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劉煜輝:中國通脹和流動性過剩的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14:15 《中國金融》

  - 劉煜輝

  中國通脹輸入型特征明顯

  通脹本質是貨幣過多導致的貨幣貶值,源頭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濫發。自2001年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后,美國就在不斷地轉移經濟調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動性源源不斷地注入世界經濟體,過去五年全球官方儲備增長了1.5倍,達到5萬億美元。美元的背后沒有黃金的支持,而美國政府債券的背后也沒有美國國內儲蓄的支持。故此,這種只由紙幣而不是黃金支持的信用創造不可避免地經常導致全球范圍內以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暴漲為特征的信用泡沫。當這增加的3萬億美元的貨幣注入到對美貿易順差國的銀行系統時,這些國家就開始了一個制造泡沫的過程。商業銀行開始擴大信貸規模,經濟空前地繁榮,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價格以及企業利潤急速上漲。由于每個產業都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它們都建造了多余的生產能力。當投資和經濟成長異乎尋常地加速時,資產價格的泡沫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

  從2001年底到今年9月中旬,反映國際市場核心原材料商品價格波動的CRB指數已經累計上漲了133%,5年來黃金從260美元/盎司上升至760美元/盎司,原油從20美元/桶上升至80美元/桶。從2005年開始不到兩年時間,全球玉米價格同比已上升86%,棕櫚油價格上升46%。

  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濫發,向中國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導致中國財富的稀釋(高價原材料輸入而低價制成品輸出),使得中國國內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日趨沉重。換句話講,中國當前價格上升具有明顯的輸入型通脹特征。

  全面通脹還是結構性通脹:關鍵看預期

  有人認為此次物價上升主要是短期食品價格上升所帶動,中國的核心通脹率并不高,未來很難形成全面的通脹。

  筆者認為,核心通脹率對于一個不是消費需求主導的經濟體來說毫無意義。未來是否會形成全面的通脹關鍵要看預期。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經濟體中充斥的貨幣實在是太多了,人們只能尋求一些供給彈性小的資產保值,因此年初以來房價、股價暴漲,資產價格的持續暴漲給人們以強烈的貨幣貶值的預期,一旦這種貨幣貶值預期強化并擴散,人工成本的壓力、地價的壓力等必然會推動制成品價格的全面上升。

  中國的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全展開,煤電油運的價格由于政府的控制而大大低于國際水平,

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而保持低通脹的關鍵,主要來自于民眾對于政府控制價格的信心。中國已經進入了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如果結構失衡進一步加劇,我們面對的就不僅僅是通貨膨脹的問題了。

  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源

  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一方面是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由于擁有貨幣權,美國可以向世界其他經濟體轉移經濟調整的成本;另一方面是世界也必須有相應的經濟體能夠吸收美元貶值的沖擊,否則這個游戲就會以金融危機的方式嘎然而止。轉軌的中國經濟無疑充當了這一角色,由于政府對要素配置與定價的管制,要素價格被扭曲,降低了整個經濟的生產成本,高額的投資超預期回報導致全球的資本向中國涌入。

  如此,我們的產業利潤被明顯提高,企業投資明顯增加,很多產品的國際

競爭力也會暫時增強,進而產生了投資過度(特別是政府直接和間接主導的投資過度)、出口過度、貿易順差太高和消費不足、本幣升值壓力加大、流動性過剩等。一系列結構失衡現象,大大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風險。

  顯然,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失衡問題,是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綜合體現。當前物價的上漲、信貸投資擴張、內需不足、流動性過剩、貿易順差激增等等所有這些矛盾的因果乃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獨立的存在。

  經濟結構失衡所產生的問題不是貨幣政策所能完全解決的,流動性“閥門”另一頭的控制方不在中國(事實上中國的央行已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央行了,8個月內,7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5次加息,還發行了數千億元的定向票據),即便央行做到了全部對沖,用不了多久,流動性又會像潮水一般涌來。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誰越主動,就意味著誰承擔的調整的成本越多,這事實上成為了一種國家利益的博弈。美國在發生次貸危機后,盡可能把經濟調整的成本往外面引,降息、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加速美元貶值。而中國要從流動性過剩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核心在于改變在中國投資的超預期回報現狀,從根本上扭轉國際資本流向,改善中國的國際收支。

  因此,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成為中國改善經濟結構失衡的重中之重。只有當要素市場價格上漲成為投資規模和經濟增速的“自動減速器”時,市場機制才可以說真正得以確立。同時中國所進行的結構性變革,如資源要素價格、收入分配體系也必然能夠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使之向著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中國要素資源以及制成品價格上漲由此可能導致美國貿易赤字惡化,必然倒逼著美聯儲作出

利率調整,全球的需求以及中國外部的流動性都會自然減少,中國出口需求也將減弱,國際收支失衡得以改善,本幣升值壓力也會減小,從而有利于改變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局面。

  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就未來結構性改革而言,筆者認為關鍵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根據稀缺程度和社會選擇對資源的使用進行調控,如加大稅收、利潤上交國家、限制資金利潤使用、履行環保義務等,嚴格管理資源行業,為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奠定基礎。

  二是放開私人資本進入壟斷產業的限制,形成競爭機制。壟斷不打破,國有企業上繳紅利變得毫無實質意義,因為壟斷部門完全可以向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轉嫁成本(包括資源稅和環境稅),如此,資源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很可能遭遇到利益集團以全面物價上漲為借口的阻撓。

  三是要將過高的政府儲蓄率降下來,減少財政對競爭性行業的轉移支付;加強政府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的作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大勞動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等,這些都涉及到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四是要大幅提高個人收入,大幅降低個人所得稅。

  五是通過抑制并扭轉房價暴漲來控制通脹預期。房價暴漲必將產生強烈的貨幣貶值信號,并使消費者對通貨膨脹有所準備。如果通脹預期失控,“硬著陸”或許就不可避免。筆者認為,目前取消商品房預售制以及征收物業稅,對抑制當前暴漲的房價應能產生較好的作用。

  切實保護民眾的利益

  一個經濟的通脹時期,受影響最大的是中低收入勞動者,富裕階層受到的影響很小,甚至不能在資產泡沫膨脹中獲益。中低收入勞動者無法通過購買不動產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儲蓄保值,他們只可能購買股票和其他可以保值的金融資產。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抑制資產泡沫(股票和房地產)的過快膨脹,這是降低居民貨幣貶值預期的關鍵。同時要加大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切實解除居民的消費約束,提高居民的實際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