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謝國忠:解決中國制造危機須釋放通貨膨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 09:20 《環球企業家》雜志
近來對于“中國制造”質量安全的恐慌正是中國向西方消費者展現出了隱藏的通貨膨脹,解決之道是釋放通貨膨脹 本文由《環球企業家》提供 謝國忠/文 豐田今年召回了150萬輛轎車,這個數字超過其他任何一家汽車制造商。但是西方媒體并沒有因此質疑豐田在汽車業中質量翹楚的地位。即便他們質疑,也不會把質量問題放大到整個“日本制造”。那么,為什么西方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對中國制造的輪胎和玩具的召回事件?中國是否面臨著出口產品的質量問題?如果是,又如何彌補? 中國與日本的出口領域具有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這使兩國的處境迥異。大多數的中國出口商品是由香港、臺灣和越來越多的大陸資本擁有的企業生產的,再貼以西方企業的品牌進行銷售,而非中國的知名品牌直接出口。 因此,當質量問題出現時,它被媒體和消費者貼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由于這樣的商品隨處可見,報紙上的消息無疑會讓消費者對這些平日所見的東西心存恐懼。 為什么質量問題現在才浮出水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出口商們面臨成本壓力時的一個反應。西方 在過去的三年里,方方面面的生產成本都上升了。首先,人民幣兌美元的 中國出口商們在過去的三年里一直生活在夢魘之中。一方面,他們已經看到了成本上漲的浪潮;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讓他們的買家提高價格。一些制造商可能會通過降低原材料質量或者縮小產品規格的方式維持低價,勉強度日。 隨著成本的不斷攀升,原材料質量的下降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一些商品最終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我很難相信,今天不知所措的西方買家不知道上述情況的存在。 一分錢一分貨。當中國處于 但是中國的商品仍舊是最便宜的。零售巨頭們的銷售策略現在不得不變為:“每天低價,但是降幅越來越小”。他們仍可以生存,只是不復過往光景。 近期那些劣質商品事件引發的訴訟費用可能會使一些西方分銷商破產,其他公司將會意識到不可能再繼續像以前那樣壓榨中國生產商,相反,他們應該減少供應商的數量,把好質量關,并支付能讓供應商生存的價格。 西方的消費者們需要多支付15%的價格才能彌補不斷加大的商品成本壓力。盡管這對西方消費者來說無異于一顆炸彈,但他們不得不咽下這顆苦果。否則,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質量問題。除了一次性的漲價以外,西方消費者們還需要承受每年7%的價格上漲——這正是眼下人民幣對美元的漲幅。 許多人認為生產可能會因此轉移到像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樣成本更低的國家。對某些產品來說,這也許是可行的,但是沒有哪個國家能在規模上與中國大陸抗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都將是不可取代的,因此中國可以提高出口商品價格而不必擔心會失去市場份額。之所以現在價格被壓得如此低,主要原因還是中國制造商之間的殘酷競爭。他們必須讓客戶基礎更多元化,這樣才能掌握定價權。他們必須盡最大努力贏得中等規模的西方零售商,為他們提供與零售巨頭們相同的價格。 在中國大陸,抑制價格競爭的難度很大。眾多夢想擁有自己生意的人走降價的“捷徑”打入市場,而西方的買家則通過頻繁更換供應商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這些新的供應商經常以欺騙銀行或者他們自己的供應商的方式人為地保持低價,有時甚至低于他們的成本價。 如果沒有銀行的支持,低于成本的價格是難以為繼的。不過,地方政府通常支持這種商業行為,以增加當地的GDP,并且鼓勵銀行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和中國其他許多問題一樣,解決之道在于加強金融體系。只要資金仍是按照政治意愿來分配,就不要指望價格有任何意義。 解決質量挑戰的辦法是提高價格,西方的分銷商和中國的生產商都必須學會這么做。通貨緊縮的時代已然過去。(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