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煜輝:會否全面通脹關鍵看貨幣貶值預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 01:42 新京報
- 觀察家 當下經濟界關于結構性通脹和全面通脹的爭論甚熱。有人認為此次物價上升主要是短期食品價格上升所帶動,中國的核心通脹率并不高,未來很難形成全面的通脹。 在我看來,核心通脹的概念對于一個不是消費需求主導的經濟體毫無意義。 通脹本質還是貨幣過多導致的貨幣貶值,源頭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濫發。自2001年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后,美國就在不斷地轉移經濟調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動性源源不斷地注入世界經濟體,過去五年全球官方儲備增長1.5倍達到5萬億美元。 當這增加的3萬億美元貨幣注入到對美貿易順差國的銀行系統時,這些國家就開始了一個制造泡沫的過程。商業銀行開始瘋狂地擴大信貸,經濟空前地繁榮,股市和房價以及企業利潤急速上漲。由于每個產業都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它們都建造了多余的生產能力。當投資和經濟成長異乎尋常地加速時,資產價格的泡沫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 以高等教育、醫療等服務的購買力計算,今年的購買力可能只相當于五年前的幾分之一。房價就更不用說了。 換句話講,中國當前價格上升具有明顯的輸入型通脹特征。正是由于美元的濫發,向中國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導致中國財富的稀釋(高價原材料輸入而低價制成品輸出),使得中國國內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日趨沉重。 未來是否會形成全面的通脹,我以為關鍵看預期。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個經濟體中充斥的貨幣實在是太多了(或者說流動性泛濫),沒辦法,只能尋求一些供給彈性小的資產保值。今年以來房價暴漲,股價暴漲(因為我們的股票發行依然是政府強管制,導致供給彈性小),資產價格的持續暴漲給人們以強烈的貨幣貶值的預期,去年一百萬在北京可以買一套房,今年可能就只能買半套了。 一旦這種貨幣貶值預期強化并擴散,人工成本的壓力、地價的壓力等等必然會推動制成品價格的全面上升。 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而保持低通脹的關鍵,主要來自于民眾對于政府控制價格的信心。畢竟中國已經進入了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除非把未來要推進的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的步伐緩下來,那樣情況只可能更糟,經濟結構失衡加劇到一定程度,到那時,就不是僅僅一個通貨膨脹的問題了。 □劉煜輝(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