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雙寧論中國金融文化:利信義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16:30 《財經》網絡版
解決中國金融問題一靠自身“形而下”層面的努力,二靠社會環境的改善,三靠“形而上”——金融文化 一、中國金融業值得思考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快速,中國金融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中國的金融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中國金融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越來越先進,中國金融業的管理越來越嚴格,中國金融業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也越來越嚴厲。但中國金融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違規問題仍然存在,案件仍然十分突出,潛在風險仍然很大。這就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這是為什么? 二、解決中國金融問題的三要素 解決中國金融問題一靠自身“形而下”層面的努力,二靠社會環境的改善,三靠“形而上”——金融文化。目前在上述三要素中金融文化建設是最薄弱的方面。 三、文化的概念、作用、與經濟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的精神財富。 文化有廣義、中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指文學藝術;中義的文化指思想文化、文學文化、藝術文化,即全體意識形態;廣義的文化指相對于物質而言的整個精神世界,包括意識形態,包括上層建筑,也包括生產關系。 文化是人類共有的財富,同時,又服務于每個社會成員。 文化是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衡量人與人關系的“一般等價物”。有的國家靠出賣資源,雖然很富有,但在國際上卻沒有地位;有的大款雖腰纏萬貫,但在社會上仍“底氣不足”。而一些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師們,雖然生活條件清苦,卻永遠為人們所欽佩。 文化的力量是戰無不勝的。經濟的力量、軍事的力量可以占領一個國家的市場,占領一個國家的領土,但不能占領人心,先進文化可以占領人心。在這個意義上說,政治是暫時的,經濟是長遠的,文化是永恒的。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是軀體和靈魂的關系。經濟是一個國家的軀體,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不能沒有軀體,不能魂不附體;不能沒有靈魂,不能成為植物人。我們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發展經濟,否則就沒有產生“靈魂”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弘揚先進文化,“體”要生“魂”。只有軀體,沒有靈魂,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豐滿又有靈魂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四、關于金融文化的一般性 金融是一種資金配置行為。金融資產是人的物質財產的貨幣表現。因此,金融說到底是人的行為。金融文化是人在主導金融活動過程中的精神反映,亦即人在什么精神狀態下指導融資活動。這種精神狀態的正確部分通過一定的形式反映為金融理念、金融法律,再指導人的具體行為。金融文化源于金融實踐,反過來指導金融實踐,最后又隨著金融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沒有金融實踐,產生不了金融文化;沒有金融文化的影響,金融實踐難以健康發展。 五、關于中國金融文化的特殊性 中國金融文化是金融文化的一般性在中國金融業的具體表現,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金融行業特征的統一。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包括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詩詞曲賦為代表的文學文化、以棋琴書畫為代表的藝術文化。其中思想文化的精髓主要是以樸素唯物主義為代表的世界觀、以樸素辯證法為代表的方法論、以“修齊治平”和“三不朽”為代表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物質分配與交換領域,則主要體現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重義輕利”等等。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也可以理解為以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信用文化、以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代表的信仰文化、以孔子所講的“修身齊家”、“克己復禮”為代表的內修文化等等。中國金融文化要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性,借鑒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文化的一般性,融合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優點,將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與金融行業特征有機結合起來。作為在中國境內運營的金融機構,只有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順應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趨勢,才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扎根、發展、壯大。 基于上述認識,目前中國金融文化可以理解為:貼近國情,體現一般;科學管理,依法經營;內控至上,信用第一;創新發展,造福社會。上述“理解”也可以提煉為“利信義道”四個字。金融機構不諱言以盈利為目標,但“利”要以“信”“義”“道”為前提,在自身體現為“利”,在他人體現為“信”,在社會體現為“義”,在經營中體現為“道”——按照規律、法制、價值取向運行。 在當今,中國金融文化建設還應當特別強調“有恥且格”。孔子關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觀點,說明了光靠法律,老百姓雖然按要求去做了,但心里不認為這樣做可恥,仍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老百姓認清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的道理,就會“有恥且格”,自覺規范自己。“格”與“恥”要統一起來,“法治”與“德治”要統一起來。“有恥且格”應該成為今天中國金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六、目前中國金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金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導致一些金融從業人員的誠信意識、精神支柱和道德修養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信仰文化方面,一部分人奉行金錢拜物教和權力拜物教,挪用公款、貪污盜竊、行政干預、亂拉存款、非法集資等等;在信用文化方面,不講信用、逃廢債務等等;在內修文化方面,一些從業人員內心浮躁、急功近利、不注重自身修養等等。 七、充分重視金融文化在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金融業目前的狀況是,自身縱比越來越好,境內橫比很不平衡,境外橫比差距很大,金融風險依然存在。中國金融業能否抵御風險、健康發展,能否提高競爭力,取決于物質與精神、境內與境外、金融與經濟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文化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業的同仁應當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作者為光大集團董事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