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卜永祥:調控流動性應成當前貨幣政策重中之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00:00 《中國金融》
- 卜永祥 當前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2005年以來,我國金融運行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出現了貨幣流動性的相對過多。無論是考察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考察與實體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量,還是金融資產轉變為即期支付的能力,都可以發現流動性偏多的影子。 2006年以來,流動性過剩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這種過剩,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較多,流動性更加活躍;二是非金融企業資金很寬松;三是貸款投放過多的勢頭較為明顯;四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五是市場利率水平總體較低。 貨幣供應量增加較多,M1增長速度超過M2,流動性活躍回顧2002年下半年以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這期間,M2增速經歷了上升、下降的兩個周期,第一個周期從2002年6月(增長14.68%)上升到2003年 8月,達到波峰(增長21.55%),之后開始下降,2004年10月達到谷底(增長12.57%),在第一個周期中,M1與M2增長率大致相當,走勢也基本相同。 M2增長的第二個周期從2004年10月增長到2006年1月,達到峰值(增長19.2%),之后逐步下降,2007年6月降為17.1%。在M2增長的第二個周期,M1增長的突出特征是從2006年1月開始,出現了與M2增長趨勢的背離,M2 增幅逐步下降,但M1保持了較為強勢的增長,超過了M2的增幅,到2007年6月達到20.9%。 貨幣流動性與經濟周期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在經濟高漲階段,名義收入增加,通貨膨脹預期升高,消費和投資支出相對比較旺盛,公眾對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需求也比較大,傾向于較多地持有流動性強的貨幣;在經濟低谷階段,名義收入增幅減緩,通貨膨脹預期較低,公眾對支付手段的需求也較弱,傾向于較多地持有收益較高、流動性較低的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M2的變動由貨幣供應因素決定,即由整個銀行系統的國內信貸、國外凈資產(外匯儲備等)、其他項目凈額的變動等因素決定;而M1的變動除了受貨幣供應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公眾流動性偏好的影響,也受以下因素影響: 第一,實際利率。公眾在選擇自己的資產時,是選擇M1還是準貨幣,實際利率有重要影響。當實際利率為正值且偏高時,持有M1的機會成本較高,則M2的增長率將高于M1;當實際利率偏低,甚至為負值時,多持有準貨幣將有資產貶值的風險,公眾更偏好流動性高的資產,以便于將貨幣轉化為實物,或用于即期消費,則M1的增長率將回升,甚至高于M2增長率。 第二,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沖擊。居民在高通貨膨脹預期下提取儲蓄存款搶購貨物或資產,或持幣待購,提高了流動性。來自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劇烈變動通過影響居民的儲蓄行為,改變了貨幣流動性。 第三,社會有效需求的變動。社會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回升增加對流動性的需求,提升了流動性比率。一是企業投資意愿提升,表現為企業活期存款增加,定期存款減少。經濟高漲時期,市場熱銷,企業效益改善,紛紛擴大生產規模。在實際利率較低的情況下, 企業定期存款轉向了購料款和可用于周轉的生產資金。二是居民消費增幅提高,消費品市場旺銷,反映在居民儲蓄存款增幅下降。儲蓄存款占M2的比例開始下降,這種儲蓄少增的情況緣于經濟高漲時期居民即期消費的增加;緣于高漲時期一部分儲蓄存款向生產經營性資金的轉化;緣于高漲時期儲蓄存款向股市等其他投資資金的轉移。所有這一切都使M1增幅上升,貨幣流動性提高。 第四,居民資產形式的多樣化和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當M2增長較快而M1增長不足時,通過發行企業股票和國債,可以將居民儲蓄存款轉化為企業和政府的股權或債務收入并用于建設支出,這樣可以提高貨幣的流動性。剔除掉市場沖擊(商品市場和證券市場的熱銷提升貨幣流動性)、實際利率、居民投資渠道等因素對貨幣流動性變動產生的影響,實物經濟總需求的擴張和收縮是影響貨幣流動性變動的主要原因。 當前,活期存款的增加和個人定期儲蓄存款增長率的下降是造成M1增幅提高、M2 增幅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一是經濟活躍度的提高。經濟高位運行、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刺激生產和經營,使得即期貨幣需求增大,企業活期存款大量增加,M1的增長加快。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增長加快,也使得即期貨幣需求加大、M1增長加快。三是資本市場活躍。房價的上漲、股市的火爆,使得居民在房市、股市的投資增加,分流儲蓄存款,導致活期存款快速增長。 非金融企業資金總體寬松 非金融企業的資金十分寬裕。2007年6月底,企業人民幣存款新增1.14萬億元,多增3347億元。企業資金充裕,從融資渠道看,首先,對非金融企業的銀行貸款增加較多;其次,非金融企業在中央銀行大量結匯,獲得了資金;第三,2006年下半年以來,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大幅提高。 貸款投放過多的勢頭較為明顯 2006年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3.18萬億元,增長15.1%,比2005年多增 8265億元,是歷史上新增貸款最多的一年。2007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2.54萬億元,貸款增幅繼續提高。從貸款投向看,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業、交通運輸、電力、制造業等。貸款向房地產等行業的過度集中值得關注。 市場利率水平總體較低 從短期利率水平看,2007年6月底銀行間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利率分別為2.39% 和2.47%,雖然較年初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基本上維持在2.5%以下,是對2005年期間1%到1.5%的貨幣市場利率的恢復性增長,從2002年到2007年的6年期間來看, 2%~2.5%的利率水平是貨幣市場價格的常態水平。從實際利率水平看,到2007年 6月份,人民幣實際存貸款利率較大幅度降低,1年期實際存款利率為-1.34%,實際貸款利率水平為2.17%,均比上月降低1個百分點。 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 首先,從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看,1998年以來,商業銀行的存貸比(貸款/存款)一直呈下降走勢,2000年下半年劇烈下降,之后下降幅度較為平穩,2005年5月份以來,存貸比再次劇烈下降,到2006年12月,存貸比只有67.17%,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壓力大大增加。商業銀行的存差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繼續攀升,2007年6月底達到歷史新高14.86萬億元。其次,從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率看,2006年底,雖然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只有3%,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外資金融機構2006年底的超額儲備率分別達到了7.21%、6.35%、11.54%、10.84%和12.50%的較高水平。 對流動性過剩的調控已取得較好成效 中央銀行從2003 年就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 第一,采取綜合措施,調控流動性。一是2003年4月開始啟動央行票據發行。2003 年至2007年,發行央行票據凈對沖流動性約4萬億元。二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流動性。近幾年,基礎貨幣保持合理增長,貨幣市場利率運行基本平穩,同時也滿足了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及支付清算對流動性的需求。三是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 2006年以前,雖然中央銀行也曾在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分別把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提高了1個和0.5個百分點,但存款準備金比率并沒有被中央銀行作為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之一。2006年5月以來,中央銀行連續9次各調高了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比率,存款準備金比率從7.5%提高到12%。