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孟剛:中國匯率形成機制短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08:46 新浪財經
李孟剛 中國匯率形成機制的隱憂在于過分注重政府規制作用,卻忽視了市場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曾再三強調以自主、可控和漸進三原則來調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長期以來,中國匯率的調整是一種政府的規制行為,也就是說匯率機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但自2006年 8月28日,中國人民幣匯率浮動的主動權受到了嚴峻挑戰,匯率浮動走勢的不可控性和不確定性預期因此加強,國家匯率風險預期也因此加劇。 因為在這一天,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貨交易所——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CME)推出了一種金融衍生品:人民幣對美元、歐元及日元的期貨和期權交易。根據CME官方網站公布,人民幣對美元、人民幣對歐元及人民幣對日元的期貨和期權,每個合約的標定資金量為人民幣100萬,大致是12.5萬美元,這三對人民幣衍生品將以無本金交割(NDF)的形式推出,即交易雙方并不進行實際交割,而是在每個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以現金結算方式平衡交易的損益。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貨交易所,CME電子交易系統GLOBEX的日均外匯交易量達到了635億美元,因此CME針對人民幣衍生產品的交易創新,必將對人民幣匯率定價權造成深遠影響。 CME的創新使境外人民幣遠期報價決定境內報價,而不是境內影響境外。這將使得人民幣遠期匯率取決于境外市場,而不是央行的意愿,或者說,市場相對于央行具有更大的定價話語權。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必然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拓寬銀行和企業通過外匯市場避險甚至套利的渠道,因此一國不能缺乏富有活力的國內匯市,其中主要銀行應能靈活報價、管理風險并獲得收益。企業應能便捷參與、轉嫁風險并優化財務結構,市場應能提供多樣化交易品種,并在市場主體間分散風險。遺憾的是,從1994年至今,我們沒有看到上述場景在國內呈現,最起碼現在還沒有。而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創新和進步并不太多。 目前中國國內已經錯過了開設NDF交易的最佳時機,市場定價的主動權已被剝奪。盡管CME已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簽署合作協定,國內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也可以通過外匯交易中心交易CME的外匯和利率產品,但無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已淪為并無人民幣衍生產品定價權的CME國內分銷市場。所以,未來CME的人民幣匯率定價,可能顯著制約央行對遠期匯率的決策,并進而影響到跨境資本流動,直至影響境內人民幣即期匯率的決定。 綜上所述,后“828”時代,國內匯率制度的改革步調不僅取決于國內決策者的意愿和舉措,也越來越取決于外部市場的發育。CME推出人民幣衍生產品,從短期來看似乎對國內匯率制度改革影響不大,但長期看,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定價權從國內向國際的放寬,因而不能不說是影響深遠。 國內如不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則國際上針對中國貨幣、外匯和資本市場不斷的創新將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決定權易于他手。而面對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局面,國內金融市場改革既要尋求穩妥的路子,更要有緊迫感。在匯率制度的改革上必須依靠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有效結合。不過,在當前這種匯率市場相對失靈狀態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以期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逐步取得匯率控制的絕對主動權。 (李孟剛: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教授,中國產業安全論壇秘書長)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