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毅夫:中國經濟沒有現成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11:03 光明網-光明日報
林毅夫 翻開中國近代歷史,許多仁人志士由于經世濟民的熱血抱負難以施展而發出“生不逢時”或“時不我予”的聲聲嘆息。相比之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經濟學者應該是極其幸運的: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過去150多年來屢遭破壞甚至摧毀而幾成廢墟的基礎上,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在此過程中伴隨著許許多多前所未有、異彩紛呈的社會經濟現象。對于中國的經濟學者來說,有著豐富的現象等待研究,有著眾多的線索可供分析,有許多強國富民的政策需要提出,參與一場場見仁見智的熱烈辯論,豈非幸事,豈非“生逢其時”。 1978年至2005年的27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12.2倍,年均增長率高達9.4%,是同一時期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同時,在國際貿易方面,年均增長率高達17%,總量增加了68倍,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每年的增長率更是超過25%。正是中國經濟所取得的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其對世界經濟產生的重要影響使得中國經濟的各方面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呈現出很多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用現有的經濟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往往難解其中之奧秘而錯誤百出。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1998年至2002年的中國經濟,因為出現通貨緊縮和能耗下降而被國外很多經濟學家質疑中國的高速增長是否是真實的。當然,這些質疑以及相關的證偽工作也都是以國外的現有經濟理論作為根據的。而通過對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進程的充分了解,追根溯源,深入局中剖析,就可以從看似互相矛盾的數字之間發現正常的邏輯關系,找到實實在在的根據,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證明從現有理論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確實在中國發生了。 不盲從國外現有理論,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研究乃至了解中國當代經濟的必由之路。這是我這些年來研究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心得,也是我把這本書的書名沿用收集在此書中的一篇文章標題《解讀中國經濟沒有現成模式》的原因。正是由于沒有現成模式,所以需要構建新的理論。而對中國社會經濟有著深刻理解、能夠準確把握其制度安排和現象特性的中國經濟學家無疑是最合適的構建者,所以這是中國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創新,對經濟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有志于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經濟學家無可旁貸的責任。 我本人在近20多年中有幸成為了中國當代經濟改革發展的一個見證者、跟蹤者和研究者。我的研究范圍從農村經濟開始,逐步深入到發展戰略、宏觀經濟、國企改革、金融改革、“三農”問題、對外貿易以及經濟學研究與教學等諸多領域。在本書中,我試圖將自己近年來在有關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一次較為完整的梳理和總結。為在方寸之間求得“面面俱到”,我擷取了近年來在多個領域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小“塊頭”文章和一些研究簡報及演講稿。這些文章中深入細致的理論分析顯然少見,更多是在闡述一些個人對中國經濟的問題、治理之策與挑戰、機遇的觀點和看法。如果因此給讀者留下了“走馬觀花”的感覺,尚祈見諒;而如果讀者雖然未能從中窺得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的全豹,卻能在五彩繽紛的中國經濟現象中偶有所得,則會使我深感幸運。(本文為林毅夫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解讀中國經濟沒有現成模式》一書前言,有刪節,題目為編者所加。)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