從調控效果看,在中央銀行的金融機構繳存準備金存款2006年增加了11263.28億元,比2005年多增加了 8545.63億元,扣除金融機構多增存款應上繳的準備金,實際回籠流動性8200億元左右,調高0.5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比率的效應大致為收回2000億元左右的流動性,對收回流動性的效果顯著。四是適時適度調整利率政策。2004年以來,中央銀行連續7次上調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在利率調整中注重縮小中長期存貸款的利差,有利于抑制商業銀行的貸款擴張沖動,緊縮流動性。 第二,增大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靈活性。一方面,允許人民幣匯率在更大的區間內波動。2006年全年累計對美元升值 3.36%,比匯改當日升值5.99%,全年日均波幅為39個基點,比2005年匯改日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個基點擴大了22個基點。2007年6月末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6155,比匯改當日升值6.1%,2007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單日浮動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三,調整外匯管理政策。調整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境內居民個人購匯以及銀行代客外匯境外理財、保險機構和證券經營機構對外金融投資等外匯管理政策,鼓勵更多的資本流出。擴大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委托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在境外進行金融產品投資的限額,并調整個人外匯管理辦法。 這些綜合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過去4年,通過購匯增加的基礎貨幣8.4萬億元人民幣,4年以來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共收回流動性5萬多億元,其中票據余額已接近4萬億元,多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收回將近2萬億元。另外,每年的經濟增長要求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 5000億元到7000億元,這4年就需要2萬多億元。新增基礎貨幣基本上已經被對沖掉了,流動性過剩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嚴重。 繼續打好政策組合拳,把調控流動性作為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 2007年以來,在貿易順差居高不下的同時,資本流入持續增加,外匯儲備大規模增長。在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的情況下,由“雙順差”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進一步增加,顯然不利于有力地控制貨幣信貸的增長。 應該看到,目前貨幣政策對外面臨很強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對內又需要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但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的空間越來越小,在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運用上又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因此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在當前情況下,仔細權衡利弊,采取更為果斷的措施,并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結構調整政策的協調配合,以使“雙順差”盡快降下來,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所在。 第一,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的關鍵在于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實現國民經濟中儲蓄、消費、投資以及三次產業結構等宏觀比例關系的協調與均衡,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這也是從根本上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平衡、緩解流動性偏多問題的途徑。加強流動性管理主要是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當前在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的同時,應繼續強化貨幣政策與財稅、貿易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采取以擴大內需的一攬子結構性政策為主、匯率政策為輔的戰略,著力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平衡。結構性政策雖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但必須盡早著手,當前應抓緊清理和調整“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寬進嚴出”的外匯和投資管理政策,填平補齊、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切實維護有利的國際國內環境,并加快落實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市場開放、擴大進口等一攬子結構性調整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突出優勢。 第二,主要貨幣政策目標應適度從緊掌握。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的是相機抉擇的規則,上一年實際執行的結果以及實際值與目標值偏離的方向和幅度將成為下一年制定目標值的參考,是一種“誤差校正機制”。根據2006年貨幣信貸的目標值,以及實際值與目標值的偏離情況,2007年下半年應適度從緊掌握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力爭使人民幣貸款全年增加額不超過3萬億元, M1和M2增長率控制在16%~17%左右。 第三,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增強利率等價格杠桿的調控作用。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中央銀行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的利率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市場基準利率建設,推動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逐步發揮作用,健全市場化的產品定價機制。靈活運用利率工具,提高價格型工具的調控效果,逐步發揮價格杠桿在貨幣政策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堅持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綜合考慮我國宏觀經濟狀況、經濟社會承受能力和企業適應能力,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彈性。要在保證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的情況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繼續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繼續有序放寬企業和個人持匯、用匯限制,加快外匯市場發展,擴大外匯市場產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和風險防范,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二是逐步放寬機構和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規模、品種等限制,繼續大力支持有實力、守信用和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三是改進外債管理方式,嚴格控制外債過快增長。四是繼續落實和鞏固貿易外匯收結匯、個人外匯和外資進入房地產等監管政策,加強對貿易信貸等資金流入的管理。 第五,進一步實施有利于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的宏觀經濟政策。采取綜合性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降低儲蓄率。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商品進口,鼓勵和促進民間對外投資,減少對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投資限制。有序推進城市化,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