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徐世澄:墨西哥農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1:23 中國改革報
徐世澄 長期以來,農牧業在墨西哥國民經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墨西哥仍是一個以農牧業和礦業生產為主、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農牧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3%,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3.3%。但1945年~1965年農業進入了黃金時代。政府和私人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和貸款,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和其他基礎設施;政府為私人資本開辦現代化農場創造良好條件,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開展了以提高農牧業技術水平為中心的“綠色革命”,開始了農業機械化進程。由于采取這些措施,這一時期墨西哥農業發展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農牧業的增長率超過了人口的增長。但自上世紀60年代后期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農業部門逐漸被忽視,國家對農業的投資減少,農牧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自9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保持在5.7%左右,2005年為5.8%。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95年為27.3%,2000年為25.2%,2005年已降為23.5%。 墨西哥農業特點和農業改革 墨西哥農業具有明顯的二元化特點,全國農業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位于與美國毗鄰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較為發達的現代化商品性農業。大部分為實行大面積耕作,機械化程度較高,灌溉系統和基礎設施較好的大農場;大農場主與銀行界、商業界聯系密切,主要從事商品糧和水果、蔬菜和花卉等出口農產品生產。這類大農場約占全國農業生產單位的3%,其種植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0%,而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另一種是位于中部和南部地區傳統的小農經濟。其經營規模很小,平均每個農戶占有耕地不到4公頃,耕作方式落后。主要種植玉米、菜豆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很低。這些農戶約占全國農業生產單位的75%,其耕地面積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8%,產值只占農業總產值的20%。小農經濟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自1982年債務危機后,墨西哥進行經濟改革,改革先由城市開始,后轉向農村。經濟的改革和轉軌開始后,在經濟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的沖擊下,墨西哥農業危機加劇,農村社會矛盾激化。為克服農業危機和緩和農村矛盾,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歷屆政府對農業進行了一系列結構改革。 1.降低農產品關稅。1986年墨西哥加入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農牧業產品開放,進一步降低農產品關稅,取消進口限制。1984年,對882項農產品進口收取關稅,其中780項需要進口許可證。到1990年,需要進口許可證的農產品減少到15項,農產品的進口關稅率降為4%左右。1994年初,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后,除玉米、菜豆等少數農產品的進口在10年~15年內仍受一定限制外,大部分從美、加進口的農產品關稅均已取消。 2.減少國家對農業的直接干預。改革前,國家甚至成為包攬農業發展的主角。薩利納斯執政后,國家將相關的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1989年~1992年間,農村的公共機構從103家減少到26家,并對全國人民生活必需品公司、農村儲運公司、全國良種公司、國有化肥公司、全國煙草和咖啡公司等實行私有化,以便發揮私人投資和市場對農業的調節作用。 3.放開農產品的價格。1989年,薩利納斯政府取消了過去對12種主要農產品的保證價格政策,除對玉米和菜豆仍實行保證價外,放開了對其他農牧業產品價格的限制,以發揮國內市場需求的調節作用。 4.修改憲法有關條文和土地法,停止土地改革,實行村社土地私有化,允許村社土地進行買賣。墨西哥現行的1917年憲法是1910年~1917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憲法的第27條規定,國境內的土地和水流所有權屬國家,國家過去和現在都有權將其所有權讓與私人而構成私有財產;除非因公共利益和給予補償,不得剝奪私有財產,但為公共利益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對私有財產加以限制;應采取必要措施分散大地產,發展小土地所有制,建立擁有必需的土地和水流的新農村居民中心點;那些土地和水流缺少或不足的村鎮、村莊和公社有權獲得國家從鄰近地產中劃分給它們的土地和水流;印第安公社的土地不得再轉讓。1991年12月,議會通過對憲法第27條和第130條的修改,宣布停止自憲法生效以來實行的土地改革,實行村社土地私有化;承認教會享有公民團體的法人地位。1992年2月26日,薩利納斯政府頒布了新的土地法,修改了原土地法。修改后的土地法宣布結束土地改革進程;把土地所有權交給分得土地的農民,允許農民通過買賣、租賃等途徑轉讓土地;鼓勵小農與商品農業合作經營;鼓勵外資和商業資本對農業用地投資,經營農牧業生產。同年5月,薩利納斯政府實行村社土地權和城市房基地認證計劃,給300萬農戶頒發了土地所有權證書。 政府促進農業發展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計劃 1.“直接支持農村計劃”。1993年冬季,薩利納斯政府提出了直接支持農村計劃,期限為15年,其特點是根據農戶耕種土地的多少,按公頃數直接發放補貼,改暗補(農產品保證價格等間接補助)為明補,目的是彌補由于貿易開放在農產品價格方面對農民所造成的損失。