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毅夫:通脹抬頭不影響對中國經濟前景樂觀判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17:27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顧錢江)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1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盡管當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達到近些年來的新高,但他相信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樂觀。 “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非常大,在未來一二十年保持9%左右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對此我充滿信心,”林毅夫在評論中共十七大報告時說。 今年以來中國通貨膨脹抬頭,一些海外專家由此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長的經濟繁榮期或許會走向終點。 林毅夫指出,中國目前的通脹水平雖然比前幾年高,但和國際相比還是比較低的,并不影響對中國經濟形勢樂觀的判斷。 “有人因此而對中國發展前景持保留態度不足為奇。”他說,“回顧改革開放將近30年的進程,哪段時間沒有人對中國經濟有所懷疑呢?” 林毅夫指出,中國經濟實力已迅速提升,但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既說明有不足,也說明中國發展潛力巨大。如果能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中國經濟應會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 他說,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沒有采取占國際主流的“休克療法”,而是采取具有本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模式,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向市場的轉軌,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 “休克療法”主張后發國家一定要在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得非常完善之后,才可能經濟發展。林毅夫說,中國的經驗是“摸著石頭過河”——并不全盤照搬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系,而是找到薄弱點和主要矛盾,然后加以解決,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改革的重點、順序和時機。 他舉例說,中國先放開計劃經濟下受到抑制的服務業和輕工業部門,允許私營企業進入,使這些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仍然對缺乏自生能力和效率的國有企業予以補貼,這種“雙軌制”保證了經濟的穩定發展。然后,中國再逐步解決舊體制下的問題,包括價格扭曲、國企改革等。 現在國際經濟學界提出了“診斷式改革”的概念,即先看病在何處,然后再對癥下藥。林毅夫說,這完全是根據中國及東亞經濟體的經驗提出來的。 “中國經濟學家‘近水樓臺先得月’,非常幸運地親身觀察到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他說,“我們也有責任進行理論創新,將中國改革經驗背后的理論基礎提出來,給其他的發展中、轉型中國家以借鑒。” 本月底,林毅夫將作為首位中國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上發表演講,闡述他對中國特色經濟改革模式的理論思考。 林毅夫認為,中國改革模式的哲學基礎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其成功之處在于不受過去教條和西方教條的束縛,而是實事求是地根據中國的現實條件,提出解決的政策,而且政策不是一成不變,是與時俱進的。 他說,十七大報告重點闡述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中國針對現時發展面臨的種種挑戰提出的新的解決方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