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曙松:人民幣國際化起點和趨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 03:16 第一財經日報
巴曙松等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種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備等貨幣功能,最終成為被國際市場廣泛使用和持有的國際貨幣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就是指人民幣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備貨幣工具的經濟過程。 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就是衡量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具備國際貨幣的特征和功能的程度,其度量指標由價值尺度的國際化指標、支付手段的國際化指標、價值儲備的國際化指標和國際經濟政策工具的指標這四大指標構成。 作為價值尺度, 人民幣計價范圍主要在邊貿 一是邊境貿易主要以人民幣計價。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內地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額越來越大,在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前提下,出于減少貨幣交易環節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一些與中國內地貿易、投資往來頻繁、數額較大的經濟體,即使在人民幣未完全實現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也愿意接受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在中國內地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已經相當普遍,可以說人民幣具有“硬通貨”作用。但是,在中國內地與西方經濟體的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的還很少見;在沒有中國內地參與的其他國際貿易中,還沒有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的情況出現。 二是國際金融市場上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債券的零的突破。目前,在今年以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還沒有發行以人民幣標價發行的債券,而國際金融市場上以美元、歐元計價發行的債券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以日元計價發行的也達到了1000億美元左右。中國人民銀行今年1月表示將進一步擴大中國香港人民幣業務,具體就是指在中國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5家銀行計劃在中國香港共發行1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人民幣債券。國家開發銀行6月27日起在中國香港發售債券總額為50億元的首只人民幣債券。 作為支付手段, 人民幣已遍布周邊經濟體 一是流通范圍主要在周邊經濟體。周邊經濟體在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量正不斷增加。有調查表明,2004年末人民幣現金在周邊經濟體的存量為216億元,占當年中國內地現金流通量21468億元的1%,比1996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4.6%,增長十分迅速。 具體而言,人民幣邊貿結算量的增加主要體現在:中國香港作為重要金融中心,為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流通提供了有利平臺。人民幣在中國港澳地區的可接受度、流通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出入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003年允許中國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2004年實施《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安排之后,兩地之間人員及經貿往來活動日益頻繁,促進了人民幣現金在中國港澳地區和中國內地之間的流動以及流動規模的擴大。人民幣在東南亞的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老撾等經濟體“自由流通”,已經受到“二美元”的禮遇。2004年,在中蒙邊境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結算量約為90%;在中朝邊境貿易中約為45%,在中俄邊境貿易中約15%。在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爾、泰國、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韓國等其他周邊經濟體,人民幣也被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成為與這些經濟體邊貿結算中的主要貨幣。 二是人民幣流通范圍局限于周邊經濟體。盡管人民幣在周邊經濟體的流通量已經初具規模,且在逐年增加,但人民幣國際貿易的流通量占貨幣供應量和中國內地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仍然極低,而且在非周邊的其他亞洲經濟體及歐美等地沒有利用人民幣結算的情況。相對于中國內地去年34.56萬億元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和1.76萬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流通量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影響還很有限,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加微弱。 三是境外人民幣衍生市場逐漸發展。境外存在多種人民幣衍生產品,其中,以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NDF)的交易最為活躍。自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境外人民幣升值壓力產生以來,新加坡的人民幣NDF交易迅速活躍起來,日均成交額已超過10億美元。去年8月28日,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推出人民幣對美元、歐元及日元三種主要貨幣的期貨和期權,首次將人民幣納入交易所交易。由于CME的巨大影響力,境外人民幣衍生市場的發展再次引起廣泛關注,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又進了一步。 作為價值儲藏手段,人民幣開始出現制度性變遷 一是作為官方儲備貨幣的零的突破。去年12月1日,菲律賓貨幣委員會開始接納人民幣為菲中央銀行儲備貨幣。這意味著人民幣的境外流通開始出現制度性的變遷,人民幣向國際化跨出了重要一步。人民幣成為菲律賓官方儲備貨幣,說明人民幣的空間范圍在法律上已經延展到菲律賓境內。 二是非中國內地居民開始將人民幣作為一項存款。2004年2月,中國香港首次推出人民幣存款業務,人民幣存款余額穩步上升,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升值后更是突飛猛進,2005年9月達到226億元。恒生銀行在匯改后一周曾出現一天存款5000萬元的“井噴”現象,遠遠超過平時人民幣單日存款最高峰1000萬元;東亞銀行一日增長了數百個存款賬戶,占升值前3周新增賬戶總數的一半。 作為國際經濟政策工具,人民幣受到各經濟體重視 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其他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物價、就業和經濟增長影響加大。一些“熱錢”流入中國內地,參與中國內地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就是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同時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增長以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不斷完善,國際上許多經濟體也逐步在其匯率體系中考慮人民幣因素。2005年11月5日,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央行)宣布調整匯率指數,將人民幣納入一籃子貨幣,新指數在當年12月發布。2005年4月1日起,歐洲央行已在其每日統計并發布的歐元指導匯率體系中加入了人民幣等7種新貨幣。而且,利率變化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流動影響也愈來愈大,人民幣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開始得到世界各經濟體的重視。 通過以上四個人民幣國際化指標的分析,總體看來人民幣還不是一個國際貨幣。這一結論的最大表征就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數量微乎其微,而且流通范圍較為局限。人民幣在周邊流通的主要職能是計價單位和支付手段,而作為國際金融市場投資交易貨幣、國際儲備貨幣等高級國際貨幣職能的表現則非常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務為零,世界各金融機構包括各經濟體中央銀行所持的人民幣資產也幾乎為零。總而言之,人民幣目前所能發揮的國際貨幣職能相當有限,而且多限于周邊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還處于貨幣自由化的深入階段和貨幣區域化的初始階段。 貨幣國際化是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其實現受到多方面條件的綜合影響。在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眾多條件中,金融環境的支持是眾學者共同強調的一個核心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本質上來說一個經濟、金融問題,在其實現過程中,與金融業的良性互動是一個必要條件。 具體而言,首先,金融機構為人民幣業務提供開展的平臺,為人民幣國際流通提供渠道。開展人民幣業務的金融機構的分布廣泛程度,以及這些機構的運營狀況,決定著人民幣使用和流通的范圍和便捷程度。所以,積極支持中資銀行等擴張境外分支機構,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集團,可以為人民幣的國際流通提供必要的機構支持。其次,金融市場是人民幣實現其各種貨幣功能的舞臺。人民幣實現國際貨幣職能,為世界市場所認同,有賴于開放、穩定和發達的金融市場,而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都于此有相當的距離。而金融制度則保證著人民幣對內價值(利率)和對外價值(匯率)的合理和穩定,這是人民幣擁有國際信用、為國際市場廣為接受的前提。 (本文作者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袁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研究生吳博、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尹竹青、天津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淼,有刪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