計劃提出后不久,由于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爆發了印第安農民武裝組織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的暴動,以及由于資金到位緩慢、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盛行等原因,在薩利納斯任內,計劃進展緩慢。在塞迪略任內,該計劃得到較好的實施。該計劃使330萬農戶受益,他們大多數是占地面積較少的小農。 2.“農村聯盟計劃”。塞迪略政府倡議建立由農牧業、農村發展、漁業和食品部和各州相關部門,以及全國農牧業生產者組織聯合組成的一個協調機制,即農村聯盟。在農村聯盟框架內,成立國家農牧業委員會、國家農牧業發展基金會、國家生產基金會等協調機構。該計劃使390萬農戶受益,他們大多數是擁有5公頃~20公頃的農戶,并具有生產和貿易的潛力,而直接支持農村計劃的受益者大多數是擁有10公頃以下的農戶。 3.“全國農村協議”。國家行動黨福克斯政府于2003年4月28日和農民組織的代表達成全國農村協議。簽署協議的背景是,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墨西哥要對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的26種農牧業產品取消進口關稅,實現自由貿易。這些農牧業產品包括小麥、大麥、稻米、馬鈴薯、家禽等。2002年5月,美國布什總統簽署一項法案,從2003年起的未來10年中,美國政府對農業將提供高達1900億美元的補貼。面臨美國、加拿大農產品大量涌入,墨西哥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銳減,許多中小農戶破產,貧困人口增加。2002年末,墨西哥農民不斷在首都和全國各地舉行各種示威游行和抗議活動,要求政府與美、加談判,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中的有關條例,保護農民的利益。2003年1月,福克斯政府開始同農民組織代表舉行談判,并達成協議。根據協議,政府允諾將向美、加兩國提出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允許的范圍內簽訂“補充協定”,以維護墨西哥農民的利益;政府還允諾為農村緊急救助基金撥款28億比索,對農村實行新政策,重新估價中小農業生產者的作用,以振興農業。 4.“資助農村特別計劃”。2006年12月1日卡爾德龍就任墨西哥新總統后,除繼續執行其前任的一些農村計劃外,還制定了為期6年的“資助農村特別計劃”,第一年(2007年)計劃投資1.76億比索。卡爾德龍還承諾在他執政頭100天要在農村采取100項旨在發展農業的行動。 墨西哥農業和農村改革的成效與問題 1.10多年來農業和農村改革使墨西哥逐步擺脫了國家干預過多、統得太死的內向型發展模式,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模式;農業二元化結構長期相持、反差強烈的局面開始發生變化,以農牧產品銷售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開始顯現。 2.在解決農民問題和農業問題方面,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和國家行動黨歷屆政府先后出臺了各種計劃,這些計劃對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促進農業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3.憲法第27條修改和新土地法的頒布實施,為土地的兼并和集中、發展規模經營開辟了道路,為農村資本化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吸收貸款和投資、提高農業生產力。但隨著土地的集中,大批小農和村社社員被兼并和破產,農民中貧困人口比重增加。 4.從農業和農村改革的農牧業情況來看,農業發展速度緩慢,低于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自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后,墨西哥農牧業產品的進口和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但進口增加速度比出口快。自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來,除個別年份外,墨西哥農牧業產品進出口貿易均有逆差。 5.近10多年來,農業支出和貸款在政府總支出和總貸款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農業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1995年為7.1%,2000年為3.5%,而 2005年維持在1.4%的低水平。這說明墨西哥政府對發展農業重視和投入不夠。 6.進入21世紀以來,墨西哥農民中貧苦人口占總貧苦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農民中貧苦人口占總貧苦人口的比重仍比較大。貧苦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0%左右,農民中貧苦人口占比重2000年為54.7%,2002年為51.2%,2004年為44.1%。此外,據墨西哥官方統計,全國印第安人約有1150萬~1200萬,但80%以上的印第安人處于貧困狀態,享受不到社會福利和醫療服務。印第安人大部分居住在農村,他們中貧苦人口占60%以上。1994年初震驚世界的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印第安農民武裝暴動,就是這一地區經濟、社會和民族矛盾的總爆發,也是多年來政府對印第安民族執行的政策不當所引起的。 玉米危機發人深省 2007年1月31日晚,墨西哥7萬多農民、工會代表和左派人士在墨西哥城的市中心舉行盛大游行,抗議政府對主要農產品價格控制不力,導致玉米餅價格持續飛漲。玉米餅是窮人的主食,墨西哥玉米餅的價格以往為每公斤還不到7比索,但自2006年年底以來,其價格漲到每公斤15比索。部分漲幅最大的地區甚至已高達原來的4倍! 墨西哥加入北美貿易協定后,因美國玉米價格比墨西哥玉米便宜,墨西哥從美國進口的玉米數量越來越大,使以小農生產為主的墨西哥玉米生產受到巨大沖擊。近年來,美國政府用玉米生產乙醇來取代汽油,造成美國玉米價格節節攀升,美國向墨西哥出口的玉米價格也不斷上漲。據美國專家預測,2008年,美國乙醇行業的玉米需求將增加到1.39億噸,占美國全國產量的一半。 墨西哥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玉米,中間商又大量囤積、哄抬價格,加上墨西哥政府本著自由市場的原則,沒有執行強有力的價格調控政策,使本是家常便飯的玉米餅變得如此昂貴,從而引發了這場玉米危機。危機表明,像墨西哥這樣一個較大的國家,其糧食不能主要依靠進口,應該立足于發展本國的糧食生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改革報
【發表評論 】
|