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周天勇:宏觀經濟流程--兩難困局與關鍵性調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08:51 中國經濟時報
在正常的國民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并存是非常罕見的。然而,在中國,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和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潛伏的生產過剩并存,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突出的兩難問題。 -大勢觀察 -周天勇 在正常的國民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并存是非常罕見的。然而,在中國,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和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潛伏的生產過剩并存,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突出的兩難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的兩難困局 從2007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的數據看,一方面,GDP增長速度高達11.1%,資產需求膨脹,價格形成泡沫。上證指數從2006年底的2500點上漲到4月20日的3584點,深市從6500點上漲到10258點,三個多月的漲幅分別為43.3%和57.8%,漲幅顯然大大脫離了實際的資產盈利和增值水平,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泡沫;而房市資產價格,雖然宏觀調控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但據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顯示:2007年1、2、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漲幅仍然在6.0%上下波動,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0%。一些中心城市的房價漲幅更是高達8%—10%。另一方面,推算的城鎮失業率在15%以上,城鎮閑置勞動力5500萬,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實物生產存在過剩壓力。如果不是出口強勁來平衡,實物經濟將全面陷入通貨緊縮境地。一季度國內消費需求雖然稍微有所增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9%,但是,與投資增長23.7%和出口增長27.8%相比,依然分別要低8.8到12.9個百分點。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汽車等行業產能已明顯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目前雖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很大。隨著新建擴建產能的陸續投產,同時落后的生產能力退出緩慢,產能過剩有加劇之勢。 宏觀經濟困局的成因 是什么樣的國民經濟運行流程導致了在現代經濟理論上不可思議,以及在各國宏觀經濟運行實踐中非常少見的上述兩難局面呢?首先,近幾年,投資大量地流向房地產開發、政府建設、大型國有企業、外商和大型私營企業項目,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比率高達55%—60%,由于這些項目的特點是資本或者資產密集,同樣的投資額相對形成的就業容量很小。比如,2007年一季度,從行業看,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544億元,增長26.9%,各級政府的城市設施建設、公路工程、辦公樓及培訓中心等項目在總投資中的比重很大,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投資1144億元,增長15%;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230億元,增長22.6%;鐵路運輸業投資223億元,增長27.0%;非金屬礦采選、制品業投資328億元,增長41.2%;黑色金屬礦采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等已經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投資398億元,增長12.7%;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191億元,增長54.8%。房地產業和政府的投資項目,一般不形成大量的后續的就業容量,而大國企、外企和大型私企投資項目的資本有機構成越來越高,同樣投資規模形成的勞動力就業容量越來越少,甚至有的技術改造項目投產后,還要從絕對量方面減少勞動力使用量。 其次,國民收入流向方面,資本所有者和國家的分配能力越來越強,勞動所有者的分配能力越來越弱。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從1998年的1458元增長到2006年的18784億,年均增長37%;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從1992年的3297億元增長到2006年37636億元,增長為11.42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9%,這還不包括應該計入財政收入的社保收入和土地收入,并且還有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的預算外各種收費;全國城鎮職工工資總額1990年到2005年,不扣除物價年均增長14.6%,扣除則為12.5%,并且城鎮職工工資總額與GDP的比率,1990年為15.9%,到2005年下降為10.75%,因為工資總額是現值,而GDP是扣除物價上漲后的折算值,如果將GDP還原,工資總額比率下降的趨勢將更為明顯;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990年到2006年,不扣除物價年均增長13.5%,扣除則為11.4%;城鄉居民收入從1990年到2006年,不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13.5%和10.1%,扣除則分別增長11.4%和7.3%。 而從2007年前兩個月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竟高達43.8%,增速同比加快22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也高達28.7%,增幅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從居民收入來看,統計的數據為,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長1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60元,增長15.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個百分點。雖然比以往稍微有所提高,但還是大大低于資本利潤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另外,在核算上不可理解的是,除非2007年前兩三個月企業不提折舊而轉成利潤,怎么能在GDP增長11.1%的水平下,為GDP重要內容的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等卻竟然分別有高達43.8%、28.7%和16.6%的增長速度呢?!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工資總額的階層分配結構中,工資分配的權力越大,如行政、事業和壟斷型的國有企業,其職工工資增長速度就越快;而工資分配的權力和談判能力越弱,其工資增長的速度就越慢。近多年工資增長的結構中,壟斷性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大型私營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和公務員的工資增長過快,微型和中小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工資增長緩慢,其中農民工工資改革開放以來到2006年名義增長率年均只有3.5%,遠遠低于城鎮職工工資名義平均年增長13.5%的速度;還有另一現象是,企業中高層經理人員工資增長過快,而一般職工工資增長過慢。由于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長的邊際消費率只有30%左右,甚至更低,要比低收入人群新增收入80%的邊際消費率低得多,因此,在工資增長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偏向于中高收入階層的工資總額的增長,在中小企業投資創業蕭條的情況下,會去沖擊資本和房地產市場,使其產生泡沫,其并不帶來理想的國內消費需求的擴大。 這里需要糾正幾個錯誤和片面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國內消費不振,原因在于保障不全而對即期消費有后顧之憂。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和國內消費需求不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低收入的城鄉居民手中錢少和沒有錢,而不是所謂的對消費有后顧之憂。有的學者認為,國內消費不足是因為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要調節收入分配,使其合理化,特別是要增加工資,抬高最低工資的水平。其實,工資能不能增長,決定于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強弱,如果不發展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大量的勞動力失業,勞動力需求很弱,工資增長根本就沒有需求的拉動力。有的學者看到,就業是增加國內消費需求的根本,但是,他們總是在公益性就業、到農村去就業、到邊遠地區去就業、到基層去就業等使問題越來越糟的定式上去思考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中,不創業哪里來的企業,沒有企業哪里來的就業需求,沒有企業對勞動力強勁的需求,工資水平哪能增長,工資水平不增長哪里來持續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呢?我認為,與民與國負責,再也不應該在沒有用處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上耽誤時間了。(上)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研究室)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