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趙曉:中國版宏觀調控的喜劇效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23:58 人民論壇
趙 曉 看上去未必那么規范、合乎經典的中國版宏觀調控,更多帶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卻產生出喜劇效果,將中國經濟推向最好的增長局面 “中國是個謎,但是它管用” 很多外國朋友都沒有辦法理解中國,感覺中國太復雜。對中國的宏觀調控就是這樣,許多外國朋友問過我,你們的物價很穩定,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到3%,為什么要 “soft landing(軟著陸)”。因為在外國經濟學家的眼里,軟著陸是因為通貨膨脹,物價很高才需要做的事情。外國人看我們老講宏觀調控,可是并沒有看到我們正經八百地采用多少經典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反,我們采用了許多行政手段和產業政策,這怎么能算是宏觀調控呢? 對于這些關心中國而又不太了解中國的朋友,我通常笑著告訴他們,中國人做事很靈活、務實,未必能按書本來套現的。重要的不在于我們說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做了什么;重要的不在于我們做的是否和教材一樣,而在于我們做的是否夠好。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有一句話很精妙,“中國是個謎,但是它管用(China is a puzzle, but it work!)”。談到眼下這輪始于2003年的宏觀調控,至今仍是眾說紛紜,爭論多多,尤其是認為宏觀調控并沒有把房價調下來,所以有很多的置疑。 其實問題并不如此簡單。雖然宏觀調控政策也許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效果也未必盡如人意,但也許是上帝眼下特別憐憫、祝福這個國家,崛起中的中國總是如此幸運,就連看上去未必那么規范、合乎經典的宏觀調控,也產生出喜劇效果,將中國經濟推向最好的增長局面。 本輪宏觀調控的喜劇效果 本輪宏觀調控最早是從2003年開始的。2002年,中國經濟已經完全走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陰影,而確認這一點并對經濟可能出現的新的過熱趨勢最為敏感的則是央行。因此,在2003年,央行扮演了宏觀調控的“先知”角色,開始對經濟發出緊縮的信號,出臺了旨在控制房地產過熱的121文件。 然而,由于SARS的光臨,經濟前景變得不確定,導致緊縮性的信號中斷,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僅沒有真正地去貫徹緊縮政策,反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比如國務院出臺了旨在強調房地產發展重要性的18號文,而地方政府甚至出臺了更多的刺激經濟的辦法。 而事后我們清楚,SARS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不大,因此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就好比是在夏天快要到來的時候送暖氣一樣,導致了本來就要走向過熱的經濟一下子真的過熱了。到了2004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了53%的增長速度。這時候,所有的人都確信經濟已經過熱了,必須進行調控。 怎么調控呢?中央政府在2004年4月采取了一個急剎車的辦法,以整頓江蘇“鐵本”為開端,啟動了行政性的調控和產業政策的調控,硬是用鐵腕將投資速度像自由落體一樣在幾個月內迅速降下來。這一段的調控如果再進行下去,則有可能將中國經濟帶入硬著陸的危險。其結果,行政性的調控不到百日,即行停止,學界私下里稱之為“百日調控”。 此后,宏觀調控重新回到貨幣政策的調控。比如,CPI在2004年的7、8月份達到最高峰后,央行即上調了利率。隨后物價不斷回落,宏觀調控便重新進入到比較溫和并保持在溫和增長的地步。 在貨幣政策之外,所謂的“地根調控”粉墨登臺,主要目的是控制投資增長。特別是在2005年,政府認為,經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房地產這樣的重點行業的需求與投資過熱導致,因此要以房地產調控為重點來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其中的一個重點則是調控房價的過快增長,為此政府出臺了許多旨在調控房價的措施,包括財稅政策。 當然,期間政府還在匯率、利率、存款準備金手段上大做文章,吸取日本當年的教訓,權衡之下采取了人民幣加大浮動、漸進升值同時培育市場的戰略,這一戰略,現在看來相當成功,出口繼續保持旺盛,經濟繼續保持增長,而市場正逐步建立起來,人民幣有望逐步走向均衡匯率,一個大難題由此解決了一大半。至于在利率等手段的操作上也相當高明。其目的很清楚,就是“沒收流動性”,即將過剩的流動性控制住。目前,“流動性過!币殉梢粋最為熱門的話題,而政府在流動性猛增的情況下,居然能不急不忙地做到不讓流動性導致奔騰式的通貨膨脹,也沒有在資產領域出現特別明顯的泡沫,堪稱高手。 總體上,回過頭來看,宏觀調控已取得喜劇性效果。雖然東一鋃頭西一棒子,但宏觀調控的方向是對的,并且啟動及時,是在治理泡沫危機最恰當時點進入。更加重要的是,效果也還不錯。 房地產調控的戲劇性效果 這里重點說一說關于房地產調控的戲劇性效果。在進入到2006年后,政府意識到,房價調控其實僅僅是房地產諸多問題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相比之下,房地產的公共制度,房地產的發展模式問題可能更需要去清理。