整必須以不進一步惡化通脹形勢為前提。要素價格的調整會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但它不是促進貿易平衡的工具。 2008年注定將是中國經濟不平凡的一年,挑戰和機遇并存,不確定性與增長共生。無論是來自外部的美國次債危機走勢、還是國內的通脹和經濟形勢,都顯得撲朔迷離。如何準確把握2008年經濟大勢,無疑是投資者們都想獲得的答案。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權威訪談,借專家的慧眼,瞭望經濟金融風云變幻。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