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浩: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仍將持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 14:33 《新財富》
作者: 王志浩 中國擁有著世界最龐大的制造業勞動力大軍,因此任何有關勞動力的變化都可能對國內乃到全球經濟帶來重要的影響。過去我們通常關注于短期內通貨膨脹、利率以及匯率的變化,現在是時候把關注重點放在能影響中國經濟趨勢的長期因素上。顯然,勞動力的變化趨勢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研究發現,中國的官方數據高估了目前城市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未來中國仍將在國際上保持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 城市勞動力真實工資水平比官方統計低30%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3月,中國平均工資比去年同期上揚了17%,為1824元,是2002年中期以來的最快漲幅。而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勞動力工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基本與同期名義GDP的增長水平保持一致(圖1)。 我們認為,官方以上的統計數據高估了城市勞動力的真實工資水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取樣本的局限性。官方調查的樣本包括了3800萬國有企業員工、約1000萬公務員、3400萬事業單位員工、800萬左右的國企員工以及一些大型的外資企業員工。這一總共覆蓋1.1億員工的樣本明顯以占上世紀50-70年代經濟主導地位的企業為主,首先將現在在國民經濟中比較活躍的大部分私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排除在外。其次,官方的統計也不包括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而目前大約有1億農村人口在城市從事著各種不同的工作,他們的工資水平要明顯低于其他城市勞動力。最后,樣本抽取的公司多為制造行業,多數身處服務行業的企業沒有包括。根據我們的推算,中國城市勞動力人口約為3.3億,是官方統計數據的3倍(官方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市勞動力人口約2.73億,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城市勞動力僅為1.74億,這兩個數據都低于城市勞動力的真實情況),因此,官方的這一樣本并不全面。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由于多數事業單位工資是由財政部簽發的,如果將事業單位等同為政府部門的話,則公務員占據了樣本的40%,遠高于實際比例,而公務員的工資和各種補貼都有明文規定。 對于1.1億(絕大多數為國有企業員工)城市勞動力人口的真實工資水平,官方統計大概比實際水平低估了10%。而1億左右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工資水平,國家發改委進行的全國農村調查顯示其2006年的平均工資為953元。我們的調查發現上海陸家嘴普通建筑工人的平均工資為800-900元/月,與北京建筑奧林匹克運動館的工人工資相當。因此,發改委的統計數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過,技術工的工資比非技術工要高一些,大約為1297元/月(受調工人中為非技術工的比例高達5/6)。最后剩下的其他1.2億城市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工資水平大概為1000元(2006年,中國132個不同地區的平均最低收入為500元,據我們估計這部分人口的平均工資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將以上三組工資平均,得出2006年城市勞動力的平均每月扣稅后的實得工資為1123-1304元,比官方1750元的水平低了25-36%。 此外,官方的統計數據還高估了中國城市勞動力工資的實際增長水平。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的2002-2004年中國制造業工人平均工資,我們估算出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分別為802元、855元和953元,分別比上一年名義增長了3%、7%和11%。由于2005-2006年的CPI增長慢于制造業工人工資水平,因此實際工資增長強勁,但仍然低于國家統計局統計的2006年15%的增長水平。我們估計,中國城市勞動力實際的工資增長幅度在9-10%左右。 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仍將持續 我們的統計還顯示,盡管工資水平出現了增長,但中國的制造業勞動力仍然相對便宜。據美國勞動局2002-2004年的數據推算,2002年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時薪為4.73元,2007年為7.32元,上揚54%。按每周工作45個小時計算,目前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大致為1317元。由于一般認為在美國花4美元購買的東西在中國只需花1美元,因此中國的制造業工人1小時掙0.91美元,其購買力相當于美國工人的3.64美元/時,也就是7862美元/年。而目前美國制造業工人的時薪為24美元,年薪46000美元。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僅為美國的3%。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例如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僅為墨西哥的25%。在中國工資水平增長的同時,其他各國的工資水平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揚。不過,目前中國的平均工資已經超過了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以及泰國。也有一些調查顯示,印度和越南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便宜(圖2)。 由于中國各地的最低工資水平和稅收體系地區間的差異極大,因此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可能是內陸地區的兩倍多,這意味著盡管中國整體的勞動力成本在增加,但仍有些離沿海港口并不遠的城市提供著低廉的勞動力。2006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平均工資分別為1236元/月、899元/月和783元。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2003-2006年,東部地區工資的增長幅度為17%,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增幅分別為35%和25%,這表明中國收入不均、技術水平失衡的狀況正在改善。 盡管中國勞動力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生產力的水平仍具優勢,因此許多企業只是將工廠遷往內地而非搬離中國。對來自中國臺灣、香港的企業而言,中國內地與東亞、東南亞的國家相比還具有文化、語言和運輸上的先天優勢。 中國有些專家認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已經迅速消失,而作為世界上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中國正在全球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這是因為外國企業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創造了巨大的利潤。中國應該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創新、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向價格鏈的上游發展。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給予汽車制造、機械和船舶行業最大程度的稅收優惠。對此,我們有疑問,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制造業勞動力的國家,并且人均工資少于1美元/時,對上述行業的政策傾斜究竟會給中國帶來多少實際利益,產業的升級又會給多少普通工人帶來實際的利益? (文章摘自渣打銀行系列報告) 作者系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學家 周瑩/譯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