于是2006年,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歷史性的新文件,力圖扭轉房地產的發展方向,使之從單純的效率導向轉為效率與公平兼顧,從單純的增長導向轉為發展與民生并重,從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模式轉向共享收益的和諧地產,這樣的做法本意是好的,也贏得了許多專家學者和民眾的叫好。但是房地產調控依然是唯一充滿爭議的部分,這里面具體又可以細分為幾個方面。 首先,是關于房地產調控的方向,有些人認為需要調控,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其實,在房地產調控的方向上應該不存在爭議。也就是說,經濟的確需要調控,房地產也確實需要調控,而把房地產作為調控重點也是正確的。 其次,是關于房地產調控手段的爭議。最大的爭議和批評是行政手段被認為用得過多,特別是到2006年,越來越從調控市場轉向調控市長了,由此導致了地方政府官員的不滿和力量的反彈,也導致了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難以完全落實到位。關于這一點,批評者的批評應該說很有理由,但他們忘了一點就是,政策不是寫文章,不可能完美。今天的彎拐得太急,是因為彎拐得太晚了。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矛盾在房地產調控中公開化和顯明化,也并非全是壞事,因為中國財政聯邦主義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向困境,必須進行變革,而在長期性、規范性的變革實現之前,人治難于避免。 另一個爭議,是政府較多地控制房地產需求,也就是“需求管理”占了上風,但“供給管理”缺乏甚至做反了,因為政府沒有通過土地的供應進而通過房地產建設面積的增加來平抑市場,恰恰相反,政府出臺了許多限制供應、減少供應的辦法,這無異于給房地產市場火上澆油。這一批評我以為最為有道理,點中了要害。事實上,許多人通常將121號文與18號文對立起來看,但筆者卻一向以為,這兩個文件事實上可以相輔相承,即121號文強調的是需求管理,而18號文強調的是供應管理。按這兩個文件的思路,中國房地產一方面緊縮需求,另一方面能夠增加供應,就是最完善的思路了!政府擔心耕地減少,死守耕地面積多少多少是不對的!理由很簡單,政府最應該看重的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是在不斷提高還是降低,而不該過于關心土地是該用于農業還是用于工業或者房地產。 房價上漲并不是衡量宏觀調控是否正確的標準 前述宏觀調控效果是好的判斷,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首先,房價仍然在漲并不是衡量宏觀調控是否正確的標準。許多人看到房價沒有跌,甚至還在漲,因此批評宏觀調控就是失敗的。其實,問題應該這樣來看,如果沒有宏觀調控,房價可能會漲多高,現在有了宏觀調控,房價又漲了多高,這中間的差距便是宏觀調控的效果,而不能僅僅因為房價還在漲就說宏觀調控沒有取得效果。 假設沒有宏觀調控,中國的房價究竟會漲多高?這一點,我們很難估算,但可以對比兩個數據。一是上海房價在沒有宏觀調控前曾經飛漲,二是股票市場沒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因此在2006年的飛漲。根據這兩個對比數據,可以相信,如果沒有宏觀調控,全國的房價有很大的可能都會像暴漲時期的上海或者暴漲的股票那樣猛漲,也就是說,會比現在漲得更厲害,更加讓人不可接受。而現在,房價雖然還在漲,但價格的上漲已經受到抑制。這就是宏觀調控的效果。 其次,因為房地產宏觀調控對泡沫的關注,結果無意中導致房地產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這將帶來今后房地產發展的健康并增進整體經濟的健康。這是一件喜事! 第三,市場比過去更理性了。比如,開發商過去只要能拿到地就能賺錢,其他一概可以不考慮。中介在上海房地產最熱的時候,根本不問價格,只要能拿到房就行,F在情況顯然已不是這樣。開發商更加慎重、理性,筆者參加許多會,發現開發商們不僅關注起企業競爭力、融資這樣的實務,甚至開始關注“責任地產”、“和諧地產”、“綠色地產”這樣的關乎行業發展的深層問題來。房地產的中介,也比過去更講求服務質量。就連購房者也變得更加理性。一些人開始認真考慮租房還是購房的問題,還有的人開始等候,看看“限價房”以及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更多推出后市場會有什么表現。所有這些,反映出這個市場現在正朝向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走,這些也是宏觀調控的貢獻。尤其是當我們將房地產市場與浮躁、投機氣氛濃厚的中國股市對比,與近乎不顧一切的基金經理們對比,就更顯出宏觀調控后相對成熟與寧靜房地產市場的可貴來。 這就是中國版宏觀調控的喜劇效果。雖然未必是完全有計劃、有預料,更多帶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雖然未必完全合乎西方經濟學的教材、概念,雖然未必所有的東西都很完美,但一步步走下來,效果還不錯,it work! 2007年的中國,無疑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增長局面: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而且經濟增長開始顯示出消費拉動的趨勢。如此大局,恰是最有利于中國企業從小舢板長成大船,中國民眾收獲多多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單純靠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不可能取得,還要靠中國版宏觀調控的喜劇效果。(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來源:《人民論壇》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